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奇门遁甲式盘的立式原理探微之七(2)(转载于黑白斋主博客)

奇门遁甲式盘的立式原理探微之七(2)(转载于黑白斋主博客)

(2011-08-0917:03:32)

 

奇门遁甲式盘的立式原理探微之七

——关于奇门遁甲用局表的探索

二、奇门遁甲用局表的数理分析

奇门遁甲用局表是根据阴阳、先天八卦以及气、运、时、数,后天八卦主方位空间等因素制定的。那么,这种气、运、时、数等是否符合数理规律呢?答案是肯定的。以前的博文已经将六十甲子与五行、八卦的数理分析了,这里不再赘述,将其余没有论述的补充如下:

(一)黄金分割与斐波那契级数

黄金分割:黄金分割数是公元前六世纪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发现,后来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将此称为黄金分割。把一条线分为两部分,此时长段与短段之比恰恰等于整条线与长段之比,其数值比约为1.618: 1或1 :0.618,即长段的平方等于全长与短段的乘积。黄金分割数是一个无理数,由公式为x2+ax-a2=0可以推导出,其极值为(√5±1)/2,即0.61803398…著名的斐波那契级数,后项与前项的比值与这个值无限接近。

斐波那契数列:1、1、2、3、5、8、13、21、34、55、89、144、233、377……意大利中世纪数学家斐波那契(1170-1240)提出。随着数字的增大,两数间的比值越来越接近黄金分割率。

这个数列有如下性质:一是从第3项开始每一项均为前两项之和;第10项开始,相邻两项之比接近黄金分割数,尤其从第12项开始至后,前后相邻两项比值的小数部分均为0.6180…无限接近于黄金分割无理数;二是数列第5n项和第12n项(n为正整数)的值与本项序列号具有相似性,即可以整除,如第5项5÷5、第25项75025÷25、第12项144÷12余数为零。

(二)阴阳学说与斐波那契数列的哲学联系

对立统一规律是大自然的普遍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中国传统的阴阳学说与西方的对立统一思想(较早的代表人物毕达哥拉斯、赫拉克里特、亚里士多德、黑格尔等)有共同之处:都承认事物具有相对立统一的两面性。我们生活在一个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环境里,春去春来、日升日落、呼吸、走路、开门关门…大到银河系旋臂围绕银心旋转,小到电粒子围绕原子核运动,没有对立统一,我们这个世界就无法存在。对立统一学说中关于事物的发展是是这样描述的:发展的本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如果我们把事物发展分作A、B、C、D、E…若干阶段,在A的基础上,新生事物B萌芽并逐渐发展,相对来讲A为旧事物,B和A对立统一的结果是旧事物A消亡,新生事物B取得主导地位;当A消亡、B取得主导地位以后,新生事物C萌芽并逐渐发展,相对来讲B成为旧事物,C和B之间对立统一的结果是旧事物B消亡,新生事物C取得主导地位…如果用数学公式来表达,则C=B+A,D=C+B,E=D+C,F=E+D…这很类似于斐波那契级数的性质,即后一项等于前两项的和。在斐波那契数列中,第一项和第二项都是“1”,实际上无论第一项和第二项取任何值,数列相邻两项的比值都将无限趋近于于黄金分割常数0.618(或1.618)…例如:第一项任取2,第二项任取5,则数列为2,5,7,12,19,31,50,81,131,212,343,555…,第11项与第12项的比值为343/555=0.618…;第一项任取11,第二项任取7,则数列为:

11,7,18,25,43,68,111,179,290,469,759,1228…,第11项与第12项的比值为759/1228=0.6180…

由此可知,相互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无论它们初始的差距有多大,在对立统一发展的过程中,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总是无限趋近于平衡、和谐。

