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山蛇形,笔架山出脉,十三陵之泰陵
文/陈益峰
明泰陵,位于北京昌平区笔架山东南麓,这里又称施家台,或史家山,是明朝第九位皇帝孝宗朱祐樘及皇后张氏的合葬陵寝。
皇陵卜选,是朝廷的集体智慧的结果,是在当时那种情况下,常常是最好的选择。不是一般动嘴的文人或者江湖地理先生可以轻易否定的。否则,让这些人去当时那种情况,那个范围,也好不到哪里去,甚至表现更加糟糕。
要特别注意,这些官员,不是去动嘴的,而是真正去干活的。很多民间地理先生,被朝廷请去提意见,结果回来将所有功劳揽在自己头上,这是不对的。自古以来,民间的地理先生,很多都是江湖忽悠而已,地方的很多名坟、发坟,都是本地的乡绅、文人和有地位、有话语权的土阴阳所作,是不是江湖游走地理的人做的。
同行考察的有徒弟王洪超、陈文、郭宇、姬常勇、梁敬南、林敏、朱江等人。
明朝第九位皇帝孝宗朱祐樘及皇后张氏画像
明孝宗朱祐樘简介
明孝宗朱祐樘,宪宗第三子,成化六年(1470年)七月三十日生,十一年(1475年)十一月八日立为皇太子,二十三年(1487年)九月六日即皇帝位,改第二年为弘治元年。弘治十八年(1505年)六月八日崩于乾清宫,享年36岁,谥“建天明道纯诚中正圣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十月十九日葬泰陵。
孝宗是明代中叶励精图治的贤君。他即位后,首先裁抑宦官及佞幸之臣,太监梁芳、外戚万喜及其党羽均被治罪。又淘汰传奉官2000余人;罢遣禅师、真人等240余人;佛子、国师等780人,被追回诰敕印仗,遣归本土。并调整内阁班底,罢免了不学无术、依附权要的阁臣万安、尹直等人。
由于孝宗一朝,削弱了太监乱政的现象,采取了一些发展经济、挽救危机的治国措施,缓和了社会矛盾,出现了一个较为稳定的时期,史称其时为弘治中兴。
泰陵是明孝宗朱佑樘和皇后张氏的合葬墓,位于十三陵区西北侧,最北的位置,史家山尽头结穴。
明泰陵选址,为礼部左侍郎李杰,及钦天监监副倪谦、司礼监太监戴义等三人。
侧看泰陵。泰陵墓主的后人,明孝宗朱祐樘和张皇后的长子,明武宗,在位十六年,虽然享年只有三十一,但是登基后,在大事上一点也不糊涂,处事刚毅果断,弹指之间诛刘瑾,平安化王、宁王之叛,大败蒙古王子,且多次赈灾免赋,这些都是正德年间大事。而且,他在位时臣下仍有不少贤才,也从侧面反映出这位帝王治下总体上仍有可称道之处。,因为宠信宦官,所以文人集团非常看不起他,所以文人总认为:明武宗是明代历史上最为荒唐的皇帝之一。
传闻修建过程中,地宫出水
弘治十八年(1505年)六月五日,陵园正式兴工,并定陵名为泰陵。太监李兴、新宁伯谭佑、工部左侍郎李遂提督工程,五军都督府及三大营官军上万人供役,历时四月,玄宫落成,于该年十月十九日午刻将孝宗葬入陵内。
正德元年(1506年)三月二十二日,陵园的地面建筑也全部告成。
泰陵营建虽然只有10来个月的时间,但却不是一帆风顺。祝允明《九朝野记》和孙绪《无用闲谈》曾记载:
泰陵营建中在开挖玄宫金井时,曾有泉水涌出,水孔如巨杯,仰喷不止。
吏部主事杨子器亲眼看到,如实上奏朝廷。在古代的风水观念中,金井出水,被视为不祥。这样一来,泰陵非改址不可。
当时的督工太监李兴,为武宗所宠信,势焰薰灼,不可一世。他见有人对他主管的修陵事提出了意见,十分气恼。工部左侍郎李遂 ,希望陵寝尽快工成,也认为杨子器多言。他们偷偷命人堵住泉眼,上疏说杨子器“诽谤狂妄”,武宗不问青红皂白,下令将杨子器关进了锦衣卫大狱。其他知情官员见状再也不敢提这件事,更不敢为杨子器分辨求情。
