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代没有怀才不遇
最近在看一部剧,叫《太子妃升职记》,看第一集时简直莫名其妙,处处山寨味。看到微博微信上不少人讨论,知道有营销的成份,但剧本身没有一点料,硬推也是推不起来的。然后就听说,第二集开始好看。目前坚持看到了第十集。
看到这,你可能觉得我是在收钱打广告。说起来都是泪,实际上虽然我这个号目前有四万多的关注,稀稀拉拉写了一百多篇文章,但两年来就没接过一个广告。真是好惨啊!顺便在此招商引资,希望有企业愿意投钱。我做起广告来很诚恳。信誉良好,有口皆碑。
回到正题。倒不是觉得这部剧有多出色,而是我很高兴看到这样一个奇奇怪怪的剧红起来。虽然它不是第一部网剧,但我想这对传统的电视剧冲击很大。相信很快,或者说早就有了一堆类似的粗制滥造的剧出来了。这恰好说明了,市场竞争的激烈,泡沫不泡沫不重要,又不是花你的钱投资。创作人员的环境能更为宽松,渠道更为自由,品类更为多元,大浪淘沙,胜出的都是有实力的作品。作为观众可以看到更多的可能性。让不必要的障碍越少越好,作品说话,不管靠的是帅哥美女还是靠剧情演技。放以前,这片中的男女主角估计一辈子也没什么机会红。这不是说他们不具备实力,而是通道太窄。
对热爱影视的创作者而言,这可能是最好的时代。有些人瞧不上,对烂电影的高票房现象感到失望。我认为正确的态度是,这难道不正是更好的机会吗?既然你觉得烂作品都轻松过亿,你若有一腔才华,应该更容易成功不是吗。但又有一种常见的说法,观众品位太次,欣赏不来好作品。也就是说,市场整体的品位太恶劣,人们喜欢烂作品,那么只有往烂作品方向靠才能赢得市场。但实际情况显然不是这样。比如说国产剧多数很烂,然而只要有湖南卫视这个大平台,多烂也都能推出点声响来,让人误以为稍微红一点地剧都得是湖南卫视那些玩意儿才行。但《甄嬛传》就这么杀出来了,这绝对是过去十几年来最好看的古装剧,身边看过几十遍的人大有人在。
影视作品在传播方面永远有类似标题党的营销轰炸,人们的注意力会被牵住,作品会成为一时的热点,但如果作品本身很差,消失得也很快。纯粉丝经济就是另一回事,出本散文集也能大卖,不代表他散文写得好。因为评价的标准跟文字已经无关了,本人就是卖点。
就算是特定的一个人对文艺作品的需求,也从不是单一的。有时候心情不好就想去电影看个好莱坞大片,不要跟我讲剧情,要的就是各种大场面大爆炸,爽完就完。有时候精力尚好也会选择安静看点剧情有深度的片子。
互联网的碎片化会加速各种昙花一现。换个角度想,这样一个快速的时代都能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作品,显然是要比过去更艰难。也必须更出色。
人们在观影读书等相关体验中逐步开阔眼界,这是个学习积累和过去经验碰撞的过程。当更多的人看过的东西足够多,烂东西也就很难有市场。优秀的美剧日剧韩剧对国内影视剧的创作者来说是巨大的挑战也是学习机会。任何声称保护国产电影市场的限制性引进政策都相当愚蠢。
为什么类似抗日神剧这种片子还频繁出现?因为爸爸妈妈都还活着呢。通常我们会赞美上了年纪的人居然也能在观念上有所转变。因为,这很难。多数人到了中年一切观念品位认知都固定住了,丧失了好奇心。
网剧就跟当初的网络文学一样,我觉得这才刚刚开始,势必要有更大的作为。在没有互联网时代之前,一个寂寂无名的优秀作者的作品可能也就淹没在成千上万的投稿中,能被看到的机会渺茫。现在,随便写点什么都可能被传播开,只要你的东西别人喜欢,愿意分享。网络带宽带动在线视频的快速发展,影视内容的制作传播实际上也不再是门槛,传播不开没市场,只能怪作品还是不够吸引人,甚至无法吸引特定小群体。
对有些不得志的文艺工作者来说,这个时代很残酷。原本他可以躲在“怀才不遇”四个字里面理直气壮。就像虽然广电总局操蛋,但很多烂作品跟有无广电的存在一点关系也没有。我喜欢这样的时代,因为它让机会更平等,越来越靠实力说话,你行你上,不行就认了,不要有幻觉。
------👌
如果在朋友圈看到这篇文章
还没关注理性乐观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