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太后摄政

  契丹国由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于916年称帝建元,历经太宗、世宗,到穆宗时,由于长期皇族内乱影响了国力,辽国出现了“中衰”之势。景宗耶律贤接手的是一个烂摊子,而他又体弱多病,常不视朝,朝中军政大事多由一位了不起的皇后一一萧绰决定。辽景宗死后,她被尊为皇太后。面临母寡子弱的局面,她毅然摄政,直至去世,共掌理朝政27年,使辽国步入鼎盛阶段。

萧太后

  萧绰,乳名燕燕,生于953年。公元969年二月,辽穆宗遇害。因萧绰父亲拥立景宗有功,景宗当政后,遂选她为妃。五月,又册封她为皇后。景宗当年目睹其父世宗和祖母在一次兵变中被杀,受到刺激过大,导致身体多病,经常不能上朝;而朝政大事,无论刑赏政事,还是用兵征讨,番汉大臣们商讨后,由萧绰裁决,然后报告景宗。其实萧绰才是辽当时真正的统治者。982年九月景宗病逝,12岁的耶律隆绪继位,即辽圣宗,萧绰奉遗诏摄政。统和元年(983年),圣宗率群臣给萧绰上尊号——承天皇太后。

  萧绰在治理国家方面,重视人才,知人善任。汉官韩德让、室昉、邢抱朴,契丹人耶律休哥、耶律斜轸等,都为其所用,为辽朝的强大,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她摄政期间,还实行科举取士,从平民中选取治国良才。在农业方面,她注重发展生产,体恤民情;当五谷歉收时,开国库代替民税;闹蝗灾时,取消徭役;同时禁止在庄稼田里放牧,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她还积极改革已不适合辽朝当时的旧制,与时俱进。在缓和民族矛盾问题方面也做出了贡献。她不仅善于理政,而且还披挂上阵,指挥三军。

萧太后亲征

  986年,宋军开始了第二次伐燕(第一次是“高梁河之战”),宋太宗实施了兵分三路的周密战略,刚开始三路大军进展都很顺利。萧绰得报幽州告急后,携圣宗亲赴,并派大将耶律斜轸去支援。宋攻打幽州的主力军将领曹彬贪功,他本应等其余两路军于幽州会师,三军合力再攻打,却急于求功,两次攻下涿州城,又两次退兵。第一次退兵是因辽南京守将耶律休哥断其粮道,遂退兵,取粮后又去攻城,得手。这时萧太后亲率援军直逼涿州。曹彬怯战而退。辽军乘势而追。五月三日,辽军追上宋军,在岐沟关交战,宋军惨败。宋军主力失败后,萧太后接连打败了其余两路军,辽将萧达凛生擒了号称“杨无敌”的宋将——杨业,史称“雍熙之役”,以宋军失败告终。自此以后,宋对辽由战略进攻转为防御,彻底放弃了收复燕京的念头。而辽因幽州保卫战的两次胜利,大大鼓舞了士气,由战略防御转为进攻。之后萧绰和辽圣宗又多次亲征攻入宋境,直到989年,时任辽于越(辽代的官名,位于百官之上)的耶律休哥在一次和宋作战中受伤,辽才停止了对宋的主动进攻。

  1004年,萧太后、辽圣宗和大丞相韩德让率兵深入宋境,直抵澶州(今河南濮阳),辽大将萧达凛中弩而死,辽军士气低落。而宋朝皇帝宋真宗亲至澶州,宋军士气高涨。萧太后正是在敌优我劣的情况下,和宋在澶州签订了有利于辽的条约——澶渊之盟。宋辽双方结束了多年的战争,幽州由军事为主向政治、经济、文化全方面发展,加速了辽朝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

  1009年,萧太后归政于辽圣宗,同年十ニ月去世。圣宗亲政后,使辽朝完成封建化,辽朝进入了鼎盛时期。圣宗的成就和这位母亲的作为与教导有直接的关系。

  (来源:北京市社科联《北京历史故事(一)》;文:浮岚子,图:左力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