巧用“藏景”原理,调控语文课堂

“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园林是直观艺术,景物不藏则不深,不深则不奥,不奥则不幽,使用藏景的方式布局,可以先让人初探到园林的几分山水样貌,却又因山、水的前置,让观赏者只看到了园林所展现出来的景,而不知在山水之后的真实景致是怎样,从而激发游览者探幽发微的兴趣与雅致。

园林之中“藏景”的手法有两种:一种是景致繁多,需有主次、取舍之分,将次要的景致藏起来;二是设置悬念,曲径通幽,“欲扬先抑”,目的在于引人入胜,犹如音乐之中的休止符所带来的“此时无声胜有声”,使人在情感上产生浓厚的兴趣。
通过使用藏景的手段,可以使得我们的语文课堂变得像苏州园林那样“曲径通幽、乍现还隐”,让我们的学生在历经“山重水复疑无路”之后,再生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这种“藏景”的课堂调控方式能很好培养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处于“跃如”的状态。
例如《湖心亭看雪》的教学环节(执教者:分宜中学李秋平老师)
师:请班上朗读最好的同学把文章读一遍,其它同学在听的时候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1、找出文章中一处明显矛盾的地方。
2、在文章中找出一个找出最能概括张岱形象的一个词语。
生:“余挐一小舟,拥毳(cuì)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舟中人两三粒”这里有矛盾的地方。
师:何处矛盾?给我们具体分析一下?
生:文章前面说是“独往湖心亭看雪”,后面却可以看出他至少至少还带了一个舟子为他划船的,所以说这里是矛盾的。
师:说得真好!你读得真细腻既然如此!那我们思考一下:既然带着船夫一同前往,作者为什么说是“独往”?这个问题我们留存一下,等我们分析完作者的特征再来解决。
…………
师:张岱他们在意的是彼此间的志趣,而不在乎彼此的身份、地位、职业,所以他们不用也不会拘泥于红尘世俗的那一套。他们脱离了俗世红尘,是一对性情中人。这时的张岱是“痴”的,是为知音之乐而痴。
师:现在,我们可以回过头去回答课堂开始留下的悬念:张岱带着“舟子”去游湖,为什么说是独往湖心亭?为什么要前后矛盾?
生:舟子只是一个世俗之人,不能和他志趣相投。
师:对的,舟子不是他的知音,所以张岱眼里心里都不可能有舟子的存在。这体现了张岱作为一个文人的孤傲。
这样一个课堂安排便与园林的藏景原理有异曲同工之妙:一者可以宕开一笔舍次要而直取课堂重点内容,引导学生分析张岱如何是一个“痴”人;一者可以设置悬念,使课堂能做到“曲径通幽、乍现还隐”,使课堂“引而不发”,让学生始终处在一种“跃如也”的状态里,可以使学生激发并葆有浓烈的学习兴趣,最终,提高课堂效率。
利用藏景原理设计课堂,还可以引领学生步步深入,做些探幽发微的工作,引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与动机,激励他们重新审视文本,深入思考,对文章做更全面而深刻的研读,从而真正理解文章的深意和内涵。为达成这个目标,教师应该利用“欲迎还拒、欲说还休”的一系列问题,像一个优秀的导游般给学生指引思考方向,帮助学生界定思考范围,廓清解决原问题的障碍,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并最终深入到问题的内核。
再如《湖心亭看雪》教学片段(执教者:分宜中学李秋平老师)
师:与众不同之人必有与众不同之心,有与众不同之心必有与众不同之眼,有与众不同之眼必有与众不同之景。在张岱眼中西湖景有何特点?
生: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师:雾淞四字写出了什么特点?
生:迷朦
师:上下一白什么意思?生:全白
师:什么全白了?天、地、云、水,全白了。
师:这写出了什么特点?  生:天地苍茫,水天相接,显得非常辽阔。
师:文中还写了什么景?
生: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余舟一介,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师:作者写了哪些东西
生:长堤、湖心亭、小舟、人。
师:平常我们都用哪些数量词来形容这些东西?
生:一条、一座、一叶、两三人
师:作者用了哪些数量词,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生:突出渺小之感。
师:作者在上文写出了境界开阔,这里又突显了渺小之感,目的是什么?
生:形成对比,来突出生命在苍茫的宇宙里显得很渺小,突出人生很短暂。
师:人生短暂,生命渺小,读到这里,让我不禁想起了苏东坡的“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人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作者的情感在这里显露出了一种无奈与悲凉,这从“而已”两字中就可看出。
在这个教学片段里,进行的是一场以教师为首席的对话,在对话中教师引导学生探幽发微,渐次说出文章的内涵之美,品悟出作者在写作上的思维之美及遣词造句的语言美。教师通过这些随机生成性的问题,让学生的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充分投入到了课堂之中,较好地激发了学生探究心向,使学生有一种登山赏景式的体验,在接受智慧挑战过程中,发挥出自己的聪明才智,从而体会到思考的激情与乐趣,增强成功解决问题的自我效能感。
(0)

