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房沟的记忆<3>
三线兵工厂是在特殊的年代、特殊的条件下决策建设的。是人类历史上亘古未有,空前绝后的伟大创举。为了隐蔽普遍建在人迹罕至远离城市、远离国家行政中心的大山深沟之中,无法享受国家公有资源,如孩子入托、上学、商业服务、医疗、公共交通,文体娱乐等。
这样,工厂只能走小企业大社会的道路,形成“柴米油盐病、吃喝拉撒睡”样样都管的轰轰烈烈的局面。508厂的各项后勤保障设置就是活样板。幼儿园、托儿所、子弟学校、医院、俱乐部、职工食堂、招待所、煤气供应站等样样俱全,各门类服务人员完整齐备。使非生产人员的比例高达30—40%。
厂托儿所是一处独门大院,四栋平房建在北沟中段职工上下班的路旁。院内环境幽静,孩子的各种玩器具齐全。如沙坑、秋千、滑滑梯、跷跷板……等。老师、阿姨大部分是农转非的职工家属,也有少数从各类学校来的小姑娘,大部分人文化素质低,有些人甚至是文盲、半文盲,斗大的字不识几个。但也有优势,来自农村、已为人母,朴实心善,经验丰富,责任心强,都安排在小班当阿姨。大班则安排有文化、有专业技能的年轻人当老师。
在那个无知识竞争的年代,人们普遍不具备“输在起跑线上”的意识,没有奢望孩子在托儿所能学到多少知识,只要能哄孩子不哭就行,职工的要求非常间单,非常朴素。
小孩去托儿所的时间与职工上下班的时间是一致的。上班前,我们把孩子打扮的漂漂亮亮的,书包内装点孩子喜欢吃的水果、蛋糕之类的食品送进托儿所交到阿姨的手中,下班时顺路接出来,替孩子背上书包,一边往家走一边逗孩子取乐。孩子高兴了还会唱一首老师教的儿歌、跳一段舞蹈。托儿所带给职工的是放心,带给孩子的是安全、启蒙教育。我的两个孩子都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的,至今仍很满足。
子弟学校包括子弟小学和子弟中学,中学设初中部和高中部。小学建在北沟峡谷北段的山丘上,中学建在后山一处荒坡上,两处校址均清静无扰。厂历届领导对子校硬件建设,师资队伍的配备以及学校的管理十分重视,他们一方面从地方名校中调入有经验、有真才实学的老师,另一方面从各车间、科室抽调具有大学文凭的工程技术人员改行当老师,组成了一支素质高、责任心强的师资队伍。
一所学校有财政的支持,有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必然教出高质量的学子。自高考恢复后,508厂子校在高考中表现极为出众,为全国的大专院校输送了一批批高材生。考入清华者有之,考入北大者有之……。厂子校取得这样骄人的成绩,稳定了职工队伍,为企业培养了后继人才。
山沟里,医院的地位非等寻常,医生的职业最受职工崇拜,医生的人格同样最受职工的尊敬,他们是工厂的天之娇子。厂医院不但要对厂内职工家属的健康负责,还要为工厂周围十里八乡的百姓治病救人,承担起一份社会责任。
医院建在北沟福利区的中心位置,漂亮的二层小楼设立了80张病床,主要病理科室如内科、外科、耳鼻喉眼科、妇科的主管医生来自全国多个大城市的三甲医院。妇科的刘大夫经常参加兄弟工厂医院、市区医院疑难病、危重病的会珍治疗,名冠南阳地区。
医院的王大夫德高医精,深受职工称赞。记得有一年邻居小钟因喝酒过量导致胃部大出血,危急中就是医院王大夫主刀手术,挽救了一条年轻的生命。但是,厂医院的医疗设备,人员配备都不完善,大病、复杂病经厂医院诊断后还需送到郑州、西安等大城市的三级医院治疗。厂医院能达到如此水平,职工从内心感到满意和自豪。
体育场地有灯光球场,但非常简陋。厂工会在办公楼前一块不大的沙土地面上,安装了一副自制的篮球框架,左右各竖起三根电线杆,架上电揽,装上三排射灯,一座简易的灯光球场就落成了。比赛时,按照篮球场的标准尺寸用石灰粉画上边界线,灯光一开,亮如白昼。
