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格尼尼/舒曼/李斯特:狩猎②
上期回顾:
这篇要说的,是舒曼所改编帕格尼尼《狩猎随想曲》。
舒曼的练习曲
▼
我们知道,舒曼早年是立志于成为一个优秀钢琴家的,但由于学琴太晚(19岁),指关节难打开,特别是无名指的指关节。再加上被他后来的老婆、当时还年幼的克拉拉·维克的完美演奏技巧一刺激,更加抓狂!
于是舒曼充分发挥不作死就不会死的原则,自己制作了一个非常山寨的高抬指机械装置,用来练习无名指的打开。就这样用这个装置练习了一段时间以后,舒曼的无名指果然…废了。
温馨提示:舒曼的手指废了,做钢琴家的希望破灭了,所以希望各位琴友引以为戒,相信党相信科学相信老师,别乱搞一些什么乱七八糟的学琴装置!
但无论如何,舒曼的手指废了以后,世间上少了个二流钢琴家,多了一位一流的作曲家,也算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吧。
舒曼这辈子还是写了几部钢琴练习曲的,特别是早年间,作为舒曼自己曾经梦想的一个印记:
① 贝多芬主题变奏练习曲,WoO.31(1831-35)
② 6首根据帕格尼尼随想曲改编的练习曲,Op.3(1832)
③ 6首根据帕格尼尼随想曲改编的音乐会练习曲,Op.10(1833)
④ 交响练习曲,H/K WoO.6
⑤ 交响练习曲,Op.13(1834-37,1852年修订)
⑥ 6首为管风琴或带踏板钢琴而作的卡农风格练习曲,Op.56(1845)
(以上根据Breitkopf & Härtel出版的舒曼全集目录整理)
纵观舒曼的钢琴练习曲创作,我们发现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除了《交响练习曲》以外,都不成功!
不知道当舒曼的手指废了以后,回首这些青葱岁月时的创作,是否会有一丝“那是我逝去的青春”的唏嘘呢?
耳边很恶作剧第飘起了姜育恒的《再回首》,各位自行脑补吧…
舒曼的改编①
演奏者:David Garrett & Bruno Canino
▼
帕格尼尼的“魔鬼气质”当年风靡全欧,这当中当然也包括了小年轻舒曼,他认为帕格尼尼的演奏是完美技艺与超强表现力的结合。
在回顾1829年的音乐历程时,舒曼曾经说过“是帕格尼尼激发了我创作的灵感和力量”!
所以舒曼除了12首《根据帕格尼尼随想曲而改编的练习曲》以外,还为他的24首《随想曲》配了钢琴伴奏。
上面的音频就是舒曼加进钢琴伴奏的版本。
至于舒曼的伴奏版本,其音乐效果如何?见仁见智,但音乐界总体的看法都是…画蛇添足。
所以,这些作品也很少演出。
之所以在这里提及一下,是因为这些伴奏的形式,都与下面要说的舒曼改编的《狩猎》非常相像,甚至开始的伴奏型与钢琴独奏版的左手部分如出一辙,大家可以对比一下。
另外,舒曼还曾经为巴赫的《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组曲》写过钢琴伴奏的版本。
舒曼的改编②
演奏者:Stefano Ligoratti
▼
这套作品名为练习曲,却不是单纯的手指操练习,而是布满了复调线条和对位。熟悉舒曼钢琴作品的人应该清楚,他的作品总是乐谱上看起来是杂乱无章的复调形态,但是演奏出来是效果却是绝对的主调音乐。
事实上,舒曼的改编与帕格尼尼原作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它所体现的复调思维。舒曼在突出原作单声部主旋律的同时,勾勒了数条并行不悖的复调线条,并保证了各个声部在纵横交错中的独立进行。
但遗憾的是,舒曼这些作品都属于早年间的学习之作,并没有像李斯特那样,对钢琴技术发起革命性的冲击;而后因为手指残疾了,也就更没有在钢琴技巧方面过多开拓。
这套Op.3在当时的评论就褒贬不一,有钢琴家认为它缺乏新意,同时指法也令人费解;但不知是否由于圈内人的互相捧场,李斯特倒是多次在独奏会中演奏过它们,据说帕格尼尼本人也对它们挺感兴趣。
舒曼改编版乐谱
Breitkopf & Härtel, 1885版
帕格尼尼的原作有着炫技带来的巨大震撼力,但舒曼的改编则细腻而温婉,彰显了他自己敏感的音乐个性。但与后来舒曼自己成熟时的钢琴作品相比,这套Op.3无疑略为幼稚,这首“狩猎”练习曲也是——有点呆板。
作品很好地保留了原作的曲式甚至和声结构,然而有些地方我却有些不同的看法。
比如开始的乐句,前8小节帕格尼尼的原作上写明了是模仿长笛,后8小节是模仿圆号。结果好家伙舒曼开始左手就加进了5、3、4、6度的伴奏,音色与后面的圆号模仿有些重叠了,失去了原作所要求的那种对比效果;第9小节的左手则是只以两个8度的长音符了事,显得有些草率。而李斯特的改编版本则织体层层加厚递进,显得灵动丰富多了。
不过也能理解,当时舒曼才22岁,放在现在也就一音乐学院里的本科生。虽然他已经创作出了很优秀的《阿贝格变奏曲》和《蝴蝶》,都是充满天才的热情洋溢制作。但在揣摩另外的作曲大师心思,并在其作品基础上进行改编再创造,无疑这方面舒曼是稍有欠缺的。
大家可以聆听着这个作品自己去感受,下一篇介绍李斯特所改编的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