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胭脂色的恋情

胭脂色的恋情
文//百荷踪影
她,一个红遍都城的青楼歌姬,深受一代帝王的喜爱,又与著名词人周邦彦有情,也传说与《水浒传》中的浪子燕青有染。这样一个女子,其才情容貌可想而知,即便不是花容月貌,也非常人能及。她,就是传说中的李师师。
1
李师师是汴京染匠王染之女,自幼父母双亡。被经营妓院为业的李媪收养,取名李师师。并教导琴棋书画、歌舞文章,她聪慧好学,丽质天成,气质优雅,学得一手好书法,又通晓音律舞蹈。语言歌唱如婉转莺啼,让人疑为天籁落音。她生就的秋水为神玉为骨,芙蓉面柳叶眉,仙姿天成,千娇百媚。汴京城里文人雅士,王孙公子们慕名而往,喝彩追捧。然而,李师师只是在养母的威慑下,从那些欣悦者的囊中讨生活,求生存,兼顾报答李媪的收养之恩。尽管她名噪汴京城,有众多粉丝追逐。但她的命运也许不会好过一个农妇,甚至一个乞丐。她是注定了要为自己的花容月貌付出惨痛代价的一位奇女子。
当李师师还是一位情窦初开的青春少女时,在她柔软的心目中,也许早已划定了一个多情郎君的形貌举止,为人之道。然而,作为一个受人恩惠长大的孤儿,身处风月场,歌舞台榭,酒市花楼之中的李师师,她哪有权利选择和追求?!历史的发展,文明的进步,绝不会向所有的生灵敞开温暖的怀抱。她纵然是倾国倾城,风华绝代的才女。但她却不能够像一个普通女子那样,享受做妻子、做母亲的天伦之乐。尽管她容貌倾城,才艺双全。然而,她的命运只能是载歌载舞,人前欢声笑语,人后悲苦惆怅,最终在那个动荡不安,甚至覆亡的大宋版图上死于非命。记得有位大师说过:“悲剧就是将最美好的东西撕毁给人看。”李师师的命运正是这句话的绝佳注解。
从小孤苦无依,在妓院长大的李师师,渴望有一个依靠,有一个爱自己的人嘘寒问暖,过上天伦之爱的日子,是她一生一世的愿望。有一名叫周邦彦的京都税官与李师师交往密切,此人虽然官职不高,但他是一位饱读诗书的学士,北宋时期的大才子,著名词人。周邦彦垂青琴棋书画,歌唱诗词样样精通的李师师,李师师羡慕周邦彦才华横溢风流倜傥。二人常常在一起谈诗论画,且相当默契和谐。
也许正是李师师的明艳照人,风华绝代,北宋那位不爱江山,只爱翰墨丹青,才华美女的皇帝宋徽宗赵佶忽一日走进了李师师的香闺。这样更增强了“撕毁”那美丽的力度,更使李师师的悲剧人生更增添了几分魔幻丽影。
秦少游(北宋元丰八年进士,词人)对李师师的样貌才气,琴棋书画,歌唱诗词极其欣赏,曾写赞诗:“远山眉黛长,细柳腰肢袅。妆罢立春风,一笑千金少。归去凤城时,说与青楼道。遍看颍川花,不似师师好。”这一切的好,在那样的时代,那样的朝廷没落,外敌虎视眈眈,风雨飘摇的北宋王朝中苟延残喘。李师师的美貌与才华却只能是她苦难身世的一个绝妙讽刺,以及悲剧命运的一个感叹号!
