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李清湾探幽
近日,随李老师一起散步,了解到他所生活的村落,紧邻大冶湖,与笔架山接壤,又与大冶城关毗邻,人口近万,随着时代的变迁,大部分古居屋已被新式楼房所取代,但依然有64栋古居屋保留着原貌,分别点缀在村落里,名扬一方,这让几位随行的老师十分惊讶,产生了几分好奇,很想亲自去一睹这个古村落的风采。今天,趁着闲暇,在李老师的盛情邀请下,我们几位驱车来到了大王镇,再向南沿着乡村近两公里的宽敞柏油路前行,不久,就来到了我们一心向往的古村落李清湾。走近李清湾,首先跃入眼帘的是一座古塔。随行的李老师便打开话匣子,当起了向导,介绍道:“这座塔建于道光二十年(一八四五年),塔呈八角形,塔身七层,高二十四米。”接着,他又补充道:“为什么建这座塔呢?据风水先生说,李清湾坐落在笔架山下,空有笔架而无笔,则难出大人物,于是,就在风水先生的建议下,修了这座宝塔,姑且,整座塔,以底层不修塔门而称奇,其形如矗立笔杆,冲天而指,就当是一支毛笔搁在笔架上,其寓意深刻,尽显李氏族人文儒治家之心,豪迈凌云之志。”听完李老师的一番介绍,我忽地想起了四句诗:“十里李清九里烟,一溪穿湾万户间。寺庙亭台塔影下,小桥流水碧空天”。这里真是风景如画,人杰地灵。而这四句诗,不就是李清湾生活画面的真实写照么?站在暗红色的古塔下,我抬头望,对面起伏的山峦,一峰突起,顶分五岔,酷似笔架,而这塔恰好又与笔峰相对,像一支直插云霄的毛笔,远远望去,有笔有架,相映成趣,而且,加上凤山下的两个山包形如一本翻开的书,塔下祠堂天井就犹如一砚池,祠堂的附属建筑又形如一方碳墨,共同构成了笔架、纸、笔、墨、砚之意象,极具审美价值,在人文风水格局研究中,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看着看着,让我倏然间又吟诵起了李白当年“酒隐安陆”,在笔架山读书,写过的一首《山中问答》诗:“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而眼前的李清湾,三面环山,一面滨湖,景色如此优美,与李白诗中所描,又何其相似呀!此情此景,让我感受到了李清族人的用心良苦,也隐隐约约感受到了这里的浓浓的文化气息。一边走着,一边听着李老师的介绍。李老师说:“李清湾,过去被称为`九古奇村’。这`九古’包括,古村落、古寺庙、古文化、古城堡、古洞、古泉、古柏、古樟、古塔。据传,还有`古八景’之说。像笔架山、文峰塔、金鸡寺啼、犀牛望月等。李清湾境内,溶洞众多,查明的洞穴就有六座,九宫洞、千佛洞、老虎洞、戏子洞、无底洞、石壳洞。这些洞冬暖夏凉,成了这村中人消暑纳凉的好去处”。听着,听着,不知不觉,我们就来到了近处的李清湾祠堂。李祠始建于乾隆丙辰年(1796),有300余年的历史。曾经毁于火灾,后又重建,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呈一进五重格局,外为马头墙,中有天井,前有戏台,后设神龛,规模宏伟,古色古香,2008年11月,在全国根土文化祠堂评选中,李清祠堂被评为全国名祠。不仅如此,这里还是红十五军组建地旧址。正门上方书写着“李氏宗祠”四个大字。正门外,额头上醒目位置又书写着“红十五军组建地旧址”九个鲜红的大字。据《湖北省革命烈士英名录》记载:李清湾有65名烈士。于是,在李清顺德堂建成时,专门开辟了一个红十五军纪念馆,祠堂文化就以“古色”和“红色”为基调,进门左侧大书“九古奇湾,魅力李清”,介绍了李氏家族、图腾与文化、李清八景、人文传说、名家风流。大门右侧,则写着“革命老区,革命摇篮”,有中国工农红军军旗和军歌、有红十五军组建地的展板、李清革命英烈的事迹介绍、还有李清湾文人墨客、书画大家的大雅之作。缓步来到祠堂正厅,只见这里有两副对联,十分醒目,非常大气。