恰巧,这时有个新被起用的知县,莆田人邱泰,来到京城,见京城对这件事议论纷纷,就上疏说:“
子器比奏甚有益,盖泰陵有水,通国皆云。使此时不言,万一梓宫葬后有言者,欲开则泄气,不开则抱恨终天。今视水有无,此疑可释。
武宗觉得有理,命司礼监太监萧敬押解杨子器前往泰陵,一同察看验证。杨子器料到李兴、李钅遂 会堵住泉眼,自己此去凶多吉少,早晨临行时赋诗一首:
禁鼓元声晓色迟,午门西畔立多时。
楚人抱璞云何泣,杞国忧天竟是痴。
群议已公须首实,众言不发但心知。
殷勤为问山陵使,谁与朝廷决大疑。
他自比战国时代向楚王进献美玉的卞和,认为自己做了杞人忧天的傻事儿。现在,不知朝中谁能为自己雪清这不白之冤。众官员也为杨子器担心,怕他惨遭李兴毒手。
萧敬押着杨子器到了秦陵,李兴果然率领一群打手赶到。他们见了杨子器先是痛骂,接着又要鞭打。萧敬连忙阻止,对他们说:
水之有无,视之立见,何必如此?
杨子器,才官复原职。
关于泰陵的选址,后世有很多书呆子、半吊子研究地理的,提出很多反对意见。比如天启元年(1621年)谈迁开始编著《国榷》中也说:
谈迁是地理外行,泰陵穴前两水交汇,上下口沟和锥石口沟汇合后直去,皇陵选址自古就是重龙脉,轻水法的,皇陵水法多是横水局,或者去水局。
梁份在《帝陵图说》中,评论泰陵的风水:
部分文人书生,提意见很多,全是按照书本理论搞的。按他们的意见,多数地方无法下葬。明朝祖制,后世皇帝去世,下葬在天寿山周围区域,只能在附近寻找气脉兴旺的地方,如果严格按书本理论卜选皇陵,那么将无法下葬。
天寿山陵寝,五条大龙归拢,13陵中,有5个结在天寿山脚下,3个结在莽山脚下,1个结在史家山脚下,3个结在大峪山脚下,1个结在虎峪山脚下。泰陵为史家山来脉唯一结地,大龙尽头开面结穴
史家山尽头,大断过峡,再起高峰,开肩展面,形如笔架山,中峰独起,头下抽脉结泰陵
笔架山脚下,中抽一脉,左右扭动,如丝带飞舞,蛇形下脉,穴在蛇头
站在穴后的穴星上,回看祖山下脉
蛇形脉上,石骨磊磊,曜星叠叠,形如刀(枪)剑戟
近看龙身的耀星,植被太多,很难拍出来。凡是星峰皆有石,若是土山全无力。
近看龙身,有尖利的巨石拱起,头圆为木,头尖为火
近看龙脉,石骨迭起,不断过峡起顶,剥换重重
气脉尽头,石脉转换成土脉,气脉变得细嫩灵活
到头束咽起顶,左右微微开局,中垂细乳结穴,龙身开出两支,缠到穴前为龙虎
侧看笔架山结穴,后龙雄急,气势威猛,穴前远离山龙,地势平坦位置结穴
穴后鸟瞰泰陵和明堂,左侧天寿山为外龙砂,右侧大峪山为外虎砂,远处龙山为朝山
站在穴后,正面看明堂,顺水开局,远处有龙山关栏,四维罗城紧密
近看,泰陵的朝山,为远处的龙山
侧面看泰陵,左侧天寿山开面向穴
侧看泰陵西侧,大峪山开面向穴
侧看泰陵
蛇形脉,到头束咽起顶,太阴金开口结穴,346度入首,坐344度,向164度。天盘亥山巳向兼壬丙旺相分金,地盘壬山丙向正针,穴前两水夹出。
远看史家山尽头结穴
侧看泰陵
左侧龙砂尽头起小圆峰,形如大印。龙上蜂起,有子为冠军。
平地,阳气上升,地下水位偏高,作穴一般较浅。但是皇陵挖掘地宫,多是深埋,深度常常有十五到二十米,所以挖出地下水是非常多见的。干活的时候,总体来讲,脉缓穴宜浅,脉急穴宜深。但是一定要参考当地的民俗葬法,这个更加稳当。
太阴金,微开小窝结穴
大龙尽头,撞背结穴,少祖山为乐山
大帐拖出的枝脚为左右龙虎,有些懒散,明朝朝廷的地理人士,没有被美学思想所忽悠,基本上没有做人工修补,基本维持地形原貌