世间的悲剧有很多种,少年失去父母这个人生的第一场大悲剧,已经无情地落在幼年李师师身上;不知道遭遇赵佶这位窝囊皇帝算不算悲剧,而站在今天的角度,以同是女性的视觉解读:李师师的第二个悲剧,正在于她遭遇了那个不务正业的皇帝赵佶。
赵佶作为皇帝,他却弄错了自己的职业重点——先治国(生存),再追求其他,比如书法、诗词、音乐、美女,等等等等。然而,他却醉心于书画丹青,乐曲诗赋,而疏于朝政。常常与奸佞高球游移于市井街巷。那时天子脚下的汴京城,人口逾百万,正像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市井繁华尽显其中。一日赵佶微服闲狂,正遇李师师歌楼献艺,他深为其美貌与歌喉所动。
徽宗回宫后,李师师的音容倩影时而缠绕于眼前,茶饭之中,无不映印着李师师的样貌歌声,使他无法释怀。于是在宠臣高球的帮助下,赵佶暗中夜访李师师。李师师倾慕赵佶独特的“瘦金体”书法丹青,及高雅的谈吐,随以芳心暗许。
然而,宋徽宗。他是皇帝,是统治者。前有满朝文武,需要他做榜样和表率;后有六宫妃嫔,围着他的天子真身;上有七庙列宗,规范着他的形影踪迹;下有皇子王孙,仰望着他的龙颜贵体。他不可能舍身挑战封建制度的法则。对于自己喜爱的李师师,他只能是有心无力。无力救赎一个风尘女子的悲剧人生。他只有在“紫宫有道通香窟”的掩护下,与李师师“曲径通幽。”
2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是《诗经.国风》的开篇,也是“诗经”的开篇。是几千年前一位男子对于自己爱慕的姑娘梦寐以求的想望之思、之情的表达。时间的沙漏不停不息,爱情自从人类进入文明史以来,就成为一道难解的方程试。追求美好的爱情生活,是每一个正常活着的男人和女人应有的权力和梦想。然而,对于一个生不逢时,又命运多舛的一代名媛李师师而言,她的美貌,她的才华,她的能歌善舞……也许只能成为她悲剧命运之图上的显影剂,使其悲剧的人生命运更加色彩分明。
李师师在谋生求爱的路上,一步步向着难以预知的悲情演化。
人生命运的悲剧,其实无不深深地落印着时代的痕迹,那痕迹,就是那出身,那时代所赋予的或悲,或喜的命运。李师师因为她的琴棋书画,因为她的天生丽质,因为她的艳名噪于汴京,因为她小小的生命还是稚嫩的幼芽便被青楼老鸨收养。命运之神,从那日起,已经在她纤弱窈窕的身姿贴上了悲剧的标签。
“靖康之变”使宋徽宗沉迷于莺歌燕舞,醉心于花石奇珍的飘然之心如梦初醒:陶醉于丽词软曲的温柔之乡歌舞升平,梦想大宋王朝江山永固,富贵荣华地久天长。原来却只是庄周梦蝶,是一场美丽到令之癫狂的幻影。大宋江山,终因朝中上下奢华侈靡,腐化堕落,民意不查,骄奢淫逸的作风,终于敲响了北宋灭亡的丧钟。江山社稷在一个嬉游于春风杨柳枝,流连于画舫弄墨,沉迷于艳词华章的赵佶手中,最终变成了金人掳掠践踏蹂躏的金瓯残垣,风中败絮。沉湎于江山美人的赵佶,一个无能的统治者。在宠臣蔡中、童贯、高球、杨戬等,弄权之臣的蛊惑下,终于度过了他二十五年恍然如梦的傀儡皇帝生活。公元1127年,金军攻陷北宋都城汴京,掳走宋徽宗、宋钦宗,以及后妃、宗室、大臣等等3000多人。历史上称这一变故为“靖康之变”。那位不务正业的皇帝赵佶最终死在了耻辱的被俘流浪途中。对于宋徽宗这个不幸的皇帝,大概有两种说辞:首先他是不务正业的皇帝;再他是风流倜傥的才子。也许赵佶是选错了职业。然而,贵为天子的赵佶,他有选择的权利吗?他怎么选?
当时名倾汴京的一代名媛李师师,正是这位不称职的皇帝赵佶的情人。赫赫大宋皇帝都死于非命,何况一个红颜命薄的歌姬?!李师师这支名花,不幸插在一堆名贵到万人朝拜的“牛粪”上,便注定了是一场悲剧。背靠那样一个不争气的窝囊帝王,那样的时代背景,那样的冷暖世态,那样的爱恨情仇,李师师只有认命。可是她真的认命吗?!人这一生,又有几个人是把命运交到上帝手上,而自甘做一枚顺水漂流的落叶?
