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维只是诸葛亮的一颗棋子,武侯的真正传人不会打仗
【本文由賨人客(蜀山笔侠)独家原创,版权所有,抄袭必究】
大家好,我是賨人客,很高兴分享文章给大家。今天我们来说说诸葛武侯“传人”的故事。
我们经常会把姜维作为诸葛武侯的传人,因为自武侯去世以后,蜀汉在军事上感觉就只有姜维挑大梁了,而诸葛武侯的最大心愿就是北伐中原,所以只有姜维继承了武侯的遗志,我们理所当然地就把姜维作为诸葛亮的传人。
这种理解有一定的逻辑性,但过于片面,如果把整个蜀汉的命运和诸葛亮的全套部署结合起来看,你就会觉得姜维其实只是一颗棋子,武侯的真正传人是一个文官——蒋琬。
我们先来看看武侯的临终整体安排:
1、第二代领导班子
蒋琬+费祎:蒋琬接替自己的军政大权,费祎辅佐。
两人都是文官,为了压制武将,一人主外,一人主内。蒋琬都不得不亲自带兵出征,此时,费祎监管朝政。
当时,姜维只是蒋琬手下一个将军,在蒋琬的牢牢掌控之下,完全谈不上诸葛亮的传人。甚至“小五虎”王平都比姜维军职要大,姜维的主要作用是连接羌人。
2、第三代领导班子
蒋琬去世后,启用一个新的组合:
费祎+董允:两人同样是文官,和第二代领导班子一样,为了压制武将,费祎主外,董允主内。
以上3人,加上诸葛亮,就是蜀汉人心中的“蜀汉四英”。
此时,姜维虽然熬出了点头,但还是在费祎的牢牢控制之下,姜维虽有兵,但费祎不给钱不给粮,姜维只有干挠头。
当然,费祎也不是故意为难姜维,他也是着于蜀汉的全局考虑,稳妥部署,不敢跟着姜维冒险,就像当年武侯不敢跟着魏延冒险一样。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诸葛武侯临终的基本思路就是:在他死后,以保存蜀汉实力为主,至于北伐,觅得良机再说。
这个部署看似稳妥,但谁都知道这是死路一条。因为仅凭蜀汉的土地和人口,要想和曹魏抗衡是永远不可能嬴的,除非拿下关中之地,方才有一丝胜算,这也是诸葛亮屡次北伐的原因。
但诸葛亮死后,蜀汉再也找不到合适的人选继承诸葛亮的遗志,这才是诸葛亮最痛心的地方。
魏延能力可以,但军人气息太浓,将来必定难以制服,所以诸葛亮宁愿放弃蜀汉唯一能撑得上门面的大将,将大权交给文官来领导,这样蜀汉才能平稳地过渡。这一点在诸葛亮看来比北伐中原更重要。
而此时的姜维,完全不在诸葛亮的考虑范围之内,你看他在武侯的撤退计划中只是一个殿后的,和军国大事完全不沾边儿。
只是,在蜀汉后期,蜀中无大将的时候,姜维才慢慢凸显了出来,让人们依稀看到了武侯当年的影子,才被后人寄予厚望,当作武侯的“传人”。而在当时,姜维只不过是蜀汉人心中的一个好战分子而已。
但,这并不妨碍我对姜维的喜爱,因为他选择了一个军人该有的结局,战死沙场,悲哉!壮哉!
好了,今天就聊到这里,如果你喜欢作者的风格,请不吝点赞,在此谢过。
明天继续……
如果您喜欢作者的文章和风格,不要忘了点赞,谢谢!
本文作者《賨人客》,号“蜀山笔侠”,一个文章会“说话”的历史作者,专注于不同角度看历史,探索不一样的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