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表现手法图解

高中语文表现手法图解

表现,是文学以及各类艺术作品的任务,克罗齐就将艺术品直接称为“表现品”。在文章中(当然以文学作品为主),为了实现表现之目的的写作手法,应该都可以叫表现手法。因此,这个词语很可能难以获得一个明确的学术界定。表现手法有哪些,恐怕也没有人能给出明确答复。
“百度”有一个定义:“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未详出处,就我个人来看,大致成立但怕是难以解决什么问题。
本文不想在这方面花太多精力去考索,也没能力把所有的表现手法都包含进来,只能就比较常见的一些,结合部编新教材,略作梳理,以方便学生朋友学习。
除了一些已经比较公认的表现手法外,可能存在争议的,本文都会提供理论依据,无法提供依据的,但又确实在语文课上经常遇到的,会专门注明存疑。
首先是三对关系,如上图。这是目前基本达成共识的,就不赘述了。三种关系的变化当然没有这么简单,这里仅仅列出了出现频率最高的那几个。
曾经有专家提出,将借古讽今和托史明志两者,算作“古今关系”,列为第四类关系,未详出处,如果按照这个说法的话,则图解如下:
我个人不太赞成造出这对“古今关系”,姑备一说,读者可自行选择。
除了这几对关系外,还有一些常见的表现手法,如下图。

此图中“托物言志”“象征”“先抑后扬”等项,应该没什么太大争议。

“起兴”应该属于表现手法,我国权威工具书《汉语大词典》将之明确列为诗歌的表现手法之一。

“渲染”和“讽刺”也没有什么争议,只是课堂上可能提的不像借景抒情那么多,同样见《汉语大词典》。

另外还有一些存在争议的手法,主要有三项。

“对比”普遍存在,就不再举例了。这一项到底算表现手法还是修辞手法,颇难分辨,这两者可能也不是泾渭分明的概念。具体可参见鄙人另一篇短文术语辨析  ——反衬、对比和类比

“复沓”和“白描”可能存在争议,有些工具书上将之归入表现手法(较易获得的如在线词典《汉语词典》),有些则否,本文暂不作判断,待有识之士赐教。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