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晓岚牵出中国风水重大公案:事关一奇书

《葬书》者,风水不朽名篇,中国风水文化之宗,中华术数之大奇书也。

就是这样一部经典,其作者是谁?清代《四库全书》总纂官纪昀(字晓岚)等提出了质疑,牵出中国风水第一公案。

作为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部丛书,《四库全书》在“葬书前按”中交代:“《葬书》一卷,旧本题晋郭璞撰。惟《宋志》载有璞《葬书》一卷,是其书自宋始出。”

图为《四库全书》关于《葬书》提要的有关记载。

宋之前不见《葬书》记载,“葬书前按”道出了原委:“葬地之说,莫知其所自来……是其术盛传于东汉以后。其特以是擅名者,则璞为最著。考《璞·本传》载,璞从河东郭公受青囊中书九卷,遂洞天文五行卜筮之术。璞门人赵载尝窃《青囊书》为火所焚,不言其尝著《葬书》。唐末有《葬书·地脉经》一卷,《葬书·五阴》一卷,又不言为璞所作。”

宋之前为何不见有《葬书》记载?纪昀等人没有回答。关于《葬书》、《葬经》的演变,倒是作了说明:“《宋志》本名《葬书》,后来术家尊其说者,改名《葬经》。毛晋汲古阁刻本亦承其伪,殊为失考,今仍题旧名,以从其朔焉。”

郭璞著《葬书》还是《葬经》,这段书名变迁其实在《宋志》、《四库全书》中已交代清楚。值得研究的不是郭璞撰书何名,而是《葬书》内容是否确为郭璞所作。

《葬书》、《葬经》书影

与纪昀等人编撰其他同类条目时的做法不同,《四库全书》在《葬书》作者问题上谨言慎说,自始至终不发宋人伪托郭璞名之议论,绝无否定《宋志》关于郭璞著《葬书》结论的意味。

在认定《葬书》为何人所撰的问题上,总纂官纪昀等虽然从时间角度提出了疑问,但仍以负责任的态度原样予以收录,这多少体现了学者式的对历史负责的态度。事实上,清人的考究不足以推翻《宋志》的结论,何况还仅仅是《葬书》现世时间上的疑问。

宋前,官方与民间不公开传扬作者,甚至连其弟子也不曾提及,这种情况不止发生在郭璞一个人身上。风水名著在作者生前秘不示人,后世惊为绝响,并非虚诳之言。宋初张子微著《玉髓真经》就出现过类似情况。张子微死后百年,该书由其曾孙外露,再后来蔡元定从张子微七世孙驾部公处得之,遂“录而实之”,加以发挥。至此,《玉髓真经》连同其作者才得以名扬天下。

《玉髓真经》书影

在中国,历代统治者均把风水术视作皇家专有,严禁民间学习交流,只是唐末黄巢起义才由杨筠松将风水典籍带至民间,宋初大行。若说纪昀等人因“其书自宋始出”的时间问题导致对郭璞著《葬书》有所怀疑,则显然忽视了这一基本史实。

由此看来,“葬书前按”充分肯定东汉以后郭璞在风水上“最擅名者”的地位,纪昀等人将疑问留给后世,并没有直接将存疑提升为定论,这是值得称许的。

风水发展史表明,人类对风水的认识和探索,走过了漫长的道路。从历史背景看,《葬书》不是凌空出世的,而是有着数百年的孕育基础,经过长时间实践逐步形成。经过三代、春秋战国,特别是秦、汉的积累,又有青乌术的铺垫,产生《葬书》的条件日臻成熟。此时诞生一部伟大的风水学著作,不是偶然的。较之于孙武的《孙子兵法》、孔子的《论语》等,《葬书》的出现已然晚了许多,实不足为奇。

以《葬书》的理论造诣和文字水平而言,著此书者,除熟悉堪舆外,还必须具备以下条件:一是高度的理论水平和概括能力;二是一定的文学素养;三是丰富的实践经验。这也是古今风水大师的通用标准。

郭璞像

综观汉、晋、南北朝、隋、唐时期风水发展状况,同时具备以上条件者可谓凤毛麟角。郭璞不说唯一,也是最佳人选。郭璞不但是风水理论的探索人,还是高度自觉、时人称颂的实践者。理论与实践结合,造就了这位杰出的堪舆学家。

至于文学素养,郭璞好古文奇字,喜阴阳卜筮,具风水天赋,极富想象力,不但有能力写出《葬书》,而且意涵深广,内容宏富,用词洗练,文字风格与其传世的大量诗赋颇为相似,如出一辙。比如,《葬书》曰:“牛富凤贵。”《尔雅》释“凤”,《葬书》注“凤”,此类关联,俯拾皆是。两者同为郭璞所作的结论,呼之欲出。

郭璞,中国风水学鼻祖,世称“中国风水祖师爷”。膺此称号,郭璞当之无愧,盖因其经典著作《葬书》。

(本文选自桐源居士著作《千年堪舆——西垂未央》第五章“郭璞《葬书》”。)

你可能不懂风水,但不会拒绝风水……

学习传统文化,从你我做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