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看山是景,悟山是空
看山是景,悟山是空
文//百荷踪影
看懂了山水之色,这山的奇韵,哪里是单凭一时兴起就品得出来?对于山的悟性,也跟作诗一样,功夫在山外。要凭着一种一看就懂的悟性,在乍一晤面的刹那,悟出她的禅境,她的空灵,她的意趣,她的静谧,她的绝尘世而空蒙曼妙的脱俗来。才不负她历亿万年造化,而与你偶然相逢的机缘。
方山位于河南省新密市米村乡西北,是嵩山余脉。认识方山是在阅读嵩山以后,知到了嵩山的许多故事,才以探寻者的姿态访谒方山,品读方山:
太室东北有方山,玉仙流泉清且幽。
嵩山余韵缭绕色,谷幽洞奇山水秀。
方山,春秋战国时代的军事要冲,天堑重寨。如今已是空谷流清泉,深山鸟鸣涧,乱花迷人眼;“山得水而活,林因水而茂”,集旅游避暑于大成的圣灵之地。
不读《春秋》,不读《左传》没有关系。但,你不能不理会时人在历史的征战中,在这里留下的足迹。也许她已在诸子百家中争尽了风流,也许她已在历史的沉浮中历尽了坎坷,也许乱世沧桑留给她更多的是创伤。但她在今人眼里却还是如此厚重和古韵悠存,以至使你往她面前一站,顿然一股空灵之气袭来。满载了俗务与无奈的身心便为之颤栗,为之叹服,为之迷离成一种超绝人寰的曼妙之景。
本来么,至于尘间凡人,不烧香不礼佛倒也没有什么。山还是山,洞还是洞,谷还是谷,涧还是涧;花草树木沐雨露阳光而生,清泉河水顺时势地理而流。日出日落,月圆月缺,河汉星海,在造化的拨弄下,生生灭灭。倒也没有什么特别。也许是一份天缘吧!当年随文帝灭南朝,废弃宫廷“狎客”文学,下令改革宫廷诗泛滥,抵制南朝颓靡文风。至唐以来,方山逐渐成为宗教圣地。玉仙圣母庙的香火缭绕于这里的寨垣山谷涧。这山水便有了几分禅境,洞溶便有了几分钟灵之气;桃花、潭水,幽谷便有了几分涤尽尘垢的淡香;瀑布、岩泉、溪流,乘载着亿万年生命的交响,诉说着世纪前的故事。一些文人雅士,骚人墨客或喜游于山水,或借名山以隐居。这山因有洞而奇,洞因有山而奥,更因为人文的关照,宗教文化的浸润而圣灵而有了生命意义的存在。从此也便有了文人与山的对话。
余秋雨有过这样一段话:“山没有了文人本来也不太要紧,却少了一种韵致,少了一种风情。就像一所庙宇没有晨钟暮鼓,就像一位少女没有流盼的眼神。没有文人,山水也在,却不会有山水的诗情画意,不会有山水的人文意义”。没有了人文意义的山水景色,只会打人眼眸,不会入人心灵;没有了人文意义的鸟语花香,只会悦人耳目,不会沁人心脾。因为,没有了人文意义的峰崖幽洞,只会让人看到它的耸峙叠峰,洞天奇观,却不会摄人魂魄,撼人心灵。更不会有那种“空山新雨后”的清新大气,空蒙与淡远。
没有了人文意义的山就是一座山,水就是一泓水,就像缺少一种风骨和柔情的男人,是不会赢得“爱情”的。
方山,是吸纳了嵩山的钟灵之气,集文人之毓秀而领悟了生命之真谛的。她是有骨架、有神韵、有气质、有血肉、有灵性的真正意义上的山。只要你能有一次和她相遇,便会入心入肺永难忘记的那种。怪不得前有诗人郑交如是写他的《游方山》:“叠嶂层峦九曲隈,游人深入意徘徊。岫去飘渺连不断,窦水潺溪去复回。傍屋茅檐苍石掩,穿崖萝径紫烟开。我来欲写山中景,愧无辋川诗画才。”
文人是无法写尽山水景致的,一样的人,一样的山,品一回也有一回的境界。何况不同的人呼!更何况,这山历亿万年沧桑,已形成了她独特的个性与不断变化成长着的生命,她的浩翰和广阔又怎能是一支笔,几页纸能够载得起?作为文人和看客有缘与之对话,已是一种生命的幸运了!
人的一生,能有几次有幸与这牵人魂魄,醉人心智,迷人眼眸的景色相逢相知啊!尽管这相遇的过程是那么遥远和沧桑,可是在她充盈着人文的关照与经历中,已尽是华夏五千年文明史的诉说与彰显;那凸现着生命的旋律所凝成的风景和传说,在我耳濡目染的时空里,升腾着亘古的智慧之光,以及千年沧桑巨变,所赋予我们的对于社会和人生的哲思。
五千年文明史的荣光,古诸候各国的相互杀戮,二十世纪以来的内忧外患,那一页页浸染着血泪和苦难的历史。都于这空灵、独特、毓秀,华章非凡的山水之色中,演变得奇崛,奥妙。
历史的变迁,人类的进步,已赋予这山峦、瀑布、潭水以恒久的人文关照。这山色、水声、涧影,至于我们后来者已不仅仅是单纯意义上的游山玩水。
她是一位历尽了岁月沧桑,额头注满了智慧和哲思的老者;走近她有我们阅读不尽的思想,吸纳不尽的灵慧,观赏不尽的奥妙;走进她的怀抱,亲近她的智慧和博大,满目的景色,都在我们深深的感悟中,空灵成一种境界,一种禅意,一种脱俗,一种空蒙。
然而,那峰连着峰、潭连着潭的壮阔与浩渺,博大与精深,只有装进心里,在来日繁杂的俗务中,反刍她的浩淼与空蒙。只是我不能够把她完整地描绘出来,正像那句诗所形容“愧无辋川诗画才”。只有留待憧憬她的人们各自去鉴赏品评。
百 荷 书 房
baihezongying6789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