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学校高考生谭XX:“在备考一年中,保持每天刷三四套试卷,刷到最后,会发现每一套题都是一样的,只是题型、题目考点的重新组合。”谭XX还说,疫情期间,Ipad应用时间每天平均16个小时,和在学校的步调完全一致。某学校高考生李XX说:“做题量很重要,但质更重要,每道题刷得有进步才是最重要的。尤其是在最后冲刺阶段,不要给自己压力,跟着老师的节奏走,保证自己做题的质量,多思考多总结。”这两个案例,是某学校高考生取得高考优异成绩之后的经验分享。案例1中,谭同学每天刷三四套试卷,每天平均学习16个小时,因此取得了651分的优异成绩,成为学校的高考总分和理综单科“双料第一”,刷新了学校五届高考的总分新纪录。案例2中,李同学也取得了632分的好成绩,其主要经验也是要保证每天做题的质和量。不难看出,这两个学生取得高考优异成绩的一个共同之处,就是大量的刷题,不停的刷题,也就是说我们经常所说的“题海战术”。过度刷题,显然是应试教育的主要特征。
对于部分高考成绩优异的考生来说,通过不同方式分享自己的高考经验,这是有必要的,也是值得肯定的。但我们发现,大部分同学忌讳“刷题”这个词语,因此把高考优异成绩的取得说得那么“轻描淡写”、“风轻云淡”,让人感觉不真实,不由自主想到了“虚伪”二字。曾经有一名班主任老师听说某媒体要采访班级的某一名优秀学生,于是提前千叮呤万嘱咐说:“不要告诉媒体说大量刷题,不要说学习很累,而是要强调学习的快乐。”而上述的两名同学,显然并不忌讳刷题对高考成绩提高的重要作用,我们认为这才是真实的教育现象。在河北衡水中学,有这样几条大家耳熟能详的“精华”语录:“通往清华北大的路是用卷子铺出来的。”“手不离笔,马不停‘题’。”“巧做低档题,全做对;稳做中档题,一分不浪费;尽力冲击高档题,做错也无悔。”“把训练进行到底。”……显然,在这些所谓的精华语录中,非常露骨但又非常真实地道出了这家“高考工厂”取得高考优异成绩的主要特征——刷题。也就是说,刷题成为学生取得高考优异成绩的最重要“法宝”。而事实就是如此,每一个学生优异成绩的取得,都离不开大量地刷题、刷题、再刷题,否则取得优异成绩无异于“痴人说梦”。
有一首歌词是这样写的:“嘻唰唰嘻唰唰我嘻唰唰,嘻唰唰嘻唰唰,嘻唰唰嘻唰唰我嘻唰唰,嘻唰唰嘻唰唰。”从这首歌词中,我们读出了喜感和快乐。但如果我们把这首歌词换成“洗刷刷洗刷刷我洗刷刷,洗刷刷洗刷刷,洗刷刷洗刷刷我洗刷刷,洗刷刷洗刷刷。”这个“刷”是刷题的“刷”,你还能体会到快感吗?反正,我们是很难感受什么快感和快乐,而是有一种压力感和恐惧感。我们不能不承认,在目前的应试教育大背景下,刷题是取得优异成绩的重要途径。如果哪一个学生说不刷题或者少刷题,就能取得优异成绩,我们认为这显然是“无稽之谈”,甚至是“虚伪”或者“谎言”。因为很简单,把纸笔为唯一的考试方式,学生只有不断刷题,才能掌握解题技巧,才能熟悉各种题型,才能做到熟能生巧,最后才能取得优异成绩。那些所谓的“高考工厂”都深谙此道——大量刷题,因此把应试教育发挥到了极致甚至残酷。
刷题固然是取得优异成绩的重要保障,但刷题给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危害也是巨大和长期的,其主要体现在:1.伤害了学生的体质健康,包括视力、体重以及腰椎等;2.不能因材施教,极大地剥夺了学生的个性化成长;3.占有学生大量的个人时间,学生失去了自由活动的时间;4. “三点一线”成为学生的活动场所,占有学生大量的空间;5.为了更多刷题,学生的个人兴趣与爱好被基本上剥夺殆尽;6.唯分数化严重,目光短视,人生目标仅限于高考或者理想中的大学;7.过度重复性劳动,弱化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8.淡化了人际关系,削弱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和谐共处,将来难以适应社会;9.机械的、重复的、简单的脑力劳动,致使教育的同质化严重;10.专注于刷题,脱离了社会、脱离了实践,社会适应能力弱化、社会实践能力低下,“高分低能”现象突出……不言而喻,刷题有助于提高高考成绩的同时,但也严重透支了学生的未来和伤害了学生身心健康。这就是过度刷题带来的危害性。事实上,过度刷题的危害性由来已久,是应该坚决摒弃的教育现象。但是,我们目前还找不到有效的应对之策、万全之策。因此,即便我们知道其危害性,但也无能为力,万般无奈,“心有余而力不足”。即便如此,还有人居然堂而皇之地为应试教育唱赞歌,这是何等的悲哀啊?!