正面看史家山,重重开帐,层层中抽
民间地理先生,偶尔被邀请到朝廷,对皇家地理提一些意见看法。廖文政自称去过十三陵,评价:
泰陵来脉不正,砂水无情,又且水冲山射。
这是书呆子说法,按照他的说法,十三陵没有几个好的,世上没有几个好地可以下葬。岂不知,大地常常只是有一个闪光点,其他都是显得非常平凡,甚至平庸。水冲山射的观点,属于民间庸师,典型的错误观点,北方抛闪斜结的穴位,多是水冲山射之地,常常发家。
近看皇陵,侧面的上下口沟,有点冲射的感觉,一些江湖忽悠的大师,经常抓住鸡毛蒜皮,将人家的家庭常见不幸,与这些结合在一起,附会在一起。什么生病,血压高,短寿少亡,离婚,孩子不听话,牙齿疼等等问题,与此附会,吓唬世人。试问谁家没有这些情况?实际上风水解决不了短寿、生病、离婚等等问题。
远处鸟瞰泰陵,地处天寿山和大峪山之家的小盆地,左右两条大沟夹送龙脉,尽头开局结穴
长陵前,远看史家山结泰陵
茂陵前,鸟瞰泰陵穴场,左右天寿山和大峪山,回身缠护墓穴
正面远看泰陵
正面远看泰陵
鸟瞰泰陵的建筑布局。按《明武宗实录》记载包括:“金井宝山城、明楼、琉璃照壁各一所,圣号石碑一通,罗城周围为丈一百四十有二,一字门三座,香殿一座为室五,左右厢、纸炉各两座,宫门一座为室三,神厨、奉祀房、火房各一所,桥五座,神宫监、神马房、果园各一所”。但是现在部分建筑已经被毁坏。
近看陵前的石拱桥
近看陵前的赑屃驮御碑
侧面近看石碑
侧面近看石碑
背面近看石碑
近看赑屃身躯
正面看泰陵,穴后祖山为笔架山,墓穴基本枕对少祖山
正面看近看泰陵,穴前的祾恩门,已经被毁坏了
侧看祾恩门和门前的月台
近看祾恩门
近看祾恩门
近看祾恩门
近看周围的院墙。
结语
明朝的皇陵,选址,主要还是依赖朝廷精通地理的文官,实在有一些疑惑,或者为了广泛征求意见,为延请一些江湖地理先生,前来提意见,但是多数都没有封官,一般都是赏赐一些布帛、衣物而已。
泰陵的卜选,朝廷的意见,首先是:
于廷臣中,推取谙晓地理者,前往相度。第一次前往卜选的是:
礼部左侍郎李杰、钦天监监副倪谦、同司礼监太监戴义。
为了稳妥起见,又召集一批精通地理第官员,前往查看,分别是:
太监扶安、李兴、覃观、右侍郎王华、少卿吴昊。
本来打算,如果有疑惑,再请民间的地理先生过来看看,结果争议不大。就没有请民间地理先生提意见了。
很多人以为,文人官员都是去指挥的,真正干活的是职业地理先生。这是错误的,明清实录,明确都说:推举精于地理的官员,前往相度,不是前往指挥。
在有限的地域内,卜选陵墓,这是非常考验技术的。现实也是这样,只能在村子周围附近卜选陵墓,最考验技术。但是也有一些理论大师,总是一书本为标准,以他的眼力,很少有下葬的宝地,所以忽悠东家撵龙几十里,几百里,结果很少有发家的。现实中,试问哪个镇不出人才?哪个村不出人才呢?平凡中,寻找宝地,比动嘴更难。
全文完。
作者:陈益峰,男,著名地理师傅,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风景园林系硕士研究生,先后在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市古建园林设计研究院等单位工作,现任国际易学联合会地理环境专业委员会执行会长,少林北美文化推广中心易学地理总顾问,长期从事传统地理学的实践、考察等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