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汇昆:文学批评和教育批评
文学批评和教育批评
文/金汇昆
“考量个体人生的意义,也要从线和面的角度(即现在和未来)出发,而不能只看点(即现在),人生要明确奋斗的价值,在德和得上呈现出增量。显然,这肯定涉及到形而上的境界。”前天我写了这么一段话。
其实,不仅是个体,集体意义的考量,同样需要如此。世界上没有纯粹的优劣,都是在动态中取得平衡。所以,批评一个人、事物或现象时,不能针对一个点批评,而是要把他们放在一个线或面上进行分析,然后再决定是否批评和如何批评。
如此,批评本身才可能真正有价值。孤立地在一个点上,也许任何人、事物、现象都可以得到批评。但放在一个线或面上,加以对比和分析,可能就不需要批评,甚至会得到表扬。因为,孤立地、静止地看,得到的只有一个人、事物、现象的缺点,通过对比和分析,我们会看到很多人、事物、现象的缺点。既然都有缺点,那么就要对缺点进行排序,依照缺点大小来决定批评事宜。
在文学批评界,我们可能会看到这种现象。即批评者不顾作者的初衷进行批评,当然,这也有理论支持,就是说作品产生之后,就不属于作者。所以任何人都有权力对作品提出批评。然而,似乎这个理论只是建立在作品是好作品的基础之上的。如果作品不是好作品,但更多的情况是作品产生了超出预期的不良影响时,批评者就会把责任全部推给作者,绝然不提作品产生之后就与作者无关之类的话。
其实,在批评教育时,我们也可以看到类似的情况。教育如同一个文学作品,人们觉得文学作品谁都可以批评,只要认字就行。同样,人们也觉得教育谁都可以批评。而实际上,作品和教育都是专业化的存在,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的。在我看来,如果不能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那就干脆不要评价。然而,并非如此。
当下,教育处在一个饱受争议的时期。在很多的批评中,确实有中肯、贴近实际的批评。但更多的是抬杠式、不切实际的批评。比如,对于衡水教育,很多批评一直停留在二分法的境界。要么说好,要么说坏。首先,这是一种过于宏观的批评,到头来,说的都是一种观点,没有具体,没有深入,毫无益处、毫无意义;其次,要么好,要么坏,这是绝对化的幼稚的思维,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关键是如何平衡这两面。
一个作品产生之后,读者会领悟、解读作品,作品的影响逐渐会扩大(假如是这样,当然也可能沉寂,没有影响),但要明确的是,这个情况作者是不可控制的,比如读了《少年维特之烦恼》后,很多青年选择自杀,歌德是无法预料和控制的,比如路遥也不见得知道《平凡的世界》会影响中国几代人。
在教育领域也一样,学校只是立足实际竭尽全力地把学生的学校效率提高到最大化,仅此而已。绝不会想到去破坏规则、去搞内卷、去堵死别人的路,等等。如同一部作品,学校的影响力也会因为奋斗而扩大,而且,这种影响力也不是学校所能控制的。所以,我们不应该去无端批评一部作品的作者,同理,批评一所学校,也一样缺乏基本的道理。退一步说,一所学校无法左右时代,而只能追赶时代,或者淹没在时代的洪流中。
最后,我要想为衡水教育说一个观点。通过对比,我发现很多学校放给学生的学习时间比我们要多很多,师生都很辛苦。其实,我想说的是,学习不能死拼时间,要拼效率。当一个孩子明白自己在学校的发展是一个增量时,他(她)肯定会接受严格的教育和管理。
榷山
辛丑巧月(08.17)
于湖城湖畔
【作者简介】
金汇昆,笔名江一,1988年生,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青年作家,诗人,现为河北衡水中学教师,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衡水市作家协会会员,出版作品有《渡缘》《桃花坞雨》《艺术里的童颜》《美的唤醒》《情境之门》等。教育与写作理念:师德是知与行的合一,信仰中文,写作育人,让灵魂的启蒙不断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