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神派小青龙汤加附子治疗小儿咳喘医案案例
(1)童子痨:张某,8岁。禀赋不足,形体羸弱。受寒起病,脉来浮滑,兼有紧象,指纹色淡而青,舌苔白滑,质含青色。涕清,咳嗽而加痰涌。发热、恶寒,头昏痛,喜热饮。缘由风寒引动内停之寒湿水饮,肺气不利,阻遏太阳经气出入之机,拟小青龙汤加附子助阳解表,化饮除痰。附子用至30 g,服后得微汗,身热始退,表邪已解,寒痰未净,守原方去白芍、麻黄加茯苓10 g,白术12 g,连进2剂,饮食已如常。唯仍涕清痰多,面浮,午后潮热,自汗,腹中时而隐痛。孰料病家对吴氏信任不专,另延中医诊视,云误服附子中毒难解,处以清热利湿之剂,反见病重,出现风动之状,双目上视,唇缩而青,肢厥抽掣,汗出欲绝。又急促吴氏诊视,乃主以大剂加味四逆汤治之,附子用至100 g,连服2次,风状已减,不再抽掣。原方加黄芪、白术、茯苓连进数十余剂始奏全功。(吴佩衡治案)
点评:吴氏不仅在成人中投用大剂附子,对婴幼儿童也敢于放手加量,胆识确非常医可及。本案8岁小儿前后共服附子量逾5000 g,“并无中毒,且患儿病愈之后,身体健康,体质丰盛胜于病前,多年无恙”。
(2)陈女,5岁,2010年5月4日初诊:咳嗽,发烧两天,体温37.8℃左右。流鼻涕色清,咽痒,有汗,大便似干,此情此景,屡治屡犯。舌胖润略赤,脉浮滑尺弱。此亦外寒里饮,肺气失宣而致咳喘,小青龙汤加附子主之:
麻黄、桂枝、白芍、炙甘草各10 g,细辛5 g,生半夏25 g,五味子、紫苏、防风各10 g,炮姜15 g,附子20 g。5剂。如常法煎药,每次服50 mL,日3次,饭后服。
服药第3天半夜突然咳嗽加剧,急以电话询问,告以当是正邪交争之象,再观察。不久,呕出一捧稀黏涎,随即咳止热退。(张存悌治案)原按:小儿咳喘是儿科最容易误治的病证之一,主要指认寒为热,滥用苦寒凉药。此案外寒里饮,肺气失宣而致咳嗽、喘促、痰多,这种局面十分常见。
小青龙汤加附子解表化痰,助以温阳,疗效确切。奈何俗医一见小儿咳喘,即谓肺热,但知养阴清肺,市面上的止咳成药几乎清一色按肺热设计,服之凉胃伤脾,致使咳喘缠绵不愈,严重者导致体质下降,万密斋曾云:“邪气未除正气伤,可怜嫩草不耐霜。”从一定意义上说,此证反复应用抗生素,与用寒凉润药同义。《幼幼集成》指出:“凡咳嗽初起,切不可误用寒凉及滋阴之药,闭其肺窍,为害不小。”确为儿科箴言。
(3)广东弟子张某之儿子2岁,因肺炎高烧入院,经治疗后烧退,咳减,大便日3~4行,带药出院调理。出院第一天,服用抗生素后便泻加剧,至次晨,日夜达20余次,皆为水状及不消化食物,时伴呕吐。中药先用藿香正气汤,继用四逆汤、参苓白术散均未收效。第二天下午见小儿神情疲惫,无汗,时有咳嗽,并闻及喉中痰鸣,背部可触及痰鸣振动,舌淡苔薄白,脉浮略带紧象。
因思此证当是外寒内饮为患,不应见泻止泻,宜散寒除饮,拟小青龙汤原方:麻黄5 g,桂枝、炙甘草各10 g,半夏30 g,白芍10 g,细辛5 g,北五味3 g,干姜5 g。煎成60 mL,当晚8时服20 mL后,熟睡一夜,大便仅泻1次,次晨大便成形,咳嗽大减,喉中痰鸣消失。一箭双雕,妙不可言。(张泽梁治案)原按:该张某平时治咳常以小青龙汤加北杏、川贝、紫菀、白前等品,适逢此前一天与编者交流,谈及“经方运用当以原方为好,加减不宜太多”观点,并特别举了小青龙汤为例。受此启发,此次专用小青龙汤原方,不意效果反而比加味后要好。
仲景组方严谨,每加减一味药,都有加减的道理。某些研究伤寒的人,动曰“师其法不泥其方”,说是用经方,常在原方后加一大堆药,早已失却经方原意,根本不明白仲景的用药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