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鳴耳聾的中醫藥治療進展

耳鳴作為一種主觀感覺,常伴不同程度的聽覺喪失,部分重症患者強烈且持續的耳鳴會使患者產生焦慮、抑鬱,以及睡眠障礙等精神心理狀態的改變,中西醫尚無確切的治法。中醫認為耳鳴的原因為氣機閉鬱,可從肝、腎論治。目前臨床分為邪氣外侵、肝火上擾、痰火壅結、氣滯血瘀、腎精虧損、脾胃虛弱六型治療,效果良好。

耳鳴是指患者自覺耳內或者顱內有鳴響而周圍環境中並無相應的聲源,古人亦稱為“聊啾”“顱鳴”“苦鳴”“蟬鳴”“耳數鳴”“耳虛鳴”等,屬於中醫耳鳴耳聾病。

耳鳴與耳聾在臨床上常常伴隨或先後出現,難以截然分開,其病因病機與辨證施治原則也基本相同,故中醫歷來將其視為同一種疾病。耳鳴伴不同程度的聽覺喪失,會給患者的日常生活帶來不便,部分重症患者強烈且持續的耳鳴會使患者產生焦慮、抑鬱,以及睡眠障礙等精神心理狀態的改變,嚴重影響生活品質。48歲以上人群患耳鳴的概率,根據所劃分的研究人群的不同在8%-39%之間波動,研究證明耳鳴的發病率隨年齡增長逐漸上升。

1 發病機制

1.1 西醫發病機制及臨床分型

現代醫學中,耳鳴臨床分型主要可分為三種。

(1)傳導性耳鳴,多由傳導性聽力損失,傳導結構自身病變或者中耳疾病累及內耳所導致。

(2)耳蝸性耳鳴,大約90%的耳鳴與耳蝸功能障礙有關。有學者認為是由於外界噪音的強刺激以及耳毒性藥物等各種因素作用於耳蝸,引起耳蝸損傷,從而導致耳蝸微動力學改變,耳蝸內機械回饋作用異常和功能障礙,產生耳鳴。

(3)神經性耳鳴,又可分為周圍性耳鳴和中樞性耳鳴。

前者可能與神經纖維變性所導致的異常點火模式有關。

後者近些年來被認為是聽覺系統錯誤性適應的結果。另外還有學者認為與鈣內環境紊亂有關。

除此之外,耳鳴還與精神心理因素以及全身性疾病有著密切聯繫。其複雜的發病模式決定了耳鳴難以發揮西醫治療的優勢,因此美國《耳鳴臨床實踐指南》並不主張耳鳴使用藥物來治療,而是把“教育與諮詢”放在了所有治療方法的前面,而國內《耳鳴的診斷和治療指南(建議案)》則建議早期3月內的耳鳴可酌情按照突發性耳聾藥物方案治療,包括血管擴張劑、營養神經劑、鎮靜劑、抗抑鬱藥、糖皮質激素等。

