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 林黛玉出身名门,为何总是自称草木之人?
四世列侯、探花之女,这是黛玉的出身标签。这样的出身,虽比不上公、侯、伯、子、男的地位,但也是集富与贵于一身,“虽系钟鼎之家,却亦是书香之族”。有着这样的身份加持,黛玉却经常自称“草木之人”,这是为何?
“草木之人”,可做两种解释,一是合乎自然之道,不沾染世俗之气,因为草木都是自生自灭的自然生物;二是比喻卑贱,天生天养无人关爱,通常用来自谦。结合黛玉的性格以及她自称“草木之人”时的前后文,黛玉所指的是后者。
然而,自谦之语,通常用在社交场合,是场面话,黛玉自称“草木之人”都是对宝玉所说的。宝黛的亲密关系,自然不需要说场面话,因此,黛玉的“草木之人”别有深意。
体现了黛玉身无长物的困窘现状
黛玉第一次自称“草木之人”在第二十八回,因元春赐端午节礼,宝玉和宝钗的一样,黛玉的却和三春一样。本着凡有好东西必和黛玉分享的心理,宝玉第一时间把自己的礼物送给黛玉,“爱什么留下什么”,然而黛玉拒绝了。
当宝玉问黛玉为何不接受时,黛玉说:“我没这么大福禁受,比不得宝姑娘,什么金什么玉的, 我们不过是草木之人!”
自从宝钗来到贾府,黛玉就对她产生了敌意,“心中便有些悒郁不忿之意”,在听到了金玉之论后,更是把宝钗当成了敌人。因此,黛玉经常在宝玉面前对宝钗含沙射影。
如果黛玉仅仅只是在意宝钗的金锁,那就说明她只是针对宝钗。然而,在第三十二,黛玉居然对湘云的金麒麟也在意起来:“近日宝玉弄来的外传野史,多半才子佳人都因小巧玩物上撮合,或有鸳鸯,或有凤凰,或玉环金珮,或鲛帕鸾绦,皆由小物而遂终身.今忽见宝玉亦有麒麟,便恐借此生隙,同史湘云也做出那些风流佳事来”。随后与宝玉的争吵中,不但重提宝钗的金锁,而且把湘云的麒麟也带上了:“你死了倒不值什么,只是丢下了什么金,又是什么麒麟,可怎么样呢?”
黛玉为何对这些贴身饰物如此敏感?除了在意宝玉之后,还有一种微妙的心理:这些代表着长辈关爱以及身份的饰物,黛玉没有。
根据风俗,孩子出生不久,父母就会为孩子选择一样饰物,起祛灾去邪的作用,以求孩子平安健康地成长,最常见的是长命锁。具体的材质则由经济状况决定,富贵之家非金即玉。这也是宝玉衔玉而生得到贾母厚爱的原因:自带护身符而来,是吉祥之兆。
因此,这种贴身饰物有着双重含义:一是代表着父母的爱,二是身份的象征。
当穷困的邢岫烟来到大观园,探春便送了她一个碧玉珮,宝钗说是“他见人人皆有,独你一个没有,怕人笑话,故此送你一个”。为何怕人笑话?因为这是穷困的象征。
邢岫烟没有这种饰物可以理解,因为书中明写了,她既不受父母的疼爱,家里也确实穷困,父母当然不愿意花钱为她置办。
然而,出身名门的黛玉为何也没有?其实原因和邢岫烟一样:林家的经济并不宽裕,同时林如海对黛玉并无多少发自内心的疼爱。
林家的经济困窘虽然没有达到邢家的程度,但比之贾府可算是天上地下。黛玉初进贾府,就体会到了其中的差距,“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
这种差距绝不是因为林家尚俭,林家的主母贾敏曾是贾府“金尊玉贵”的大小姐,“娇生惯养”,嫁到林家不可能突然变得俭朴,唯一的解释就是林家的条件没办法满足她的排场,不得不屈就。
这就能解释为何年幼的黛玉进贾府时,身边只有一老一小两个仆人,这也是林家能拿得出手的极限了。
“金尊玉贵”的贾敏远嫁,陪嫁的丫头肯定不少,至少比迎春四个陪嫁要多。从贾母对贾敏的疼爱程度和贾母调教丫头的能力,贾敏的陪嫁丫头必然个个都是优质的。贾敏死后,这些人都去了哪儿?唯一的解释是其中一两个可能被林如海收房当了姬妾,其余的随着林家经济窘迫被裁减打发了,否则,黛玉远赴贾府,至少应该带一两个贾府的旧仆回去,既能妥帖照顾路途中的黛玉,又能帮助黛玉迅速适应贾府的环境。这才是最合情合理的安排。
