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高考,让我想到了曾经的科考
【本文由蜀山笔侠独家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抄袭必究!】
一年一度的高考在这两天如火如荼地进行了,对我来说,印象最深的是:广场的健身操不能跳了,我也不用独自在家看管孩子(1岁多小屁孩儿)1个多小时了,解脱呀!
还有,家里有2个参加高考的侄子,这是影响他们一生的日子,希望他们拿到自己预期的分数。
笔侠也曾经参加过高考,说实话,真不紧张,不是胸有成竹,而是本来就没什么期望,随遇而安。现在想起来真有些后怕,要是当初考不上大学,现在的我还能拿起笔杆子(键盘)写我心中想说的历史么?
祝:每一位高考考生都能发挥自己正常的水平,展现真实的自我。
今天,笔侠就来给大家聊一聊高考的前身——科考。
其实,要把现在的高考说成曾经的科考已经不合适了,因为高考已经不再是学子们的唯一出路,而只有刚恢复高考那会儿,人们才习惯说:穿皮鞋和穿草鞋在此一举!因为那个时候——包分配。
而科考(科举考试)在古代学子们的心中又是怎样一种概念呢?
我这样给大家解释吧(简单粗暴,但好理解):如果把古代社会分为贵族和平民两个等级,那么科考中榜就意味着你将进入贵族阶级,而落榜则意味着你还是待在平民阶级,而两个阶级享受的福利和待遇那是天壤之别。
所以,科考是改变古代学子命运的最佳途径,除此以外,就只有揭竿而起了。
宋朝学子们有句至理名言:“一朝唱名东华门,不枉年少好儿郎”,说的就是科考开榜那天将决定学子们的命运。榜上有名的,前程似锦,还有岳父娇妻在旁边等着你(“榜下择婿”);名落孙山的,只有期待下一个3年,3年复3年,3年何其多?于是,有些人考到七老八十了,都还在做着同样一个年少的梦。
有人觉得参加科考不就是做官嘛,有什么大不了的,做不了官,我还可以做其它的呀!
如果你真正身在古代社会,你就不会这么想了,因为,你不知道在等级社会,阶层有多重要!
举个例吧:不要说州官放火、百姓点灯,连吏都不行,官就是官,吏就是吏,他们永远不能转换。也就是说:吏做得再好也只能是个高级的吏,官做得再差仍然是官,官是拿朝廷俸禄的,而吏只能吃地方财政,这就是等级!
“官大一级压死人”这句话不是凭空而来的,“官官相护”也不是没有由头的。而朝廷那帮官儿的子孙又怎样保住他的富贵呢?别忘了,还有世袭和恩荫。
这就得拼爹了,通过世袭和恩荫,你不必参加科考,一样可以进入贵族(士族)阶层。不过,那个名额有限,只有家里的嫡长子可以继承家业,而其它儿子只能听天由命了,像刘秀、刘备这样争气的,当然可以自己创业,但更多的是埋没在历史洪流中的刘XX、赵XX……
古代科考并不是考一关,而是层层筛选,先是地方,再到中央,从秀才到举人,再到进士,所谓的“金榜题名”就是指的考中进士,“连中三元”就是指的从地方到中央再到皇帝那里都取得第一名。
科考本来是1年1次,由于交通不方便,加上组织考试难度大,所以逐渐改成了3年1次,并形成定制。
为了翻身改命,不知多少学子为此寒窗苦读,悬梁刺股、凿壁偷光就是那个时代留给我们的记忆。为了参加科考,很多学子不辞劳苦,千里奔赴考场,又留下了多少脍炙人口的赶考故事(倩女幽魂、学子和名妓),比如眉州(今四川眉山)学子——苏轼!
明天继续……
本文作者《蜀山笔侠》,一个文章会“说话”的历史作者,专注于不同角度看历史,探索不一样的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