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今天听到的巴赫和400年前的一样吗?
我们今天听到的巴赫
和400年前的一样吗?
原文作者 / Barnaby Page
翻译 / 风筝歌谣
原载德国之声电台官网
这是个非常有趣的问题,实际上不止巴赫,在录音技术没有发明前的所有经典作曲家,他们当时的演奏是不是和现在的演奏一样呢?比如贝多芬、莫扎特、肖邦……这个问题也适用他们,只是巴赫生活在400年前,他离开我们最久远。
我不确定我是否准确理解了这个问题,我只是尝试说出我的看法。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生于1685年3月,于1750年去世,是和亨德尔(George Friedrich Handel)差不多前后脚走的,当然他没有留下任何声音记录的东西,我们今天听到的巴赫都是对他书面音乐的再演绎,也就是看着乐谱再演奏一遍。问题就是,我们真的有可能像巴赫同时代的人那样,听到巴赫“原汁原味”的音乐呢?
首先,我可以肯定地告诉你,你现在听到的巴赫音乐,就是400年前巴赫的音乐。为什么呢?因为有乐谱啊,除非历史上的抄谱员出点小差错,历代音乐家们认定的巴赫乐谱都是真实可信的。按着400年前巴赫写的乐谱演奏,出来的音乐当然就是巴赫当时的音乐啦,这能有错吗?
其次,我又要肯定地告诉你,你现在听到的巴赫音乐,并不完全是巴赫当年的音乐。古典音乐的美妙之处是,即使对着同一本乐谱,都不可能有两次完全一样的演奏。古典音乐演奏是“基于同一原则下,出自不同理解和感受,发出各具特色音响”的二度创作活动。即使在400年前,让巴赫本人多次演奏自己的同一支曲子,每一次也都会不同。因此,音乐演奏是没有标准答案的,不存在经典唯一的,你今天听到的巴赫,和400年前的也一定是不一样的,400年的世界哲学、科学发展,一定赋予今人更多智慧和手段,我相信比古人更具丰富性,我也就相信今人演奏巴赫,是在忠于巴赫时代的基础上更进步了。
在这个“不同”观点之下的第二个依据是,400年来,乐器的技术变化是很大的。我们今天使用的大多数“新”乐器比旧时的乐器性能和音色要好,当代演奏家比1700年代会有更好的琴弦更好的弓。管弦乐队在现代乐器的参与下,音域更宽、和声更美、音色更灿烂。虽然也有少数乐队坚持使用巴赫时代的古乐器演奏,但实际上仍然可能是比巴赫时期更好的乐器。
此外,当今演奏家的整体技术能力已经远远超过当时的大多数演奏家。所有这些结合起来,就意味着我们现在已经听到了比巴赫本人想象中更好的巴赫音乐,你今天听到的和巴赫时代不完全一样的巴赫音乐,更多情况下是一种进步和完善。
这里有个佐证,贝多芬时代的钢琴和现在的不一样,在键数、击键速度、音域上现代钢琴的性能和音响远胜于贝多芬时代,我们今天听到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比贝多芬时代的更宏亮、更细腻、更丰富。
还有演奏场所的声学问题,现代音乐厅的声学特征与巴赫所在的教堂完全不同。这些不同还有很多,不一而足。
但是,我个人认为,有音乐爱好者提出这个问题,其实还是一种比较狭隘的音乐史观。比较粗浅的音乐历史观点是追求所谓“历史真实表演”,比较全面的则是“历史知情表演”理念。
“历史真实表演”的支持者尝试尽可能接近最初执行的方式演奏音乐,包括使用当时的乐器、运用当时的演奏技巧、参考早期的乐谱版本等等。毫无疑问,这是一种把古典音乐当成博物馆藏品的观念,会导致许多美丽的、思考的、鲜活的表演缺失,这种音乐欣赏的追求已经失宠。
而音乐家会注重“历史知情表演”,根据史实还原古典音乐,赋予后人更新鲜的认知,最重要的是带给今人对古代艺术的正确理解,并尽量还原与当时相同的感受。要知道,今天的听众和巴赫时代是完全不一样的,地球环境、生活境遇、知识结构都截然不同。巴赫时代是远山中的木制教堂,没有汽车、没有空调、没有数码音响,如今是什么都有,包括航天飞机。有一句话是:如果我从25世纪回到现在,那我就是圣人。也即今人比古人总体上更聪明智慧。面对不断进步的人群,却用完全守旧的方法去面对,是不可能得到相同感受的。音乐家注重感受层面的事,而不是操作层面的还原。
这是一个更难更有意义的问题,我们怎么让今人产生与巴赫时代差不多的音乐感受,而不是研究如何与巴赫时代的演奏方法一模一样。
问题的阐述接近尾声,你已经可以看到,完全重现巴赫几百年前观众的聆听效果是非常非常困难的,但重现那时的观众体验是可能做到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