一副写的是:“夏官绵世祚在虞为理在商为李百代渊源流雉水;周史振家声到汉而侯至唐而王千秋阀阅焕龙门”。这副长联介绍了李氏的根源与发展。还有一副对联写着:“一万丈光芒无敌仙才跨骏马;五千言道德大成至圣叹犹龙”。则写了李氏后裔老子李聃和诗仙李白的故事。文字间流露出文采,折射出不凡的文化底蕴。走出祠堂大门,望见旁边的一条路上,已经兴建好了一条红军碑林长廊。南望,对面山峦郁郁葱葱,山如眉黛,那条国家级登山步道正穿云而去,而李清湾正在这青山碧水的怀抱里静静地休养生息。我想,古色,红色,绿色,恰好构成了这古村落的底色,给这个充满魅力的古村落增添了几分神秘。走出李氏宗祠,在李老师的引领下,我们一行几人走进村子去寻访老屋。走在曲曲折折的幽深逼仄的小巷里,那鹅卵石与青石板铺就的小路,贯穿整个村落,感觉这个村子像个迷宫,但巷子又处处相通,七弯八拐终有出口,脚下清一色的石板路,被踩踏得溜光锃亮,记录着古老的印迹。不久,我们便来到了一古居——连九堂。望去,呈砖木结构,二层建筑,青砖外墙,布瓦,过厅内设木影壁一道,阻挡着室外视线;内部中央设有天井一个,天井檐下四周设精美轩顶,出檐深远。堂屋前部朝天井开敞,后部为木板壁,其后为隐蔽过道,通往两侧房间。正堂挂李士彬题“花映青苔”金匾一块,侧厢墙面有墨绘四幅。尽头连二房屋,屋内书有“秋雨”、“南水”四个斗大篆字,显得古朴高雅,彰显了房屋主人的文化涵养。站在屋外,静观古屋,感觉这里的每一块砖瓦似乎都在述说着一些陈年旧事,述说着岁月的沧桑。那斑驳的墙面,那老式的几案,那屋内的天井,似乎隐藏着许许多多的故事……我依依不舍的离开这一古屋,在一小巷的折角处,发现了一口古井,环状的井圈是用整块巨石雕凿而成。石质的井沿边缘已被磨蚀得呈不规则的锯齿状,留下了深浅不一的绳索的印迹。记录着悠悠的岁月里多少代人使用的物证。青砖垒成的井壁,砖缝里的青苔密布其间。几片沾满氤氲之气的枯叶散落井旁,一种古典气息里泼洒出的湿淋淋的水气,依稀可辨。井沿旁卵石铺就的小路,被来来往往担水的人踩踏,呈现出一种光滑与圆润状态,在时光里静静地沉淀出一种沧桑感。离开古井,过了一会,我们便来到了村中的一条小溪旁。远远望去,整个古村落静静地躺卧在这条穿村而过的小溪边。近观溪流,溪水薄薄的,清流如镜,溪底石块间泛起白的水花,几只芦花鸭扑腾着翅膀在尽情的嬉戏。站在石桥上溯流而望,缓缓流淌的溪水就如同一条漂浮的玉带,从远处飘然而至。整个古村落,无不充分体现了“以山为本,以水为魂”的建村理念,彰显着先辈超前的思维与博大的智慧。山边幽谷水边村,曾被疏花断客魂。漫步在李清湾,这里山清水秀,小桥流水人家,好一派江南水乡的味道,我依稀可以感受到这里昔日的繁华与风韵,如今这里保存着的古井,古塔,古石板路,古居屋,还有一棵棵古树,已然成了李清湾社会变迁的活化石。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今天初次踏访李清湾,我发自内心的感受到了李氏祖辈的不凡,并由衷的赞美李氏先祖的大智慧,他们将李氏家族扎根在这个依山傍水的富庶之地,让自己的子嗣们在这块土地上安居乐业,不断繁衍生息;我也由衷的赞美李氏的后辈,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积极投入红十五军的革命洪流,将星星之火在这块圣洁的土地上点燃,甚至抛头颅,洒热血,付出自己的年青生命。李氏后代的壮举,光耀万代,炳功千秋,将为历史永远铭记。我更由衷的感怀这个古村落,它窖藏着悠悠岁月,蕴藏着厚重文化,珍藏着绵长历史……
皮文龙,男,大冶市还地桥镇人。湖北师大中文系毕业,高中教师退休。著有诗集《璧合诗选》,散文集《文心集》。偏爱诗词,怡情随笔,有诗歌散文多篇在《新东西》《东楚升学宝》《三苏文学》《沧浪书院》《东坡词馆》等媒体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