(三)八卦、传统历法与斐波那契数列和黄金分割的关系

八卦、十二地支、二十四节气与斐波那契数列的联系:易经的核心思想--阴阳学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本。事物发展的一个完整周期分为从开始到高潮、又从高潮到结束两个过程。这两个过程就是互相对立又互相统一的关系。也就是说事物的发展是以“2”为周期的,即事物发展到第二个阶段结束就会回归到与原来起始点相似的状态。在这里,我们用2进制即以2为除数,去除斐波那契数列,得到的商表示完整的2阶段周期,为方便省略不写,只将余数记下来,就会得到:1、1、0、1、1、0…可以看到每隔3位数,数字就会重复。如果事物是以黄金分割的方式(即整体和谐的方式)发展的,那么在以2阶段周期的基础上,事物的发展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相邻的两个阶段之间符合黄金分割数。以此为基础,可以将事物发展过程再细分为若干阶段,即以3为进制,如同以上的方法用3除斐波那契数列,余数得到如下数列:1、1、2、0、2、2、1、0、1、1、2、0…得到以8阶段为周期的事物发展过程,8个阶段每两相邻阶段之间的发展也符合黄金分割比例。同理,以8为进制,用8去除斐波那契数列,得到如下数列:1、1、2、3、5、0、5、5、2、7、1、0、1、1、2、3…可推出12阶段事物发展周期,再以12为进制……,可推出24阶段事物发展周期。如果我们继续以24为进制,用24做除数去除斐波那契数列,余数如下:1、1、2、3、5、8、13、21、10、7、17、0、17、17、10、3、3、16、5、21、2、23、1、0、1、1、2、3、5、8、13、21…结果发现以24为进制所得到的仍然是24阶段周期!为了方便,我们把24这样的数称作“最终简谐数”,即:以该数为进制,在斐波那契数列中推理出的数仍为本身。

结论:在一个自然周期内,如果我们按照阴阳学说或者对立统一的观点,可以把一个自然周期分为互相对立又互相统一的两部分,如一年可分为从冬至到夏至半年、再从夏至到冬至半年,一天可分为白昼和黑夜;如果再把这个自然周期分为若干段,且每相邻两段之间的发展速度都符合黄金分割的比例,和谐而又统一在同一自然周期的整体内,那么我们就可以推理出3段、8段、12段、24段的发展周期。这与中国传统的阴阳两仪(2段)、三爻(3段)、八卦(8段)、十二个月(12段)、二十节气(24段)是相符的。

(四)五行与斐波那契数列和黄金分割的关系

以上的推理以2进制开始阶梯式推理出24。如果我们随机取任何数作为一个自然周期内事物发展的阶段数,那么是否还能得到24这样的数呢?为了验证方便,我们用列表方法来推理,假设A是随机取的数,B是以A为进制在斐波那契数列中推理出来的数,如果B不是一个最终简谐数,就以B为进制继续推理…

