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建忠 | 认识阳气不伸——慢性阑尾炎医案一则
高某,女,45岁。2005年8月9日初诊。
主诉“阑尾炎”屡发。反复静脉点滴抗生素,持续口服中药,一年之久,不能治愈。诊见右下腹持续性隐痛,牵掣痛,腹胀,纳差,便溏,形寒乏力,面色惨淡。舌质淡白,舌苔薄腻,脉濡。查其所服方药,或清泻,或渗利,或温阳,但总不离解毒、活血。证属脾胃内伤,阳气不得升发。治以补益脾胃、升发阳气为法。方用东垣升阳益胃汤化裁。处方:生黄芪90g,人参40g,焦白术40g,姜半夏30g,茯苓30g,陈皮30g,炒白芍30g,防风10g,羌活10g,独活10g,柴胡10g,黄连10g,苍术20g,炙甘草20g。上药共研细末,每日早、晚饭前各温水送服5g。
2005年9月15日二诊
药后精神好转,肢体温和,纳增便调,腹无不适,舌苔转薄。上方继服1剂,痊愈。
人之所生所长,全赖阳气,阳气的健旺,全赖升发。
按:李东垣说:“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人之所生所长,全赖阳气,阳气的健旺,全赖升发。当今中医临床,擅用清泻解毒者多。细想其中缘由,清泻误用也多能见效或坏证不能立显,而升阳误用坏证立显。且中、西医结合可以认为无毒不成病,无火不成疾。毒、火当清、当泻,全不顾及脾运胃纳和阳气的衰亡。
人参
基于纠偏,当前“温阳学派”的兴起有其必然。但“温阳学派”注重先天肾(元)阳,治疗重在温阳、潜阳、祛寒,与东垣学说注重后天脾胃,治疗重在补中、升清、降浊各有所长,不可偏执、偏废。本案病机关键在于中焦阳气不足,阳气升发不足,即东垣所谓“阳气不伸”,治疗只能补中升散,而不宜温补收敛。
也许有人会问:“书中何处载有阑尾炎需用人参、白术和羌活、独活治疗者?”“有是证,用是药”,中医辨证处方与阑尾炎何干!如果一定要找,《张琪临床经验辑要》一书中有一句话可供参考:“对多种慢性疾病,凡见以脾胃虚弱、清阳不升为主要见证者,每以升阳益胃汤化裁应用而多获良效。”
“有是证,用是药”,中医辨证处方与阑尾炎何干!
升阳益胃汤方出自《内外伤辨惑论》,原方主治“脾胃虚则怠惰嗜卧,四肢不收,时值秋燥令行,湿热少退,体重节痛,口干舌干,饮食无味,大便不调,小便频数,不欲食,食不消;兼见肺病,洒淅恶寒,惨惨不乐,面色恶而不和,乃阳气不伸故也。”原方组成乍看似有杂乱之嫌,《医方集解》对其方解为“此足太阴、阳明药也。六君子助阳益胃,补脾胃之上药也,加黄芪以补肺而固卫,芍药以敛阴而调荣,羌活、独活、防风、柴胡以除湿痛而升清阳,茯苓、泽泻以泻湿热而降浊阴,少佐黄连以退阴火,补中有散,发中有收,使气足阳升,自正旺而邪服矣。”
《删补名医方论》在本方后有一段按语值得临床医生一读:“人参属补,不知君于枳、朴中,即为补中泻也。羌、防辈为散,不知佐于参、芪中,即为补中升也。近世之医,一见羌、防辈,即曰:发散不可轻用。亦不审佐于何药之中,皆因读书未明,不知造化别有妙理耳。”
本文摘自高建忠老师《临证传心与诊余静思--从张仲景到李东垣》
尊重版权,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高建忠
编辑:釋慧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