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中铃响马帮来1
“前头有一阵杂乱的响声一铃子的叮当声、铁器的铿锵声、喊叫声和牲口踩踏声。那是从城里出来的一队藏族马帮。不久,马帮的主人骑着肩宽体壮、粗毛蓬松的矮种马来了。他们是两个藏族绅士,穿着华丽的红色丝绸衬衫和厚实的上衣,腰间系着彩带,头戴绣金宽边帽。”——这是上世纪40年代初,俄国探险家顾彼德在《被遗忘的王国》中描写的中国马帮:精干、勇敢、华丽、有范儿。但在茶马古道的漫漫征途中,更多的马帮可不是这个样子。他们为了生活艰难跋涉的样子,并不是那么潇洒。
可以说,茶码古道和以往古道的一个区别特征,就是穿越横断山脉向茶叶生产地远征。横断山脉高山河流纵绩,地形险峻,马帮需要更严格的组织,才能完成这漫长而艰辛的远征之路。
从雅安出发到拉萨,全长2000多公里,沿途要渡绳桥15座,铁桥10座,翻越海拔3000米以上的山峰10余座,全程非三、四个月的时间不能到达,足见路途的艰险。山川大河、风霜雨雪、野兽毒虫、疾病匪患,随时随地都能置马帮于死地。长时间的野外生活,对任何一个赶马人都是严峻的考验。可以说,这群跋涉在穷山恶水中的人,是一群用特殊材料制成的硬汉。
专业马帮和业余马帮“带头大哥”马锅头
常年在古道上往返的马帮,起到了“高山之舟”的作用。
《茶叶战争》一书中写道:不管是“西路边茶”还是“南路边茶”的运输路线,沿途都是山峦连绵,道路盘折,崖岭重叠,溪河密布,河浪滚滚。如果没有很好的马帮,这些茶叶不会自己跑到藏地去。
马帮队伍主要依靠骡马而非人力来运送货物,并且有专业、业余之分。专业马帮规模较大,有固定的马夫头和路线。這样的马帮拥有少则数百匹,多则上千匹马,专为客商运送大宗的货物。但茶马古道沿途,有横断山脉的绵延大山、有不同的地理气候,再大的马帮、再充裕的骡马都无法一次性全线走完,因此采用了接力赛式的运输机制,各个队伍环环相扣,前赴后继。业余马帮,则多为农闲时为了挣外快,由几个要好的人各自吆喝几匹马结伴,置办好茶、丝、麻、黄蜡、挂面、硫磺等货物,捆扎好马驮,找上可靠的“马锅头”入伙结成一个临时马帮。他们常走短途,往返只需十来天时间。
“马锅头”何许人?指马帮的带头人、头目,多为男性,他的能力决定贸易的成败。在艰难的路途当中,马帮会面临数不清的危险。首先面对的,便是险峻的道路和变化无常的高山气候,还可能遇上专门抢劫马帮货物的盗贼。这个时候,马锅头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马锅头大多是百里挑一的精壮汉子,会刀枪拳脚;会各民族的言语,懂应变,善组织;还要是照料马匹的行家里手,会为马治病。最重要的是,古代货物没有相对稳定的市场价格。马锅头在路途行进过程中,要事先搜集货物行情,再根据搜集到的信息讨价还价,以求获得最大的利润。那时,马帮与客商的往来经营几乎全靠信誉和信用,马锅头一向干脆果断,说到做到。只要预先交付一点定金,就会尽心尽力安排完成运输任务。这已成为他们的铁律。
马锅头往往行在队伍的前头,胯下是最好的头马。头马是精挑细选出的成年大马,额头上戴着金灿灿的马罩儿,正中还镶嵌一面小镜子。阳光映射下,远看十分晃眼,传说有辟邪的作用。头马的身上,还要用红绸装饰一番,脖子下挂一串铃铛儿,走起来铃响叮当,一方面用于震慑野兽,另一方面提醒沿途的村落:我们来了!就装束而言,马锅头还有特别之处:短褂外大多都套了件白色羊皮背心,脑后挂着漆布的凉帽,脚下是一双厚牛皮底的草鞋状凉鞋,鞋帮上大多绣花,还钉着亮晶晶的亮片。据载,以前雅安汉源县的马锅头喜欢在肩膀上扛一只猴子,猴子夜里经常活蹦乱跳,有站岗放哨的作用。当大锅头离开时,马帮由副手二锅头掌握,主要负责马帮内的经济支出,如草料、饮食、住店等核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