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即负熵,学校何耗散? 参考论文
17世纪,美国有一个著名的殖民头目约翰,他有很多有出息的子孙。其中一个叫爱迪生,是个发明家,还有一个叫香农,是信息论之父。我在考虑,这个以子孙有名的约翰家族,为什么几百年来却也只产生了两位有名的科学家,而在这两位科学家长期工作的地区,却有百所世界名校能成批量地生产科学家呢?用信息论能解释吗?
香农是信息论之父,他发现信息熵的意义是将各种机械、电子、噪音、信号、文本、声音、图像等各种毫不相关的东西传输,于是给出了一个基本的规律以及一个词汇——信息。香农的这个发现,开创了人类对信息论的全新认识,从此,信息学独立于或者高于信息载体成为一种元学科。根据热力学定律,熵是增的,在信息领域,熵也是增的,而且等价。
薛定谔说:生命以负熵为食;香农说:信息即负熵;杜威说:教育即生长。三个人说这三句话几乎是同时代,教育如同阳光和引力,让学生们内心按照负熵的模式高度有序,那么作为阳光和引力的教育机构,在远离平衡态的现代社会中生存,学校何耗散呢?
至今还有人痴迷于深山老林修炼和封闭四书五经教育,类同第一种情况,在一个完全的孤立系统中,教育作为一种负熵行为是不会发生的,信息最后达到完全无序,信息无序文明和教育也不可能独存,前些年经学教育的惨痛教训可见一斑。
第二种有点像传统社会的K12教育,只要保证温度足够低(教育标准是基础不变的教育、养育为主、安全幸福为主),教师的配偶是教师,教师的子女是教师,只与外界发生能量交换而不发生质量交换,平衡会发生,超稳定的教育照样会存在。
第三种就有点像今天的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培训机构等现代教育机构了,教育目标与环境密切融合、教育中的质量和能力与精彩世界水乳交融,这种时候,唯一能产生稳定的是耗散结构,学校可以是一个耗散结构,它是有机的,充满活力的,却是不确定的和进化的。
好了,我们回到爱迪生和香农所需要的教育,由于养育这样两个高标准的人所需要的耗散结构(而不是一般意义的标准基础教育),需要从环境摄入高级形态的能量(发明、商科、工科、文学、时代信息),将低级形态的能量(物流、生活、食物、绿化、校舍)排给环境,耗散的稳定是以环境的无序(捣蛋、混乱、故障、爆炸、爱迪生孵小鸡、香农玩杂耍)作为代价的,学校比家庭更能创造这样的耗散结构以适合天才的发展,因此大学更容易复制天才的学生,而约翰家族400年才能出两个科学家。家庭不容易产生持续的人才高地的原因还在于,大学可以按照自己的标准从环境摄入高级形态的教师(如爱迪生妈妈和香农妈妈那样的),排除低形态的教师(退休的和不合格的),但是约翰的子孙们,可不能随便选择和辞退自己的父母和妻子。参考论文
2000年至今,教育机构不但没有消失,反而形成了更加复杂的生命形态(如胎教、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等),这些教育机构形态需要从外界吸收越来越高的形态的能量(稳定的、创新的、全球的、及時的、社交化的、体验性的),将低级形态的能量(社会服务、教育配套、网络信息支持、教育技术支持)释放出来,这种稳定的耗散教育也是以环境的无序化(公司的消亡、网络的普及、大家庭甚至小家庭的解体、婚姻的短暂化)作为代价的。
也就是说,虽然我重视家庭的作用,但是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家庭结构还可能变化,学校仍将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