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读丨我最烦网上“这类人”
网上有一类人,他们在讨论热点事件时,常常先预设结论,再倒追找寻任何可以用来佐证预设结论成立的所有可能关联因素,形成所谓的“证据链”和“逻辑链”,进行倒逼性质疑。
泸州太伏中学学生坠亡事件,他们先预设坠亡学生“被打”死亡结论成立,再倒推找到“楼高几米”“窗户位置”等偶发因素,进行“福尔摩斯式”的自我联想推理,得出一些所谓的“不合理”证据,用来证明坠亡学生“非意外”死亡结论成立,不断制造网上声势。而他们却对四川公安后续现场图解、模拟演示等更具合理性的结论视为不见,一度造成事件后续被持续负面翻炒、境外引流的不良局面。
近段时间,连续处于风口浪尖的“绿城保姆纵火案”同样如此。他们继续预设消防部门在此次悲剧中存在严重失职行为,倒推找寻“消防设备未带齐”等各种关联细节,加以持续的自我遐想和细节猜想,形成推理“证据链”,逐步将预设“可能”变为事件“必然”,进行不断网上造势,直接导致事件的后续讨论分歧不断加大、对峙不断加剧,甚至演变成情感对立和群体撕裂,给事件后续解决造成了许多麻烦。
其实我厌烦他们,并非针对他们不能提出质疑,而是他们提出质疑观点和意见时带有极强的排斥心理,听不见不同意见和观点,一旦提出相左判断,他们就会频繁使用“难道”“不是吗”这类反问式语汇,加剧话题讨论的对立气氛,往往令事件的单纯探讨演变成一场无谓的口水骂战,仿佛只有他们才是天然正义,其他人都是蛮不讲理。
如果细心观察可以发现,这些人非常热衷于各类社会热点事件的讨论,尤其是那些能挑起各方争论、引发争议的话题,在其中享受着争吵吐槽带来的心理快感,并对此乐此不疲。跟随他们的人,有的确实掉进了他们预设结论的“推理陷阱”,对此深信不疑;有的是借此表达社会不满,宣泄情绪垃圾;还有的则是想借势发力,妄图带偏舆论。
从目前情况看,这种舆论现象极有可能成为今后舆论讨论的一大负面隐患,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
事实上,我们网上发帖讨论社会话题和热点舆情,并非要去争个“你死我活”、吵个“天翻地覆”,而是希望通过以自我视角的表达看法和提出意见,在舆论中形成一种良性的讨论氛围,帮助当事人、责任方和管理部门去厘清事件原委、分清主次责任,并就后续整改和处置达成一种共识,最终促进社会不断走向进步。
所以,我们对此要有充分且清醒的认识,参与热点事件讨论时要保持一种基本的平和心态,尤其是针对不是当事人、远离发生地的热点话题讨论,更要充分顾及网上信息可能出现偏差、不同地域存在认知差异等各类易造成真相偏离的因素,尽量避免“一定”“必然”等定论性词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