追求幸福,抵御灾难,抗拒不公,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性。李师师虽然身份低下,然而,她本人也曾做过努力,且始终坚持不懈。只是在女子选择男人这条路上,她却是始终在被动的路上,一步一徘徊的蹒跚而行。李师师明知道赵佶不会封她做妃子,即使皇帝三宫六院,佳丽三千养在深宫,她也是进不了皇宫的。就因为她是歌姬,歌姬在那个等级分明的封建时代,属于三教九流之外,下九流最最底下的阶层。皇宫,是一个何等圣洁的肮脏之地;皇宫,更是一个天堂似的人间地狱。遇上赵佶,且与之有染,怎不是李师师人生最大的悲哀?!
3
也许李师师的艳名太亮,汴京城虽然是大宋国都,皇帝是九五之尊,出一趟门那是相当的不容易,就算是微服私访,也得有三两个贴己护驾,再说了,皇帝后宫佳丽三千,嫔妃级别的也有三宫六院的侍奉,凡进入皇宫的又都是选美选出的官宦之女大家闺秀。就像李师师这样身份低微的青楼女子,能够的皇帝一次青眼相看,这样的消息在当时,肯定比现在的某明星吸毒,某官员包二奶,或许更要石破天惊,振聋发聩。因为,赵佶实在不是一般干部,李师师也不是二流,或者三流的女招待。然而,毕竟赵佶走入了李师师的香闺,而且成为常来往,长相忆的有情人。李师师的闺房从此便成为赵佶的专属的别宫后院,常来常往;汴京城里从此也便多了几许关于皇帝与李师师花楼相会的花边新闻;李师师,这个名振汴京的绝色女子,自此京城仕宦才子,对于李师师,便只能是望“师”兴叹;皇上占有的女人,谁敢与之争锋?!
然而,这其中,最为悲摧的人物,当然是周邦彦了。尽管他处处小心,时时自我安慰,但忆起与李师师一起谈诗论词,卿卿我我,巫山云雨的快乐与幸福,周邦彦胃里的醋酸就会泛滥成灾。于是,周邦彦便费尽了周折,终于摸透了赵佶“偷偷”与李师师约会的规律。这一晚,他终于偷空,斗胆来到李师师闺房。故人一别永年,既是恩宠如山,但毕竟是自己辜负了人家,如今那人冒天下之大不韪来访,李师师惊喜之余,却心中忐忑,唯恐这样的事让赵佶扫见,那便如何是好?然而,心有余悸的李师师还是笑脸相迎,好茶水、好点心伺候这位昔日情人。二人谈兴正浓,赵佶却冷不丁的来访,这可怎么得了,他周邦彦色胆再大,怎敢与皇帝抗衡?!遁入“空山新雨后”的绝妙、空灵之美,陶陶然,沉醉于佳人玲珑玉润的美色,百灵般婉转,谈笑风生之中的周邦彦,突然听到皇帝造访,着实让他措手不及,失色颤抖。于是,这个被京城仕宦崇敬的大才子,只有委曲求全,到李师师帷帐后藏匿隐身,静观这位风流皇帝在自己眼皮底下,与自己的所爱欢饮慢歌,眉高眼低互送秋波。
这晚,对于才子周邦彦,那可真是卖醋郎打翻了醋坛子,强忍住醋漫心扉的酸涩,却是无从收拾那漫流了一地,蒸腾了满屋的醋酸之气。
有谁说时间的沙漏不停不息?有谁说世间万物都只能处在运动中?听着赵佶与李师师的对话,周邦彦恨不得大喊一声,让那静止的时间,在瞬间,成为万年,让那个风流皇帝,赵佶变成一个古稀老人,拄根拐杖,哼哼哈哈地到他面前,眯起老眼说:后生可畏啊,后生可畏!让这个不公的世界,在瞬间爆炸,让一切高贵的,低微的人们,都粉身碎骨,成为宇宙间漂浮的碎末儿。
周邦彦在胡思乱想中,静听着帷帐外面,赵佶与李师师的甜言蜜语,缠绵绯则。他也暗暗骂李师师:真是婊子无真情啊!这个贱人,皇帝面前,她,她竟然全不顾及……
然而,赵佶在李师师处逗留到三更天,便起身回宫了。这一晚,赵佶并没有在李师师处过夜,也许是李师师找了绝佳的借口,打发了赵佶,赵佶出了李师师闺房,周邦彦像打开栅栏的兔子,即刻蹦了出来,顺口骂了一句道:“这个乌龟王八……”李师师酸酸地道一句:“是啊,他一来你还不是也……”李师师没有说出那句难听的话语,只是哀叹一声“唉——,忍了吧……”
