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富不均背后的智商差异
前几年快马加鞭的城镇化,让现在的农村剩下的只有老人和小孩。一个朋友家的果园,因为只有老人无法完成采摘,整个果园的苹果全都成了落地果。
千年以前,司马迁就说过: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
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到大城市打拼。实际的生活比在农村辛苦多了,但家长仍付出一切的让孩子到中心镇,到县城,到市里上学。村里的学校日渐萎缩,初中高中几乎都消失殆尽,只剩下小学。最后多个村子的小学合并成一个乡级的小学,留在村里上学的孩子大多不能像之前一样择近入校,因为已经没得选,方圆几十公里就那么一个小学。很多学生都只能选择住校,周五晚上回家,周一的早上再去学校。
逐渐的,农村成了被抛弃的地方,缺乏生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有生机有希望的这群孩子,他们的未来在哪里?
越来越多的人把目光转向农村,同时引入了更多的慈善和公益。但大多是一次性的快消形式的援助,捐款捐物,建图书馆。也有很多的外企为了树立品牌形象,也会做些宣传工作。孩子们几乎每个月都要配合表演,今天对捐赠垃圾桶的表示对垃圾分类的兴趣,明天对捐赠图书的表示对学习的兴趣,后天对捐赠运动鞋的表示对体育运动的渴望。每个从这里经过的人都告诉他们要好好学习,用知识改变命运。
但生活在这里的孩子却总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提不起兴趣。
因为他们最最缺乏的不是这些锦上添花的物质,他们需要的是一个好老师。一个不仅教书,还会育人的万众师表;一个不仅会专业知识,还会调动学生兴趣和积极性的有趣味的实实在在的朋友;一个不图混口饭吃,而是有情怀有梦想能照亮孩子们内心的一束光。
但没有人能解决这个问题,工资低的地方留不住人才,工资高的容易走人情而最终利益固化。
工资低的校方抱怨我们80后是没有情怀,只追求财富暴发的一代。感慨毛爷爷时代那么多那么多积极主动下乡的知青。
而工资高导致的利益固化的结果就是没有人才流动,没有新思维的注入。最终,农村还是那个农村,那个板实的难以撼动的泥巴块儿。
不论是城市还是农村,都越来越强调教育,尤其是启蒙教育。前期的投入与关怀,对孩子后期的智商发展很关键。不仅是婴幼儿时期接触的人和物,还有食物方面的营养,都决定着神经系统的发育。
于是,我们发现真正可怕的不是越来越大的贫富差距,而是越来越大的智商差异。精英阶层越来越多的集中于富家子弟,所以才有了国民老公王思聪,美国第一女儿伊万卡这样层出不穷的少年级大亨。
所以,农村要想富,已经不是少生孩子多种树,或者修路的问题了。首当其冲的,还是教育的问题。而教育基金是逐步解决或正在解决的问题,但优秀的教师资源仍无法从大城市分散开来。仅靠优秀教师的情怀和牺牲肯定是不实际的,也是不公平的。
▼ 未来已来,点击下图立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