因此,相对于贾府的排场,林家简直就是草木之家,黛玉自然就是“草木之人”。
体现了黛玉自我轻视的自卑心理
黛玉有着非常强烈的自卑情结,奥地利心理学家A.阿德勒对自卑情结是这样解释的:自卑情结指以一个人认为自己或自己的环境不如别人的自卑观念为核心的潜意识欲望、情感所组成的一种复杂心理,其主要表现是敏感和情绪化。进入贾府的黛玉,看到了自己和贾府姑娘以及湘云和宝钗的巨大差距,虽然受到了贾母的宠爱,但她并不确定这份宠爱能维持多久,因此而患得患失,寄人篱下的情绪经常不自主地显露出来。
这也是她拼命想抓住宝玉的原因,她需要通过别人的态度来证明自己的地位。
为了掩盖这种自卑,她用孤高和自嘲给自己做装饰,看似对这些物质毫不在意,实则非常向往。所有的刻意,其实都是伪装,正如妙玉的“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
宝钗的存在,对黛玉是全方位的刺激。物质上,薛家是巨富之家;家庭关系上,宝钗有母亲和哥哥的疼爱;黛玉原本引以为傲的美貌和才华,也被宝钗给比了下去。再加上宝钗“稳重平和”, 不但赢得了贾母的喜爱,而且吸引了宝玉的目光。
宝钗的金玉之论其实就是这种刺激的集中体现。读者容易被癞头和尚的“金玉良姻”所蒙蔽,其实金玉之配古以有之,指的就是般配且美好的姻缘,因般配而美好,因为金和玉都是富贵的象征,金必配玉,玉必配金。
黛玉自卑的不是她没有金锁,而是她没有足以与宝玉匹配的财富,其本质则是“认为自己或自己的环境不如别人的自卑观念”。
包括她对刘姥姥的嘲讽,也是对自卑的掩盖:“打抽丰”的刘姥姥刺激了她,让她联想到自己也像是来贾府“打抽丰”。她极力想和刘姥姥划清界限,表现出来的就是贬低刘姥姥,以体现自己与刘姥姥不是一类人。所以她会说刘姥姥“是那一门子的姥姥”,她不愿意用“姥姥”来称呼刘姥姥,目的就是不希望和刘姥姥扯上任何关系。
其实,没有谁会把黛玉和刘姥姥联系起来,但自卑所造成的敏感让她有此担心。当然,这都是潜意识所造成的,她自己并不知道她有此心理。
体现了黛玉对与宝玉的关系缺乏信心
经常有人说黛玉追求的是精神恋爱,然而,她却对金玉之论非常在意。金玉代表的是物质,是物质社会的产物。一个对精神恋爱充满自信的人,会无视这种物质论调。黛玉的“草木之人”恰恰是针对金玉来说的,用草木对应金玉,是一种柠檬心理,潜台词就是“我酸了”。
正因为如此,黛玉有过这样的心理活动:
素日认他是个知己,果然是个知己.所惊者,他在人前一片私心称扬于我,其亲热厚密, 竟不避嫌疑.所叹者,你既为我之知己,自然我亦可为你之知己矣,既你我为知己,则又何必有金玉之论哉;既有金玉之论,亦该你我有之,则又何必来一宝钗哉!
在确认宝玉把她当知己之余,她依然对“金玉之论”心怀芥蒂,并希望“金玉之论”发生在自己身上。
如果她真当自己是“草木之人”,完全可以无视宝玉的玉,只把宝玉当成一颗顽石,创造“木石之论”,因为草木和顽石都属于原生态的自然产物。比如宝玉就可以自信地喊出“什么是金玉姻缘,我偏说是木石姻缘”。
宝玉拼命在摔玉,黛玉却努力在求金!
因此,在潜意识里,她希望自己是金,希望自己有金,这样才能配得上宝玉的玉。
这充分说明,她对自己与宝玉的恋人关系缺乏自信,并不认为她能依靠个人魅力吸引宝玉,即使宝玉已表明她是唯一不说混帐话的人。
这也是为什么她总是感叹“无父母作主”,潜意识里,她还是希望走世俗路线,通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用门当户对来给这份恋情加上保险锁。
这就是黛玉的言不由衷,嘴上说着是“草木之人”,其实内心非常害怕自己真正成为草木。因为,草木低贱,更容易被遗弃。
这才是黛玉的孤女心态:严重缺乏安全感所造成的患得患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