(4):體覺性耳鳴:近來來發現,56%~83%的耳鳴與激痛點有關。這可能屬於體感性耳鳴,而且,採用激痛點滅活的方法,可能消除耳鳴,提高聽力。

1.2 中醫發病機制及辨證分型

目前,耳鳴的西醫治療尚無療效確切的藥物,但是中醫藥療法在減緩耳鳴症狀、改善預後等方面有其獨特優勢。中醫對耳鳴的認識最早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的《呂氏春秋·盡數》,記載耳鳴耳聾病的病機為“氣鬱……處耳則為聾”“鬱閉不通”。此後明代醫家張景嶽提出了“五閉”說,即火閉、氣閉、邪閉、竅閉、虛閉,較為全面地概括了耳鳴的證型。也有部分現代醫家更傾向於某一臟腑論治,如陳敏認為,現代人工作生活壓力增大導致的情志不遂與耳鳴耳聾的發病越來越密切,而肝與情志密切相關,因此從肝論治耳鳴常能取得佳效,並將其分為肝火上擾證、肝陽上亢證、肝氣鬱結證。曹祖威等根據《靈樞·口問》中“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耳為之苦鳴”的記載認為引起耳鳴的原因是清竅空虛,而脾胃乃人體氣機升降之樞紐,脾胃失調則氣機升降失調,清陽不得升,濁陰不能降,因此多傾向於從脾胃論治。高莉莉等以《醫貫》“蓋心竅本在舌,以舌無孔竅,因寄竅於耳,此腎為耳竅之主,心為耳竅之客也”為理論依據,從心論治神經性耳鳴,其證型可分為心肝火旺證,心脾氣血兩虛證,心腎不交證和心脈瘀阻證。不同時期醫家對耳鳴耳聾的病因病機和治療方法進行了大量的探索,形成了中醫治療耳鳴獨特的優勢,即注重整體調節,強調辨證論治。

《中醫耳鼻喉科學》將耳鳴耳聾分為6型。

(1)外邪侵犯:風邪易上襲侵及頭面五官,若侵犯耳竅使其遭受蒙蔽即導致耳鳴耳聾;

(2)肝火上擾:肝氣鬱結,失於疏泄,氣機不利,鬱久化火,鬱火循經上擾清竅,亦致耳鳴;

(3)痰火壅結:脾虛生濕,聚而成痰,痰鬱日久則易化火,則痰借火上炎之勢壅閉清竅,則生耳鳴耳聾病;

(4)氣滯血瘀:耳為清空之竅,若因情志鬱結,氣機阻滯或者瘀血阻滯耳竅經脈,則耳鳴耳聾;

(5)腎精虧損:腎精不足不能上充清竅,耳竅失養,則其聞五音之職失常;

(6)脾胃虛弱:生化之源不足,清氣無以上升,則耳部經脈空虛,耳竅失養故耳鳴。

此分型目前被大部分學者認可。

2 辨證治療

2.1 邪氣外侵證

《諸病源候論·卷二十九》指出“勞動經血,而血氣不足,宗脈則虛,風邪乘虛,隨脈入耳,與氣相擊,故為耳鳴”。說明在身體虛弱的情況下,風邪常乘虛而入,致肺氣失宣降,並隨經絡阻塞耳竅,是導致耳鳴的常見原因。

外邪還可引動肝膽火熱,脾胃濕熱,心經瘀熱,腎經虛熱,從而內外合邪致病。並在臨床中注意到耳鳴耳聾夾風者,因外邪侵襲,不論內風、痰濕、蘊熱、血瘀、虛火等均有脈浮的表現,是因衛陽鼓於脈外故應指脈浮,治療此類病症,除清肝泄熱、燥濕化痰、活血化瘀、補腎填精等外,必重散風之法。故臨床喜用蔓荊子、菊花、蟬蛻等散風之藥[10]。

2.2 肝火上擾證

肝主疏泄,性喜條達,如肝鬱不能泄,氣機不利,鬱久則化火,鬱火循經上擾清竅,則發為耳鳴。臨床觀察到耳鳴在各種原因引起的脂肪肝、病毒性肝炎、肝炎後肝硬化、自身免疫性肝炎等慢性肝病患者中發生率較高,意識到耳鳴與肝的關係密切,並舉1例龍膽瀉肝東加減治療慢性肝炎患者大怒後耳鳴的醫案佐證,患者服藥1月後耳鳴基本消失,未再復發。臨床研究顯示,60例診斷為突發性耳聾肝火上擾證的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0例,療程4周。對照組治療方案:舒血寧注射液+甲磺酸倍他司汀片,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清肝通竅湯(丹參、葛根、當歸、澤瀉、黃芩、生地黃、川芎、柴胡、菖蒲、龍膽草、遠志、梔子9 g)。治療後觀察組治癒率(50.00%)及總有效率(96.67%)高於對照組治癒率(16.67%)及總有效率(76.67%),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顯示,清肝通竅湯臨床療效顯著,能夠有效改善肝火上擾型暴聾患者臨床耳聾、耳鳴、眩暈等症狀,舒緩患者急躁易怒的情緒。