周邦彦深知李师师难处,不一会儿,心中的醋气便消了,是啊,谁让自己不是皇帝呢?但无论怎样自我宽解,心中总有点疙疙瘩瘩,他顺口念道:“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锦幄初温,兽香不断,相对坐调笙……”是描绘赵佶与李师师刚刚演绎过的剧情,也是借机发泄一下心中的醋意。
李师师甚解其意,却也再次为周邦彦的才气所叹服。

4
无论在哪个时代,怎样的社会,花边消息总是最能够引起人们的眼球和谈兴,因为吃不到葡萄的人最爱说酸,以为像李师师那样既美丽,又才气超绝的女子,总是会引来许多的人的关注甚至非议,尽管那个时代没有手机,没有互联网,没有电子邮箱,但事关皇帝情人的艳辞丽句,且包含着色胆祸心的挑衅,那些“娱记”们怎能放过?很快,这首敢于“犯上作乱”的暧昧诗词很快传到了赵佶那里,赵佶纳闷的很,周邦彦的诗词怎会和他那天与李师师相会时的情景如出一辙呢?难道……赵佶不敢再往下想,也不愿意再想,难道身为皇帝,还要为一首所谓的艳诗丽词吃干醋不成?又一次,赵佶与李师师相见,小别胜新婚,两人云雨之事充满了缠绵与野性的癫狂,两人颠鸾倒凤的一番折腾之后,李师师深感赵佶对自己的倾情与爱恋,一种女性的甜蜜与满足涌上心头,一时兴起,便背诵了周邦彦的那首《少年游》。赵佶听到李师师对这首词背诵得滚瓜烂熟,心中一阵醋酸,嘴里却是淡然地问道:“此首《少年游》难道出自师师之手?真是好才气啊!词中描写的不就是我们之间曾经的画面吗?”
李师师情知自己失言,一时高兴比俺忘乎所以,便面带羞涩道:“哪里啊,贱妾哪有此等才气,这是周邦彦的词,贱妾也是觉得词中的画面熟悉,才记了下来,闲来无事的时候,背诵几句,那日画面便恍如眼前……”实际上,此时的李师师便是一心一意地都在赵佶的身上了。对于周邦彦,她只是抱着一种愧疚心理,觉得应该当作朋友待他,才不枉相爱一回,总归是自己辜负了那人一片情意。然而,赵佶闻听李师师之言,一时怒从心生,口里却不冷不热地赞周邦彦好才华,心里却是恨得牙根痛,皇帝本来是要向李师师发一通肝火的,甚至他想惩罚她,怎奈回头一想,自己没有给她任何名分,一个青楼女子,跟了朕,难道还要开除她青楼女子的楼籍不成?他恍然大悟,这里没有冷宫啊!赵佶面对李师师的杏眼儿桃腮,顾盼生情的魅力,纵然再大的肝火,也无从发起。他便若无其事地与李师师幽默几句:“哈哈,师师喜欢吟诗弄词的男人,等改天请他周邦彦教朕一两招,到时候,朕也给师师露一手……”赵佶说着,扬长而去,李师师心中明白赵佶心里一定恨透了周邦彦,并为周邦彦捏了一把汗。
其实,要在其它朝代,赵佶杀了周邦彦的可能都会有,怎奈北宋赵佶的祖宗就定了不杀士大夫的规矩。这样赵佶只有找个理由把周邦彦贬出汴京,派通音律的周邦彦到边关少数民族地区为皇宫采集民间歌谣。赵佶暗自得意:叫你风流倜傥,多才多艺。才华再怎么出类拔萃,也是归皇帝所用,一句话,你就得天涯海角,不知归处。赵佶做完这些事后,心中一阵得意,便找理由出宫,前往李师师的别苑,他见到李师师,心中一阵欢喜与得意,便把刚刚在朝中关于对周邦彦的决定告诉了李师师。李师师心中一阵悲哀,心想:这个赵佶,你是皇帝,总也得讲理啊!是你横刀夺爱,把人家周邦彦赶出了师师别苑,如今又要把人家往大漠孤烟的边关送,难道你是不信我李师师对你的感情?再说了,你一个皇帝身份,就那样的不自信,难道这样一个书生,皇帝也要置于死地?就这样小肚鸡肠地,容不下一个读书人?