相关推荐

  • 让学生在课堂上“放胆”

    罗和平 一次公开课下来,一些听课的老师对我的学生赞美有加:"学生胆大","口头表达能力好","自我表现欲强,积极性高".其实,这并不是我在公 ...

  • 憾课:教学未完成——一节作文训练课的行与思

    写在前面: 这是一节作文训练课,一节我上的作文训练课.自然,遗憾是我的遗憾. 有一种紧张叫初三备考.每日里,学生埋头忙于备战中考,老师也埋头研究中考.恰恰此时,学校举行的目标落位研讨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 ...

  • 张晓黎:巧用语文课堂培养高中生语文思维的思考与实践----推荐人:胡阳新

    发<比较教育研究> 21年1月刊 巧用语文课堂培养高中生语文思维的思考与实践----推荐人:胡阳新 湖北省建始县第一中学       张晓黎    邮编:445300 摘 要:素质教育是全 ...

  • 借园林和谐原理,建构语文课堂

    中国的园林建筑总是寻求一种和谐的美感,例如依山傍水,亭台相间,楼榭相依,花草点缀.这些景物间的搭配又不存在丝毫的突兀感,是一个完美的整体.人们徜徉其中总能感受到一种和谐的氛围,也正是这样的安排让中国的 ...

  • 使用“借景”原理,丰富语文课堂

    典型的中国园林大多会采用"借景"的方式来增加园林的景致.所谓"借景"就是在建造园林时,充分利用周边的景物,使周边的景物恰到好处地融入园林之中,仿佛是园林本身就拥 ...

  • 【语文课堂】朱自清:诵读是一种教学过程

    本文共2930字,阅读约需5分钟 朱自清,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诵读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个环节,但它究竟有着怎样的作用,诵读对于语言的学习又为何如此重要呢?朱自清先生指出:" ...

  • 导入技能二:新课程语文课堂的导控艺术

    新课程改革犹如"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给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蓬勃的生机.<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 ...

  • 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板书的设计和运用

    [内容摘要] 板书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不可或缺.本文分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板书的必要性,以及根据教学和学生的认知需要设计板书,选择恰当的板书形式,探讨板书的使用艺术及它的统一性.协调性和灵活性. [关键词 ...

  •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六导”

    语文教学中利用"六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就是要通过教师的导趣.导向.导疑.导法.导谈.导练来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积极参与,认真思考,大胆质疑,主动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因 ...

  • 结课技能五:对语文课堂结尾的一点思考

    现在"有效性"这个词已经越来越多地被课堂教学这个话题提到.有效性也成为了衡量一堂课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有效性一般指学生上课以后的实际收获,它既反映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过程中注意力集中 ...

  • 结课技能八:语文课堂结尾的艺术形式

    一堂语文课,若有个好的开头,能够使学生产生渴求新知识的愿望,有些老师在备课时总是精心地准备导入语,而往往忽略了结尾.孰不知一堂课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导入语的巧妙设计,也取决于结尾的巧妙设计.俗话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