事实上,我们不反对高考,但我们坚决反对应试教育,尤其是反对过度刷题,反对过度追求高考成绩。反之,如果不刷题或者少刷题,就不能取得优异成绩。因此,这就是一个矛盾体:一方面我们反对过度刷题,一方面不刷题或者少刷题又难以取得高考优异成绩。那么,这个矛盾怎么解决呢?这就需要我们相关教育部门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找到解决依赖过度刷题而取得优异成绩的可行性方法。我们以英语学科为例,就英语学科如何避免过度刷题谈一点个人看法:我们认为,高考内容只涉及三个方面即可:情景对话、阅读理解和英文写作。情景对话,每个学生根据具体的生活或社会情景,至少与英语教师(最好是外教)进行半个小时的对话与交流活动,这样就考察了学生的听说能力、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阅读理解,不要都是选择题目,也可以是交流或者书写等方式,更好考察学生的阅读面、词汇量和中西方文化的认识与了解。英文写作,可以多种题材并用,多个写作内容,考察学生的写作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思维能力以及书法水平等。显然,尽管我们的学生也还需要做题,但基本上把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而且还基本上达到了英语学科教学的目标——让学生真正掌握英语学科交际工具,也不再是“哑巴”英语。当然,这只是个人的一点粗浅看法,还需要进行深入论证与思考。也就是说,我们要想方设法针对不同学科,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试方式和考试内容,考察学生的各种能力。唯有如此,才能让学生从刷题中解放出来,才能拥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才能真正走入社会、走进实践中去,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其实,我们诟病的不是高考本身,而是目前的高考形式和内容:太简单、太机械和太单调了。每个学科考试时间2-3个小时,考试形式是纸笔考试,考试内容以标准化为主。以纸笔考试的方式太单一、太简单了,尤其是实验能力考察、口语表达能力考察、社会实践能力考察、动手能力考察、人际关系考察、身心健康状况考察等等,纸笔考试是无法真正体现出来的。因此,我们不能否认高考的价值和作用,而是要不断丰富考试的形式,改变考试的内容。过度刷题是应试教育的产物,伤害的是学生身心健康,模糊的是学生的泪眼,透支的是学生的未来。
最后,我们再看一则伊索寓言故事《生金蛋的鹅》:
有个农夫,养了一只能每天下一个金蛋的鹅,他靠卖金蛋赚了不少钱。没过多久,农夫开始觉得鹅一天只下一个蛋实在太少了。他认为这只鹅的肚子里一定有许多金子,便决定将它宰了,将金子全部取出来。
可是,当他剖开鹅的肚子以后,却发现这只生金蛋的鹅与一般的鹅没什么两样,肚子里根本没有金子。就这样,他没能成为暴发户,反而失去了每天一个金蛋的收入。
这个寓言故事,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浅显的道理:凡事要有度,任何事情都不能过度,过度就会走向事情的反面,甚至会造成不良后果。
同理,刷题本身没错,这是学生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但如果让学生过度刷题,那么就势必会造成许多不良的结果,就会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