他只是一个靠才艺吃饭的小官儿……李师师暗下决心,一定要阻止赵佶的这个不讲人行道义的决定。于是,她执意要给赵佶唱一段小曲,且以卖唱女的身份,向赵佶献唱,赵佶点头应允,李师师把周邦彦谱的一首《兰陵王》唱给赵佶听:柳荫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谶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桑条过千尺,闲寻旧踪迹……沈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也许是赵佶听此曲太悲凉,也许是觉得干醋吃得有些过分,一道圣旨,快马把已经起身的周邦彦招回汴京城,封他为大晟乐正,命他定正雅乐。此事,也从另一角度说明徽宗对李师师的爱和信任。从此,李师师对赵佶真有些另眼相看了,对周邦彦的那一点点残缺的怜悯与愧疚之心渐渐消失。无论赵佶的皇帝做得怎样,江山是永固,还是风雨飘摇,人民是安居乐业,还民不聊生、食不果腹?赵佶这位不务正业的皇帝,却在绝色女子李师师心目中站稳了脚跟。红粉多情恋皇上,皇上后宫佳丽三千,最最不缺的就是美女,那些美女们大都各有自己的势力范围,都围绕着皇上暗中吃醋,面上阳光明媚,心中暗含杀机。怎奈,赵佶对于美女也和女人至于衣服一样,再大的衣柜,再多的衣服,也总是缺少一件最喜欢的,于是绝代美女,当时汴京城里的名妓李师师就闯入他的法眼。李沾惹上这样一个高高在上,又如唐生肉一般,大家都想享用的人物,命运已经暗自有了定论——非同一般的悲哀。
5
以拍马逢迎登上高位的蔡京、童贯,为了讨好赵佶,专门在苏州设“应奉局”,专门搜罗花石珍宝,运往汴京供赵佶赏玩。皇帝打喷嚏,必然要有人被吐沫星子给溅湿,同样,皇帝的闲情逸致,赏玩消遣,也一定会给朝廷左右、上下,带来诸多意想不到的机会。给朝廷办事,哪有不卡油的道理,那些高高低低,大大小小的仕宦官吏,正是假朝廷的名义,才能光明正大地行苟且之事。因此,那时的大小官员们都在自己的势力之内,借“花石纲”之事,巧立名目,层层盘剥百姓,征集大量民夫,截获粮船、商船为皇帝运送“花石纲”。
“花石纲”之事,折腾得浙江一带民怨载道,苦不堪言。睦州青溪一位地方财主——方腊,由于不堪忍受官府的盘剥,于公元1120年,聚集几百名农民在自家的漆园发动农民起义。方腊起义在南方闹得动静越来越大,以致喊出了要征伐中原的口号。赵佶这才集中优势兵力,派童贯帅十五万大军前去镇压方腊起义军。童贯深知方腊起义的根源,以及民怨的症结所在,童贯一到南方,第一件事就是关闭了“应奉局”,继而出兵镇压方腊起义军。也就是这个时候,梁山泊起义领袖宋江有意接收朝廷的招安。宋江的手下一位叫燕青的武士,与李师师两小无猜,是李师师的干弟弟。李师师当然希望北宋在赵佶统治下每一寸国土都王道乐土,每一户百姓都守住幸福家园,更是把宋朝江山社稷的稳定,看作是自己的一份安全和保章。因此,李师师利用与浪子燕青两小无猜的特殊关系,在北宋的江山飘摇于风雨欲来、大厦将倾之际,巧妙地安排义弟梁山好汉燕青与皇帝赵佶会面,促成梁山众英雄,接受招安,辅助朝廷镇压起义军。
李师师作为一代帝王的红粉知己也罢,情人罢,尽管她促成了梁山伯宋江等起义军成功招安,调动了一切积极因素,使有可能的人力资源为朝廷所用。然而,对于积重难返,江山社稷摇摇欲坠的北宋来说,哪里抵得了那些奸佞之臣的谗言秽语。梁山好汉宋江等招安受封之后,接重而来的就是为朝廷去平方腊的起义军;出征打仗,抗御对大宋的安全威胁越来越严重的金兵。然而,由于宋江他们的“草寇”身份,更由于朝中奸佞之臣的谗言相加,宋江带领的这支号称一百零八将的英雄军队,他们的命运只能是一步步走向朝廷为他们设计好的陷阱。结果只能使他们人生命运的悲剧早日到来,宋江招安,只是促成了一曲悲哀的令人扼腕叹息的咏叹调。