A(随机)→B→   C→   D→    E         备注

26       84    48    ---    24        最终简谐数24

73       148    228    72     24        最终简谐数24

111      152    36    ---    24         最终简谐数24

336    48    ---    --- 24                最终简谐数24

999      1368   72    ---    24        最终简谐数24

10001     10212  912    72     24       最终简谐数24

…       …    …    …     …             …

5        20    60 --- 120   最终简谐数120,24的5倍

121      110    60--- 120    最终简谐数120,24的5倍

398      66  --- --- 120     最终简谐数120,24的5倍

1194   264 ---  --- 120   最终简谐数120,24的5倍

120   ---  --- ---  120      最终简谐数120,24的5倍

…   …     …    …     …       …

100   300  --- ---  600   最终简谐数600,120的5倍

200   300 --- --- 600    最终简谐数600,120的5倍

401   200  300 --- 600     最终简谐数600,120的5倍

950   900  --- --- 600     最终简谐数600,120的5倍

600   --- ---  --- 600     最终简谐数600,120的5倍

…        …    …    …     …       …

500  1500  --- ---  3000      最终简谐数…600的5倍

1000  1500 --- ---   3000      最终简谐数…600的5倍

2000  ---  ---  --- 3000      最终简谐数…600的5倍

3500  6000 ---  ---  3000      最终简谐数…600的5倍

3000  --- ---  --- 3000      最终简谐数…600的5倍

… … … … … …

2500  7500 --- ---  15000     最终简谐数…3000的5倍

10000 ---  --- --- 15000     最终简谐数…3000的5倍

15000 ---  --- --- 15000     最终简谐数…3000的5倍

… … … … … …

75000 --- ---  --- 75000    最终简谐数…15000的5倍

由上推理可以看出,最终简谐数如下:24、120、600、3000、15000、75000…它们有以下规律:最小的最终简谐数是24,后一个最终简谐数是前一个最终简谐数的5倍。回到我们前面讲到的斐波那契数列的性质:“数列第5n项(n为正整数)的值与本项序列号具有相似性,即可以整除”。我们会发现5这个数字是简谐整体美的象征。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把事物发展的每一阶段都看做一个整体”1”,那么五个阶段就可以量化为5,第五阶段的数量“5”与全部整体“5”具有了相似性。仍用斐波那契数列来表示:1、1、2、3、5、8、13、21、34、55、89、144、233、377、610、987…75025…

用哲学的眼光来解释,就是事物发展到第5个阶段,第5阶段内部的数与事物发展的阶段总数(部分与整体)具有相似性,这时候事物发展到与起始点具有相似性的新的起点;如果此时把事物发展看作新的开始,前五项所有的总和看作一个新的整体“1”,那么等事物发展到第25个阶段的时候,事物发展的总和就扩大了5倍,第25个阶段上事物发展的数则为75025,与整体25具有相似性(即数列第5n[n为正整数]的值与本项序列数具有相似性)…这样无穷无尽地发展下去,每发展到5倍便具有相似性,在斐波那契数列上放大是自然生率,倍数是1.618,大到无穷;缩小是自然息率,倍数0.618,小至无尽…但无论放大或是缩小,自行五次即一个周期,…如下图: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五行理论,是以阴阳的对立统一和事物发展的整体和谐(斐波那契级数方式)为基础,描述大自然按黄金分割方式和谐方法发展的一种理论。传统中的五行所说的金、木、水、火、土,不能机械地理解为纯粹的五类物质,它所指的其实是事物发展的五个阶段,如木所指的并非仅仅是草木之类,而是一种使万物生发、条达的一个阶段属性,如春季;金也并非仅仅指硬度较大的金属之类,而是一种使万物萧杀、收敛的一种阶段属性,如秋季。

同时,这种哲学意义还可以理解为一种大自然和社会整体和谐发展的一种系统观点:大至无外、小至无内,事物都以5倍速的速度发展着。大系统中套小系统,部分与整体具有相似性。

二十四节气与斐波那契数列中的最终简谐数24是相一致的,尽管最终谐和数不止24一个,有120、600、3000…等无穷多个,但24段周期是一个最简的简谐数(以2为进制逐步推理出来的)。如果有需要的话,其实按照5倍率把一年分为120或600个以至更多的节气也许未偿不可。传统中的五天一候,是按照5倍率的方式,将一天(自然周期)乘以5得来的,5天为一个具有相似性的周期,即一候;每年24个节气,平均每个节气15天,则每个节气有三候。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尽管斐波那契数列中第5n和第12n项(n为正整数)都具有黄金分割的自相似性,但一个最终简谐数的12倍却不是最终简谐数,如24×12=288,斐波那契数列除以288,余数排列周期为48。所以尽管两者都具有自相似性,但5比12更具有规律性。

