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市有一条古老的官道——“马路”

请点击以上“张明儿”关注我,获取更多内容 本篇图片大多来自于网络,如有不规,请予指出并删除

新市早已有了“马路”,比上海早。据说,上海的“马路”是因英国人在租界内修建“跑马场”而修建的路,上海老百姓称其为“马路”,它是专供赛马而修建的,而新市的“马路”,却不同,早在康熙年间的《仙潭文献》上卷“地理志”(街巷)中就有记载:
马路,状元桥上南之路。
这一路名迄今尚存,还是在“状元桥”南堍位置上,直南至转弯的“酱圆浜”处为止,路段不长,只是现在名称已改为“新马路”。没有人注意到这一条路的名称与其它所有路的区别,因为“马路”一词已用途广泛,几乎除了“街巷”以外,所有的道路基本都称“马路”,何况“新马路”更无特别意义,此路的历史文化亮点,早已被俗世的现象所掩埋。
根据我国关于“马路”历史的考证,在当年,新市有“马路”之称的存在,是一件了不起的事。虽然当年的史料没有作详细记载,也没说清楚这条路存在的原由,但我们可以从中得出结论,这条路必定与新市镇的人文历史、与政府的行政管理有关。
马路,古代是指可以供马驰行的大路。据传,中国最早记录“马路”一词的,是《左传·昭公二十年》:“褚师子申遇公于马路之衢,遂从。”真正从全国层面,比较全面的设置道路交通网络的,当推元朝,通过驿站与道路的修建,构成以北京为中心向全国版图幅射密集的驿路网。到了清朝,驿路进行了分类,一是“官马大路”,从京城通往各省城;二是“大路”,从省城通到地方重要城市;三是“小路”,从大路通往各市镇的支线。但无论是“大路”还是“小路”,老百姓统称为“马路”。
目前我们日常所说的“马路”则不同于古代的“马路”之称,现在的马路是指城市或近郊的供车马行走的宽阔平坦的道路。一般是沥青柏油或者水泥混凝土浇铸而成的。而这个现代道路概念的“马路”,最早出现在十九世纪上海开埠之后的事了。而古代的“马路”一般是指官道“驿路”。新市的“马路”之名出现于十八世纪初,这必定是指古代的官道涵义了。
自此,我们发现新市之所以能在这样早的历史年代中,出现“马路”的名称,可以推定,它必定有特定的历史背景,与这里地理环境,或者人文情况相关联,所以至少有以下可能:
新市是具备战略意义的要地,当年政府把它纳入重要管理的区域。自宋以后,新市一直被朝廷纳入比较重要的位置,这主要依赖于新市位居江南运河要塞,又是能集聚人流与物流的清丽之地。据明代《嘉靖德清县志》载,新市这一市镇比塘栖更繁华,所以新市称“镇”,塘栖称“市”。当年的“市”是指一般的集市,尚未达到政府行政管理的职级,其重要性明显低于“镇”:
上面谈及了“新市地有三潭九井,街衢市巷之整,人物屋居之繁,琳宫梵宇之壮,茧线粟米货物之盛,视塘栖较胜,盖俨然一大邑也。”这里说明了新市既是官府战略要地,又是货物繁盛之埠,所以,在这里筑“马路”,自有战略上的考虑,有利于政府官员视察,日常巡行出入于此。
新市有政府重要官员经常出入。据查证,新市古镇历史上,乾隆年间登科的“进士”为最多,共五位,这小小的区域内,能在四十年左右的时间内登科五位,已属很不容易。新市史料的重要文献《仙潭文献》也成书于乾隆年间,从这些证据上看,这一“马路”或有可能新市的政府重要官员多了,这里需要专修一条“马路”,来满足这些官员的出入和信息传递的便利。
小时候记得,翻过“状元桥”往北走,便有一条直往“东长板桥”的高高堤岸,而长桥东堍有一凉亭。此岸际的路有一些石板铺着,只是路面年久失修,石板散移,东一块,西一块。现在联想起驿道,觉得这堤岸上的路,很像是一条古驿道,这与新市位于北栅的“马路”,形成了客观上的联系。

请扫描以下二维码,或长按二维码,关注更多精彩

文学让人懂得高贵,心飞辽阔。

诗歌 、美文、民俗、儿歌。

博客:新浪(七十二座桥)

http://blog.sina.com.cn/byjn

博客:新浪(浙江儿歌原创)

http://blog.sina.com.cn/u/2298091104

我煮时光之茶等你,你携来红尘之酒!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