那样的时代,有皇帝“开路”,有奸臣当道,英雄如此,朝廷内部的忠臣良将又何尝不是悲剧的命运?!
在朝廷内部,当时的抗金英雄岳飞慷慨激昂地唱出:“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这是作为一代忠臣,一代英雄的岳飞的一腔愤慨之语,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岳飞20岁投军从戎,他是一位卓越的军事家,他率领的抗金队伍,克敌制胜,节节击退金兵,屡立战功。他对于宋徽宗、钦宗二帝的忠诚对天可表。他奋起抗金,欲迎徽、钦二帝,重回汴京的雄心,振奋了当时的军心民心。他的“还我河山”的豪言壮语,激励了多少抗金将士的斗志。怎奈前方胜利的喜讯难以抵挡奸佞之臣的谗言诋毁,岳飞终于逃脱不了被谗言所害的命运。
正当他一心抗金,金兵被岳家军的威武之师追击得节节败退,他梦想着有朝一日恭迎逃难在外的二帝,圣驾回京,让赵佶重振皇帝威仪。然而,此时的朝廷却是一天12道金牌,命令他班师回朝。岳飞才华横溢,抱负远大,忠心报国,然而,却被朝中奸臣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诬陷治罪。公元1141年12月29日,在临安大理寺狱中被害身亡,时年,岳飞只有三十九岁,这就是宋徽宗时代造就的一代英雄的命运。
岳飞一代军事家,一位尚武的将军,一个忠实于朝廷的忠臣。年轻的生命,竟然难以避免地毁灭于一代昏庸皇帝的欲加之罪,死于奸臣之手的命运。
生于北宋末年的陆游一生力主抗金。仕途坎坷的他留下了近万首气吞山河,人情世道,爱恨情仇的诗篇。陆游在弥留之际,想到北宋南迁之后,祖国南北分离的不幸遭遇,写下示儿诗:“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一生吟诗千万首,最终吟出深含悲怨的诗篇,含恨而终。
李师师,一个以歌舞求生存的妓女,北宋最高统治者赵佶眼中的“尤物”,心中的“宝贝”。赵佶能够因为她而容忍情敌周邦彦与之同处汴京,却改变不了自己被金兵俘虏,国破家亡的悲剧,更无法改变心中的爱神李师师的悲哀命运。
李师师积极协助赵佶促成梁山泊一百单八将的顺利招安,为朝廷所用,却不料赵佶轻信佞臣谗言,最终导致兵败国破。北宋从此在赵佶无能的统治下,画上了一个暗淡得令人唏嘘不已的休止符。
北宋在宋徽宗赵佶不恋朝纲,恋美人;不辨忠奸,信奸佞;不理朝政,弄墨玩石,赏花弄月,骄奢淫逸的享乐中国破家亡。赵佶,堂堂一代天子,放下皇帝威仪,随着三千人的被俘队伍,艰难地行走在被金人污辱蹂躏的队伍中,向着大漠孤烟的荒凉之地进发。过惯了宫墙柳枝,浮华烟云生活的赵佶,只有用“一声愁苦,问院落凄凉,几番春暮?”来抒发他身为阶下囚的苦闷与无奈与悲哀。然而,昨天的皇帝,今天的俘虏,他只有在金兵的押解下北上、北上……直到把性命抛却于金人的肆虐、羞辱和残害之中,赵佶死于五国城,(今黑龙江依兰)。
宋徽宗赵佶,一个大国的至高无上的皇帝,终于为他自己的玩物丧志埋单——蒙羞命丧异邦。
李师师只能在“天子”脚下,走她悲戚的人生之路。即使做了那个花花皇帝的情人,在与赵佶多少甜言蜜语,多少恩爱缠绵,人间天上的颠鸾倒凤之后,依然走向人生命运的悲剧。她该怎样结束自己的生命,脱离人间苦海,魂归天国,是羽化成仙,还是堕入地府阎罗?