(五)洛书、天干地支与斐波那契数列和黄金分割的关系

天干地支与斐波那契数列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以阴阳学说为基石,离开了这一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中国传统文化就失去了根源。阴阳对立矛盾无所不在,由阴阳推出五行,五行中的每一行仍存在阴阳对立关系。把五行用阴阳方法区分开来,就分为阳木、阴木,阳火、阴火,阳土、阴土,阳金、阴金,阳水、阴水,分别对应十天干,即甲(阳木)、乙(阴木)、丙(阳火)、丁(阴火)、戊(阳土)、己(阴土)、庚(阳金)、辛(阴金)、壬(阳水)、癸(阴水)。如果把十天干作为一个自然周期,以10为进制去除斐波那契数列,得出60阶段周期,余数为:

1 1 2 3 5 8 3 1 4 5 9 4 3 7 0

7 7 4 1 5 6 1 7 8 5 3 8 1 9 0

9 9 8 7 5 2 7 9 6 5 1 6 7 3 0

3 3 6 9 5 4 9 3 2 5 7 2 9 1 0

由以上数列可以发现,以10为周期去除斐波那契数列,得出的周期刚好以60阶段为周期。而且以5为标志共分12节,每节中任意一项等于相邻前两节中与该项相对应的两项的和,即第n项与第n+5项的和等于第n+5+5项。如果按照5倍率缩小的规律,刚好得到12个阶段,这与传统的十天干、十二地支、六十花甲子正好形成了有趣的呼应。因为自然周期内12阶段每相邻两段之间符合黄金分割数,而且斐波那契数列中的第12n(n为正整数)具有自相似性,所以把每年(自然周期)划分为12个月也符合大自然和谐发展的规律。

洛书与斐波那契数列和黄金分割的关系:如果在太极图里面按阴阳流转的顺序排列以10为阶段为周期的数字,我们是很容易理解的。如图(图5):

(图5)                 (图6)

它是按阴阳对立的观点来排列的,事物发展到第5个阶段,必然向相对立的一面发展,即6与4处于一个相对立的位置,但洛书的排列顺序不是这样的(如图6),有一个说法叫”二八易位”,也就是图(5)中的二和八翻跟头换了个位置变成图(6)的样子。在中国古三式的《奇门遁甲》里面有起局之说,大致是冬至阳遁一局,立春阳遁八局,春分阳遁三局…夏至阴遁九局,秋分阴遁七局…,徐子平《中医天文医学概论》提出洛书与天体气候阴(暗)阳(光)寒热比数的关系,并认为洛书由之演化而来,书中提到夏至、冬至阴阳比数分别为-14:59与-59:41,寒热比数为-1:9与-9:1;春分秋分阴阳比数分别为-49:51与-51:49,寒热比数-7:3与-3:7;立夏、立冬寒热比数分别为6:-4与-6:4;立春、立秋寒热比数分别为2:-8与-2:8。洛书四正之位之1、9、3、7说明阴阳之变,为经;四隅之2、8、4、6说明寒热之变,为纬。如下图(7):这些数字是怎么得来的,书中没有解释。这里我们仍用阴阳对立观点,以斐波那契数列为基础试着去推理一下:

把斐波那契数列中以10为进制得出的60个数字按一定的顺序排列在一个圆周内,在这里首先阐明思路和观点:在圆周上,0、1、2、3、4、5、6、7、8、9这10个数字,在方位上0与5是居中之数,犹如电池的正负极。按照阴阳对立观点,在10阶段周期内,前5个阶段和后5个阶段是属性相反的两阶段,如图(5)所示,其所处的位置是相反的。所以我们在排列以上数字时,每逢遇到0和5,就把它们写在圆心位置,把5以后的数字写在下一个位置的相反位置。例如5后面是8,前面是3,就把5写在圆心位置,5后面的8按原运动方向不变写在3的下一个位置的相反位置(通过圆心在圆周上的对称点);零记在圆心位置,零以后的数字仍然接着零以前数字相邻位置写下去,这是因为零代表5的偶数倍——负负得正,所以位置不改变,它表示事物发展又从新的起点开始。排列方向有一个顺时针、逆时针的问题,选择方向不一样,得出的结果是完全相反的。这只是个相对观察点的问题。例如自东往西看有三个人的排列顺序是甲乙丙,那么从相对的方向即自西往东看,他们的排列顺序则为丙乙甲。因此,按顺时针或逆时针的方向并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我们求出数字的排列次序和规律。在这里我们采用逆时针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方向做为排列方向。为了表达得清楚一些,我们把这个过程分成几个步骤来写,以对应上面的12节数字:

(图8<1>)

(图8<2>)
(图8<3>)
图8<4>)

(图8<5>)

(图8<6>)

通过以上步骤,最后结果如图8<6>。为观察方便,只保留每节中5后面的第一位数字和A、B、C、D与圆心夹角的四个平分点上的数字。如下图(9)
    
                图9

图中被绿色圈住的数字是十二个节中(5或0后面的)第一个数字,从P点开始逆时针分别是1、2、9、7、4、3、9、8、1、3、6、7,是事物发展十二个阶段的结合点,具有特殊意义。现在再看通过圆心的4条红色直线(AC、BD)和被蓝色标注的8个数字,它们刚好均匀地分布在圆周上,从A点开始顺时针方向排列为1、8、3、4、9、2、7、6。这与洛书的排列顺序是一致的!与刚才我们排列斐波那契数列的方向(逆时针排列)是相逆的。

如果把A、B、C、D点分别作为冬至、春分、夏至、秋分四点,那么处于这四者之间中间位置的8、4、2、6就分别是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个节气了。

注:还有一种排列方法:将60个数字中除5和零以外的48个数字按逆时针方向在圆周上均匀排列,5和0居中在圆心位置。每逢遇到5,数字前加一个“-”号,表示位置相反;0表示5的偶数倍,0后面的数字应加上两个“一”,负负得正,可省略不写。这个数列为:

1 1 2 3 5 -8 -3 -1 -4 5 --9 --4 --3 --70

7 7 4 1 5 -6 -1 -7 -8 5 --3 --8 --1 --90

9 9 8 7 5 -2 -7 -9 -6 5 --1 --6 --7 --30

3 3 6 9 5 -4 -9 -3 -2 5 --7 --2 --9 --10

以上数列中数字前的两个负号省略不写。周长为x的圆周,顺时针方向上的a点,与逆时针方向上的x-a点是同一个点,因为方向相逆,a点可表示为-(x-a);以上数列是以10为周期在斐波那契数列上推出来的,所以-8可以写作-(10-2),即-8与2表示的是同一个点,同理可推以上数列为:

1 1 2 3 5 2 7 9 6 5 9 4 3 7 0

7 7 4 1 5 4 9 3 2 5 3 8 1 9 0

9 9 8 7 5 8 3 1 4 5 1 6 7 3 0

3 3 6 9 5 6 1 7 8 5 7 2 9 1 0

将这个数列中除5和零以外的48个数字按逆时针方向在圆周上均匀排列在圆周上,也可得出图8<6>。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阴阳对立统一、事物发展整体和谐为出发点的。以阴阳五行为代表的洛书八卦、天干地支、二十四节气等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整体,它们与斐波那契数列和黄金分割有着极密切的关系。公元前六世纪毕达哥拉斯(与孔子同时代)发现黄金分割提出“和谐美”时,正是中国春秋时代,这个时候阴阳五行理论已在中国出现,太极原理以及“中和”(或中庸)思想正是这种“和谐美”的具体表现。但在具体认识表达时,西方把它具体量化还原为0.618,而东方则把它抽象为一种整体的哲学思维或世界观。在此已可以看出东西方在思维与认识表达上的差异,西方式的表达直观具体,而东方式的表达隐晦曲折,同是“和谐美”,西方用具体的数字来还原表达,而古老的东方则以感性的方法用阴阳五行、八卦洛书来展现。虽然认识和表达的方式不一样,但东西方文明在认识大自然规律时,不约而同走到了一起。正应了一句话:大道相同,殊途同归。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