厂工会每年组织的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四项球类运动会,除乒乓球外,都是在这个场地上进行的。阴雨天,借用职工食堂增加照明设备,进行羽毛球、乒乓球比赛。场地不大,也不漂亮,但她却活跃了职工的文化生活。
我是一名球类爱好者,喜欢打排球、篮球,75年夏季排球联赛中,我调入508厂不久,代表九车间参加排球比赛,名不见经的九车间代表队小组出线后,击败实力强劲的工具车间排球队,决赛中,观众一边倒的为我们呐喊助威,最后以3:2的比分战胜了不可一世、目空对手的历届冠军队——技术科排球队。赛后,观众久久不肯离开球场。场面热烈,激动人心,好像我们为他们出了一口气似的。
十几年时间内,娱乐场所换过三处。建厂初座落在后山子弟中学旁的露天剧场是508厂第一处活动场所,国标舞台,美观大气。弧形看台依山修在山坡上,利用自然坡度建有6个台阶,台阶用条石铺成。舞台与看台之间是几百平米的小广场,不愿坐的观众可以站着观看,自由选择。其结构与北京颐和园里供慈禧太后看戏的戏院子一致。
当年的设计者可能是受此戏院结构的启发而设计的,不过舞台比它宏伟,中间广场比它大、座位比它多,能容纳一千多观众。我们曾在露天剧场看过一次开封市杂剧团演出的的大型杂剧,其舞台的表演效果,音响效果堪称一流。遗憾的是因离福利区较远而自动废弃。
后来放电影,逢年过节工会组织的文艺演出就改在七栋楼区4号单身楼下的一小块平地上进行,久之则变为厂第二处娱乐活动场所,条件非常简陋。4号单身楼下平地之东侧原是一个荒坡,厂工会组织职工用双手自建了一个高出平地约一米地台子,上面铺层沙石即为舞台,台上立了两根木杆。挂上银幕就是影院,不挡风、不遮雨,放电影时自选位置,自带凳子,自带雨具,这样简易的露天影剧院也有优点,空气新鲜,自由度大,银幕两边都可观看。
顶风霜看过,撑着雨伞,冒着雨雪看过。尽管那年月放的大都是“八大样板戏”、“三战一哈”和一些工农兵战天斗地的记录片,但厂里的职工还是场场不落的从头看到尾。不看确无办法,因为孩子们要看,他们觉得银幕上放什么都好看。
记得79年十月末一个星期日的晚上,厂里在七栋楼放电影,什么片子不记得了,只知道一场小雨刚过,电影场地湿滑,略带寒意。我们领着五岁的女儿、两岁的儿子手提两把折叠椅和一把从重庆带来的竹椅前往。路上两个孩子推搡打闹、非常兴奋。由于胶片晚到推迟放映,散场时已过晚十点。
这时儿子睡着,女儿困盹。老婆拿着两条凳子一把椅子,我背着儿子拽着女儿,活像一家逃难的。走了约一半路程,女儿就靠在我的腿上,哼哼唧唧哭着要抱。我不会分身法,背一个已觉很累,没有办法,我只能边哄边拽慢慢地拖回家。
一进家门不知咋的,气不打一处来,狠狠的在女儿的屁股上打了一巴掌。挨了一巴掌的女儿哭的更伤心更历害。女儿从小聪明乖巧,我们视若掌上明珠,长这么大从未打过,就连大声呵斥也很少有。看到女儿哭我也很伤心,觉得自己的情绪有些过分,转过身又把她紧紧的抱在怀中,用脸贴在她满是泪水小脸蛋上,拍拍哄哄一会儿就幸福的睡着了。
两个孩子睡着了,老婆还在辛苦的为明天的生活做准备。我的气消了,点根烟吸了几口,坐在床边的小凳子上闷闷的自叹:山沟里的生活咋这么难啊,连看场电影竟如此艰辛。
80年代初,在五机部的财政支持下,在北沟中段的坡地上,修建了一座现代化的俱乐部。造型美观,内装豪华,两层1800个座位。这样大型的俱乐部,在大城市里也是数得着的。俱乐部落成后,鸟枪换大炮,喜迎八方客。南阳、郑州、西安等大中城市的歌舞团、戏剧团纷纷光临演出。高水平的演出,拉近了山沟和城市之间的距离,大大改善了三线职工的文化娱乐条件,职工倍感自豪。
<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