6
北宋自赵匡胤960年正月“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北宋王朝。结束了自唐末而形成的四分五裂的局面,基本上消灭了我国历史上多次出现的地方割据现象。它经济发达,商业兴盛,科学先进,发明了活字印刷、指南针、火药,这三大科技成果,为世界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宋在当时是世界上的一个先进大国。
在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宋朝之初,为了使宋朝江山稳固,不再成为继五代十国后的又一个短命王朝。赵匡胤在军事上首先以“杯酒释兵权”的策略,解除了大将们对军队的控制,使朝廷对军队有了完全的掌控权。沿袭唐制的统治方式,使皇帝掌握的权力超过了历朝历代。在科举方面,宋太祖打破常例,以殿试的方式对考生进行最终的考核。这样一来,北宋王朝的官僚队伍得到了壮大,文人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重用,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政治家,思想家,如王安石、范仲淹、司马光等等。
然而,历史是在不断的变化中前进和发展的,世界是强者的世界,优胜劣汰是必然规律,世袭制地给社会的发展带来钝化,甚至退化堕落。
落后就要挨打,是千古不变的真理。
北宋经真宗、仁宗、英宗至神宗之时,由于外族的进攻,及统治者的无能,使得社会千疮百孔,百姓生活苦不堪言,民怨载道。965年三月,绵州士兵起义,推全师雄为领袖。邛、蜀等十六州响应。据史学家记载,宋朝是农民起义最多的朝代,先后几百次的农民起义,虽然有的只维持几十天,几年……由于北宋官吏的腐败,迫使人民纷纷起兵反抗。北宋前期的王小波、李顺起义,就曾经对其统治造成了严重的威胁。至北宋末年,又出现了方腊、宋江等人的起义。与此同时,北方的强国辽已经被女真族建立起来的金所消灭,金灭辽后,继而把矛头直指北宋的统治。宋朝最终还是被内忧外患动摇了根基,损伤了元气。神宗为使社会有所发展,于公元1069年任用王安石为相,推行新法,但由于保守势力的阻挠,王安石两次推行新法,均以失败而告终。哲宗元祐年间,英宗皇后高氏彻底废除了新法。至此,北宋开始走向衰亡。
公元1125年2月,金以宋朝破坏与其定下的共同对辽的协议为名,大举出兵侵宋,宋徽宗宣和七年,金军兵分两路南侵。此时,宋朝的局面已经大乱,徽宗赵佶迫不得已将皇位让于太子赵恒,——宋钦宗。希望能够改变危局,抗拒金兵,以扭转北宋的颓势。然而,金兵已到达黄河岸边,直逼宋都汴京。宋徽宗逃至金陵。
北宋军队在丞相李纲的指挥下,击退了金军,暂时制止了金国南侵。但由于徽、钦二帝的无能,一心想与金国求和。他们先后答应割地赔款给金国,又罢免了李纲等忠臣,使得金兵更加肆无忌惮。公元1127年,金军又一次攻打汴京,并掠去徽、钦二帝及大量财物。至此,北宋王朝经历了繁盛、衰败中的九帝,统治了167年后宣告灭亡。