2.3 痰火壅結證

《醫學入門·卷五·耳》述:“痰火因膏粱胃熱上升,兩耳蟬鳴。”說明痰火上擾耳竅,則會導致耳鳴。此型主證為耳內鳴響如聞“呼呼”聲,伴聽力下降,西醫常診斷為突發性耳聾。臨床研究中,治療80例臨床辨證分型為痰火壅結證的耳鳴耳聾患者,將這些患者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各40人,分別給予針刺加耳棉甯方(取石菖蒲、連翹等藥物,研磨成末,以適當比例調配,用消毒脫脂棉包裹後,再用75%酒精浸濕,塞入外耳道口)和單純針刺治療,經相同治療週期後,針藥結合組痊癒10例,顯效16例,有效11例,總有效率達92.5%,單純針刺組痊癒4例,顯效8例,有效13例,無效15例,總有效率為62.5%。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耳棉甯方對於痰火鬱結型耳鳴耳聾具有較好療效。

2.4 氣滯血瘀證

耳司聽覺,為清靈之竅,清陽交會流行之所,不論何種原因引起的耳鳴耳聾,其病機都是致病因素使耳竅鬱閉,氣道不通所致。在治療88例氣滯血瘀型暴聾患者中,研究組用通竅活血湯和通氣散加減治療,總有效率93.75%(42/44),對照組用甲鈷胺加煙酸片治療,總有效率為75%(33/44),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聽力閾值、眩暈評分、耳鳴評分、耳聾評分、中醫證候積分方面,各項資料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激痛點引起的耳鳴絕大多數屬於氣滯瘀型。激痛點針灸治療是最佳有效方法,也是目前治療耳鳴的最有效方法。

2.5 腎精虧損證

耳鳴的發生與腎關係密切,腎主骨生髓,開竅於耳,腎精虧虛,生髓不足,髓海空虛,無法對耳竅進行滋潤濡養,則發為耳鳴。使用耳聾左慈丸水煎劑加針灸治療30例診斷為無器質性病變的腎虛耳鳴患者,痊癒4例,顯效12例,有效8例,總有效率86%。腎虛日久,無力推動氣血運行,會導致氣血瘀滯,從而加重耳鳴的程度。常採用補腎活血治法,方選耳聾左慈丸加通竅活血東加減治療。其選取64例腎虛並血瘀的耳鳴患者使用補腎活血法進行治療,其中顯效17例,有效33例,總有效率達84.38%。說明補腎活血法治療耳鳴兼腎虛療效顯著。

2.6 脾胃虛弱證

脾胃虛弱,氣血生化乏源,不能滋潤濡養耳竅,或氣虛下陷,清陽不升,均可導致耳鳴。

通過電話隨訪333名以脾胃為中心進行調理的耳鳴患者,分別記錄初次就診、末次就診以及隨訪時的耳鳴嚴重程度評估量表,並進行統計分析,結果顯示,以調理脾胃為中心的耳鳴治療方法療效確切,經遠期隨訪,時間越長,療效越好。研究中5年痊癒率為30.08%,總有效率為68.29%,明顯高於美國《耳鳴臨床應用指南》中20%~50%的自發緩解率。採用益氣聰明東加減治療50例脾胃虛弱型耳鳴患者,痊癒29例,好轉17例,總有效率達92%。

除上述分型之外,由於耳鳴患者常伴有焦慮抑鬱等情志改變,部分醫家根據“心藏神”理論,從心論治耳鳴,常能取得佳效。方藥中佐以養血安神之藥治療效果尤佳。患者陣發性耳鳴2月余,加重4 d,心電圖T波低平,既往患冠心病10年,用自擬養心湯(黨參、石菖蒲、當歸、熟地黃、白芍、制遠志、茯苓、柴胡、葛根、白術、龍骨、牡蠣、地龍、法半夏、乾薑、炙甘草)加減配合葦管器隔耳灸,1月後諸證皆瘥。

點閱: 651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