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有一位状元,在考卷上写下8个大字,把皇帝感动得直落泪

在近代历史上,有这么一位传奇状元,写了八个字就让皇帝感动的落泪。那么我们今天就来聊聊这个传奇人物——骆成骧。

骆成骧祖籍在浙江,由于战乱迁居到了四川。骆成骧的父亲骆文廷是当地有名的大孝子,还博学多识,为了光宗耀祖,使得一家人过上好一点的生活,于是骆文廷发愤图强,在二十岁的时候成功考中了秀才,所以他从小就对骆成骧要求十分严格,希望自己的孩子比自己更优秀,更好。

当然骆成骧也不会辜负父亲的一片好心。他在十七岁的时候参加了童子试,做这些试题简直易如反掌,而且他还在试题中找出了其中的一些错误,这使得主考官对他颇有好感。之后,骆成骧和父亲一样成功考中了秀才,还以第一名的成绩进入到了成都最有名的尊经学院学习。

这个学院的名气就和现在的清华北大差不多,教学质量肯定也是数一数二的。所以骆成骧来到这么好的学院也是更加的勤奋学习,每天起早贪黑,饱读诗书,也是得到了当时著名的经学大师——王壬秋的赞赏,深受他的喜爱。

1893年,骆成骧以第三名的优异成绩成为了四川举人,但是他还想继续向前,于是又前去京城参加会试,可惜没有考中。1895年,也就是上一年失败的后一年,二十一岁的骆成骧决定再来一次,当初他的父亲二十岁才考上秀才,只能才村里务农,他二十一岁就要冲击状元成为一代大学士。

当时的的主考官就是当时的大学士徐桐,评卷规则就是主考官和副考官每人阅卷三十本,再从三十本中选一本给主考官拟定顺序,再给皇上预览,因为当时的副考官有十位,座椅就是要从十位考生中选出前三甲。

很有趣的是,副考官李若农对他推荐的试卷的排位顺序有点不满,他觉得他推荐的这份试卷应该在前三甲,而徐桐只放到了后面,但是徐桐却反驳到,这一篇的字写得不好,不能放到前三。

李若农又说,这份试卷的字力透纸背,虽然写得确实不如其他人的工整漂亮,但是他表现出来的功力确实很深的,这为什么不放前三呢?

于是这两个人有不一样的意见就吵了起来。最后在其他考官的调解下,才一致决定放到第三名。

等到第二天光绪帝阅卷的时候,便直接钦点了第三名作为状元,而这一份试卷刚好就是骆成骧的,当时徐桐在旁边等待结果,就看到光绪帝阅卷的时候哭了出来,直接拿起第三张就说这就是状元,可把李桐吓得不轻,还劝说光绪帝看完十个人的再做评论。

不过光绪帝还是认为这就是状元。因为在考卷中间,光绪帝找到了他一直想要的那八个字“君忧臣辱,主辱臣死。”

参考资料:

曾训骐《一代文魁万古猷――清末状元、四川大学老校长骆成骧的历史担当》

《清光绪皇帝钦点状元——骆成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