思想家王安石的力主变法,贫苦出身的宰相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北宋建国百年来,朝廷规制方面积重难返的种种危机。具有浓厚儒家思想的司马光,以积极处世的态度,以人才、礼治、仁政、信义作为安邦治国的根本措施,只能是纸上的画饼。他的直言敢谏,他的治国安邦思想,他对于国家民族朝廷的忠心,他呕心沥血的著史壮举,虽然得到宋英宗、宋神宗的称赞、支持,宋英宗同意他设立书局,自择官属,神宗以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命名为《资治通鉴》。并亲制序文,以示重视。在这期间,除了允许其借阅国家所有的图书资料外,神宗还将颖邸旧书3400卷,赏赐给司马光参考。修书所需笔、墨、绢、帛,以及果饵金钱之费,尽由国库供给,为司马光提供了优厚的著书条件。
然而,神宗以后呢?朝纲的振兴,哪里仅仅是一代文人学士能够担当得起的重任?封建世袭制,朝廷集权制,以及用人制度的弊端,已经在北宋王朝的百年历史中渐成痼疾。到了宋徽宗赵佶时期已经演绎到了极致,积重难返,致使奸佞弄权,忠良被害。
北宋王朝的繁盛、衰颓、灭亡,造就了一代忠臣良将的愤慨高歌:岳飞的“抬望眼,仰天长叹,壮怀激烈”;苏东坡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壮志难酬……作为宋朝文化的集中代表,“宋词”在山河破碎的南宋,终于开始了它的豪迈奔放的炫音。甚而奋起抗金北上,收复中原成为一代有志之士,终其一生的奋斗目标——收拾破碎的山河,一雪靖康之耻。
一代忠臣良将如此,而作为社会最下层,最弱势,又攀援于一个无能帝王的青楼歌伎李师师,她的命运可想而知。当朝廷的治国方略成为腐烂的残羹剩菜,卫国的军队成为一盘散沙,一代江山社稷被异族侵占,皇帝也加入逃亡的队伍,占领的金銮殿,坐上的龙椅的金主垂涎于李师师美貌,降臣张邦昌向金主献计,有报李师师下落,或献出者,重金悬赏。金主终于透过战后的狼烟瓦砾,在一所废弃的破庙中找到李师师。
师师蓬头垢面,不肯盥洗更衣去见金人,张邦昌好话说尽,软硬兼施,许以荣华富贵诱惑,李师师明知那里是雕栏玉砌,奢华无比的宫殿,更明白那是大宋王朝167年间,包括赵佶在内的九个皇帝曾经在那里发号施令,朱批过无数生死操作间。李师师看破了人世沧桑,尘世龌龊慧心灵目,早已置生死于度外,再也不愿忍受丝毫凌辱,乘人不备之际,吞金自杀,结束了命运多舛的人生。
附录:
关于李师师人生命运的三种结局,都充满了世俗人心的悲凉,生命价值的忧愤与雄壮,以及看破红尘的悲哀与无奈。
其一:当李纲主持汴京保卫战时,她将全部家财捐赠出来,助宋军抗金。靖康之难中她逃出汴京,到慈云观中做了女道士。
其二:金军攻破汴京后,金主垂涎李师师的美貌,降臣张邦昌千方百计寻找,不惜重金悬赏,最后终于找到李师师。李师师蓬头垢面,不肯盥洗更衣去见金人,乘人不备,吞金自杀。
其三;李师师南渡后,士大夫们多把她当作红颜祸水,不肯与之交往,她穷愁潦倒,嫁给商人为妾,最终溺死在钱塘江中。
如今开封市北关外尚有李师师墓。有一首诗这样概括道:
芳迹依稀记汴梁,当年韵事久传扬;
紫宫有道通香窟,红粉多情恋上皇。
孰料胡儿驱铁马,竟教佳丽死红羊;
靖康奇耻谁为雪,黄河滔滔万古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