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海战之093:绝地求生
HNLMS O 16是1933年开工1936年入役的潜艇,排水量1200吨水下航速9节/17公里/小时,航程10000海里/19000公里,潜深80米。装备方面,是8具21寸的鱼雷发射管。
制造商就是前面说的皇家工厂。
这是比较成功的一款潜艇。根据海军的要求,她排水量比之前的K XVII大了100吨或者说两成,但得益于瓦格宁根大学的研究成果,外形适当改变之后速度反而提升了1节。制造方面,采用高强度钢材的同时引进了焊接技术,铆接工作量减半,自然就提高了效率。
相当不错的船,波兰都要了四艘。但之后的O 19更大而且动力更强,于是这O 16就成了自己这级中唯一的一艘。(舷号O 17、18留空,没使用)
1937年海试,O 16相当特别,居然到北美沿岸跑了一趟,还带了个乌得勒支大学的教授维宁.曼尼兹(Vening Meinesz)在艇上从事地球重力研究。查了一下,这家伙是进了地球物理教科书的,有自己的公式跟函数,应该是个厉害人物。
在华盛顿的时候,艇长跟教授都受到了罗斯福的接见。俺觉得是看着教授的面子吧,只一个小艇长的话,罗斯福估计是看不上的。也可能是罗斯福想见见老乡而已。
1940年5月10日纳粹德国入侵荷兰时,O 16跟K XVII都在印尼,此后两舰几乎是形影不离:9月,两舰护航货轮到南非;1941年11月,两舰在印尼泗水,荷兰流亡政府同意将两舰所属的第一潜艇支队交由英国指挥;12月初,两舰抵达新母港新加坡;6日,两舰离开新加坡巡逻泰国湾。
然后,两舰分别走到了自己的终点
6日当天,O 16发现两艘日驱逐舰,没采取任何行动; 8日(当地时间)珍珠港事件爆发,英荷随即宣战,荷兰将二、三潜艇支队交英国指挥;9日,侦察机发现在泰国湾沿岸发现大批日军运兵船,英国命令潜艇一、二支队前往攻击。
12日,O 16发现一艘日运兵船驶向泰国北大年,便一路跟随甚至跟进了北大年港湾,湾内水深仅10米左右,潜艇不能下潜只能在水面以电力推进。港内,O 16看到了锚地里的一群运兵船,这时是晚上2130。
O 16一气射出6枚鱼雷,击沉Tosan 、Asosan 、Kinka 等三艘运兵船(一说四艘)并击伤Ayatosan,之后迅速撤出,而且运气比较好,没被任何船上的火炮攻击。干了这一票之后,O 16高高兴兴地往新加坡返航。
15日凌晨,悲剧发生了。
时间0230,在舰桥上瞭望放风的水手长沃尔夫(Cor de Wolf)及其他五人突然听到一声巨响,随即被一股巨浪打翻,潜艇在不足一分钟内沉没。
一片漆黑中各人大声呼叫,几分钟后沃尔夫、大副Jeekel、下士Bos、水手Van Tol跟Kruijdenhof等五人游到了一起。虽然他们都听到了舰长A.J. Bussemaker的呼叫,但距离很远,舰长的声音随后逐渐消失。
根据星座判断方向,五人在大副Jeekel的带领下向西游去。几小时过去,游在最后的水手Van Tol明显体力不支-------只有他没脱掉外衣。看着他无力地挣扎,沃尔夫回头试图帮忙,但无济于事,Van Tol溺亡。
太阳出来后,余下四人看到海天一线处有岛屿的影子。四人努力坚持,偶尔讨论那潜艇到底怎么回事,大副Jeekel认为是潜艇撞到了水雷。大副尽着领导者的职责不时鼓励大家坚持、为大家打气,但到了早上八点,大副自己体力耗尽,沉入海底。
余下三人咬牙坚持,终于能辨认出岛上的山尖了,沃尔夫问下士Bos跟水手Kruijdenhof的情况,回答是“渴”。此时,一架英国飞机出现,缓慢地盘旋搜索,三人大声呼救招手,但飞机没看见,走了。早上九点,水手Kruijdenhof没能坚持下来,沉入海底。
