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前的德国
图:Churchill
人会嫉妒,人会有虚荣心,人需要存在感,人需要证明自己。国家和人差不多,而且作为一个群体呈现会更加疯狂。群体更容易暴露个体在日常中被理性压抑的那一面。
德国是在19世纪末才完成统一大业。那时的英国和法国历经了一百多年甚至更长久的中央集权统治。1800年的德国,有近400个公国,以“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的奇怪名义结成一种松散的联盟。当时的柏林只是普鲁士的行政中心,人口大约17万左右。
在地理位置上,德国除了北面的大海和西南面的阿尔卑斯山,几乎没有天然的屏障。
地理、人种、宗教等方面都缺乏一个清晰界定,是德国历史的最重要的特点。人们说不清德意志到底在哪。
1862年,俾斯麦成为普鲁士的首相,为统一德意志引导了三次战争。第一次是1864年普鲁士联合奥地利对丹麦的普丹战争。第二次是1866年普鲁士与奥地利的普奥战争。第三次是1870年普鲁士进攻法国的普法战争。最终以普鲁士一方的胜利而结束,1871年俾斯麦统一了整个德意志。
表面上完成了政治统一的德国,各种历史遗留问题无法在短时间内解决。地方主义传统依然顽固。所有改革或统一的问题都差不多,传统和地方观念不会因为政治上的强力撮合而在一夜之间有了某种归属感。运气好的话需要时间,运气不好就是无休止的冲突。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德国赶上了一次汹涌的发展热潮。工业革命始于英国,但统一后的德国其发展速度令人瞠目。
19世纪70年代,英国的钢产量还是德国的四倍,而到了1914年,德国的钢产量是英、法、俄三国的总和。1861年到1913年,英国煤炭消耗增长了2.5倍,同期德国增长了13.5倍。
1895年时,柏林的人均电话拥有数量是伦敦的8倍;到了1911年,虽然世界范围内的电话技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柏林的人均电话拥有数量依旧是伦敦的两倍。其他各种化工、电气方面,德国都在短时间内达到世界第一的水平。
总之,德国大概用了一代人多一点的时间,从一个刚完成统一大业的松散组织变成了欧洲乃至世界的工业强国,为其军事实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不可思议的快速发展和环境的变迁也给当时的德国人心灵上的冲击。这就跟一个人突然暴富后的迷失是一样的,如果是一个群体,暴发户心态就是指数级别的。但是迅猛的发展掩盖了这些心理问题。个体的感知在快速发展的洪流之中不仅不重要,甚至找不到原因。虽然个人心灵上的不适是具体的,是内心的孤独和脆弱,但作为概念它实际又是抽象的。
新生的德国,其发展受益于市场和技术,也就很自然地执迷于技术,崇拜技术,技术甚至成为了一种审美目标,从手段变成目的本身。
技术是什么,是科学的进步带来生产和管理上的效率革新。对技术的崇拜反向推动了教育的发展。今天我们接受的这种义务教育模式,最早的原型大概是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期的普鲁士。
19世纪60年代,普鲁士学龄儿童的入学率几乎是100%。这种至上而下对教育的投入,效果非常显著,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德国,科学技术方面取得的成就世界领先,其中最璀璨的几颗科学界的明星,比如爱因斯坦、普朗克都诞生于德国,这与当时德国整个国家对技术的迷恋和教育的重视是分不开的。
搭载科学和技术一路飞驰的德国,其最直接的体现自然是城市化进程,尤其首都柏林,可以说是当年全球最耀眼且最有活力的城市。柏林人口在1865年时还只有65.7万,到1900年已超200万,算上周边郊区,“大伯林区”人口在战前达到400万。而其中有一半的人都是从周边农村赶过去的。
作家马克·吐温在19世纪90年代写道,“相比之下,连芝加哥都显得古色古香,柏林的大部分看上去像是上个星期才建好的,其余的部分也只能稍微看出一抹更加黯淡的色调,像是有6—8个月的样子。”
面对奇迹一样的发展速度,德国人急需一种努力勤奋之外的解释,是文化和精神方面的力量,是德意志民族体内的某种神秘力量被唤醒了?如同个人突然暴富后的飘飘然,这个时期的德国人并不是自信,而是不健康的膨胀。
这样的精神自负和对“生命力”带来巨变的期待,社会和文化层面的变革也只快不慢。在全欧洲的女性地位还普遍低下的1907年,有30.6%左右的德国妇女从事有报酬的工作。“生命力”在各个角落绽放,试图冲破传统的束缚和保守的秩序,性解放运动、支持同性恋运动在德国大规模涌现,许多艺术家则会刻意地在作品里增加“性”的元素,毕竟没有比“性”的相关意向更能直接体现原始力量和生机勃勃了。
当一个快速膨胀的国家,从物质到精神全面暴发户心态的国家,把目光聚焦在国际关系时,整个认知的角度也必然天翻地覆,欧洲的现状格局是时候重新评估了。凭什么是英国人在主导和维护世界的秩序?在当时的德国人眼里,自己代表的是进步和解放的力量,英国人虚伪且保守,包括海洋控制权在内的一切对外政策,只是要维持其国际霸主地位而已。
“萨拉热窝的枪声”与其说是一战的导火索,不如说德国人终于盼来了这一枪。当时的德国人有多么渴望战争呢,人们自发聚集街头抢购报纸等待最新的消息,情绪激昂人群唱着各种爱国主义歌曲,每个德国人都支持奥地利,恨不能立即赶赴前线生吞塞尔维亚人。教室和教堂空荡荡,因为学生们真的都上前线去了。群众情绪高昂,街头群众完全掌握了主动权,德皇威廉二世不可能有其他选择。
而知识分子们也积极配合煽动,战争是一次洗礼,赋予民族生机,与解放和自由紧密联系在一起,战争也是民族尊严和自我形象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作家赫尔曼·黑塞说,我认为战争总的来说具有相当高的道德价值。
当时人们对战争的理解是颇为肤浅的,草率地认为,就是常见的冲突和矛盾,短期内即可结束。然而一战爆发后仅五个月,德国阵亡人数超过100万。法国人阵亡30万,失踪和受伤的60万人左右。谁又能想到这种生灵涂炭的日子还要持续将近四年时间,而且这仅仅是凉菜,仅仅是温和的开场。一战总共大约有6500万人参战,1000多万人丧生,2000万人受伤。欧洲大地千疮百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