炙热的阳光下,已经脱水的沃尔夫跟Bos凭着意志挣扎求生。但距离小岛5公里处,他们遇上了干渴之外的另一个大敌:海流。海流将他们不断外推,虽然拼命游了几小时,但仍然原地不动,未能接近岛屿半步。
天上又来了一架飞机,这次是荷兰的。两人再次呼叫挥手,但跟之前那英国飞机一样,这战机未能发现他们,走了。
两人继续努力,一边尽力游动一边用干渴的嘴唇断断续续地唱着圣歌给自己鼓励。但精神安慰毕竟无法抵挡物理上的伤害,被烈日炙烤了大半天的Bos耗尽了最后一丝力量。
“老沃,如果你能活下来,跟我妻子儿子问候一声”,沉入海底前,Bos对沃尔夫说道。这时,是下午五点。
42名艇员,只沃尔夫仍然幸存。
凭借着坚定的信仰,哪怕是面对死亡沃尔夫也从没畏惧,而凭借着超人的耐力,他仍然奋力向小岛游动。夜幕降临,又是一片黑暗,精疲力竭的沃尔夫对自己说道“我已尽力”。
然后,漆黑中他看到一艘小舢板过来了,便想着上去休息。但上船坐下时,突然浑身一抖,发现自己正在下沉。原来,这是饥渴困倦带来的幻觉,只有下沉是真实的。
呛了几口海水,情况更糟。
16日早上又是烈日当空,沃尔夫已耗尽了最后一丝力气,想着“就这样吧”,便停止了游动,但也没沉下去。而就在这时,他突然感觉到了一线生机。
海流变了。
短暂的漂浮让他恢复了一点力量,就凭着这一点点力量跟强烈的信仰,估计更主要是借助海流的运动,他终于被海浪拍到了岸边的珊瑚礁上。这时,已经是下午五点。
他在海里游了将近38小时。
手、脚、胳膊、大腿、胸前背后全是伤口,浑身是血的沃尔夫躺在岸边一动不动,处于半昏迷的状态。最后,是全身的痛感尤其是难耐的干渴让他恢复了意识,站起来又倒下去,他爬着上了一个小坡,还是没看见水。但摇摇晃晃下坡时,终于看到了一洼清水。
这时,他才算是活过来了。
当夜,他就在岩石上睡了一觉,一身疲惫连脚上被啥东西咬了都懒得去看。17日一早,沃尔夫开始了岛上的探险,发现这小小的岛上根本没有人烟,有的只是各种岩石礁石。但苦尽甘来,他看到海面上有一小舢板划过,上面是一12岁左右的少年,更幸运的是,少年听到了他的呼救,将舢板划过来。
这时,沃尔夫才真正得救。
连汁带肉吃了一个椰子,沃尔夫总算缓了过来,少年将他回了大岛上的家。几天之后,岛民将他送到了马来西亚的大陆上,从那里,沃尔夫找到了澳大利亚陆军,最后回到了新加坡。
但当时的英军对沃尔夫的陈述抱着怀疑的态度,一是觉得他不可能在海里游那么久,二是觉得O 16触雷沉没一事有问题,认为舰长A.J. Bussemaker没有听从总部指令,撞上了英军布下的水雷。
真相大白是在战后了。
龙宫丸(TATSUMIYA MARU)1938年11月在三菱重工的船厂下水,是一艘6000吨的货船,主要在日本~台湾之间运送大米蔗糖之类的农产品。1941年9月,此船被被日本帝国海军征用,改装成布雷舰。
12月6日,此舰被荷兰侦察机发现,匆忙完成任务后,便返航金兰湾。而她的任务,是雕门岛与阿南巴斯群岛间布雷,总共放了456枚。
O 16撞上的就是其中一枚
HNLMS K XVII撞上的是另一枚,时间是12月21日,全部36名艇员无人生还。
在遇难舰员亲属的努力下,1978年找到了K XVII的残骸;1995年,找到了O 16的残骸,距离K XVII仅十余公里。两舰生前形影不离,死后墓穴相接,而且是前后数天相继遇难,可谓同生共死。
令人遗憾的是,去年爆出两舰遗骸被盗事件,不是什么好事,就不多说了。
沃尔夫之后继续在海军服役,活过了二战,1962年退休,1983年去世。生前没能找到战友的墓地,他应该有点遗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