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史话:西泠八家

说篆刻史,明代知道五派(前面文章介绍的文彭、何震、苏宣、汪关、朱简五大门派)之后,清代要记的则主要是徽、浙两派,因为,打从有清一代之后,中国的篆刻界真正分成了南北两派,北宗当然是指以扬州为活动中心的“徽派”(前面文章介绍的程邃的新徽派),而南宗是指以杭州为活动中心的“浙派”。

严格地讲,浙派晚出徽派二百年,自丁敬一出,切刀治印的浙派,以其质朴秀雅的书风,横扫印坛闷浊之气,浙派出现之前,徽派统治印坛近一百五十年,印人也多集中在徽州,南京,苏州,扬州,而浙派一起,大有后来居上之意,杭州也从此成为印学活动的中心地带。

我们大致可以这样说,浙派的影响之巨大之深远,至今恐怕没有一个流派群体能够超过。因此,了解中国篆刻史,一定要了解这个重要门派:浙派

而了解浙派,要从“西泠八家”了解起。

为何称西泠?

原因是西湖上的西泠桥,西泠桥与长桥、断桥并称为西湖三大情人桥.。位于西霞岭麓到孤山之间,是一座古色古香的环洞石拱桥,又名西林桥。古时,原为一处风景如画渡口,古人诗画中的所谓“西村唤渡处”、“船向西泠佳处寻”,指的都是这里。用西泠一词代指杭州,而西泠四家指的就是这些人的活动地带是杭州。

西泠八家最初还不够八家,只有四家,称西泠前四家,是指清嘉庆中期,大概是1808年前后,杭州当地何元锡父子两人辑成了一本书,书的名字叫《西泠四家印谱》,这本书最早把现在我们说的西泠前四家合在一起称西泠四家。

只凑齐了四家:丁敬、蒋仁、黄易、奚冈。

这本书出版的时候,丁敬已经去世四十多年,就连最晚去世的奚冈,也已去世四到五年,可见,西泠四家真正成为“西泠四家”,并用这个称呼时,这些大师都不在人世了。

后来,到了1861年,咸丰十一年,杭州毛西堂辑成一本《西泠六家》印谱,较原来的四家又加入了黄易的弟子陈豫钟和陈鸿寿,这时成为六家。注意,这个时候,陈豫钟已去世五十五年,陈鸿寿也去世了近四十年,西泠六家也是盖棺论定的名号。

注意,以上六家合称六家的时候,还没有“浙派”这个称呼。

1863年,也即同治二年,赵之谦在《书扬州吴让之印稿》里,第一次提出“浙宗”、“浙派”的称呼,从此,西泠一派从杭州扩展到了浙江全境,书里在提到浙宗印人时,又提到了第七家赵之琛,西泠八家中七家已经被世人注意到。

而到1867年,也即同治六年,杭州人丁丙辑成《西泠八家印谱》加入了钱松,其中丁、蒋、黄、奚为前四家,二陈、赵、钱为后四家,西泠八家定名。

西泠八家之中,值得大书特书的是丁敬,我前面专门写过几篇,他实在是一位见识高超,创新实践的鼻祖级人物,远接朱简,近承四凤,宗法秦汉,遍历宋元,将各时期印章特点融于一炉,切刀表现笔意,隶楷增加趣味,遂成一代宗师,回头再看两幅他的作品:

(西湖禅和)

(宗境堂)

既有汉印的工整平和,又有浙派秀雅俊峭,实在让人迷醉。

蒋仁其实不叫蒋仁,他本名叫泰,字阶平,后来因为在扬州得到一方“蒋仁之印”的古铜印章,于是改名为蒋仁,这脾气,跟汪关一个德行,得到一方好印,就改名。

他完全师法丁敬的典型代表,他的印较为古朴秀逸,追求生涩,追求率意,文人气息浓厚,因为与丁敬的距离最近,因此深得丁敬真传。

蒋仁家贫,生前篆刻名声不大,53岁就去世了,没有子女,据说书法写得好,特别是行楷书,称当世第一,他的篆刻还有一个特征,就是刻长边款,像在石头上写文章,有意思。来看看他的作品:

(真水无香)

(“无地不乐”及边款)

蒋仁跟他老师丁敬一样,不是挚爱亲朋,是不愿意刻印给对方的,因此留下来的作品非常少,一生下来,也不过留下来五六十方印罢了。上面那方“真水无香”印,是他的代表作,印款近三百字,叙事甚详,别有趣味,回头这方印,我们专门说。

黄易,字大易,一字小松,号秋盦,他跟阮元,翁方纲等金石学家以及书法家的关系非常好,篆刻也得到丁敬亲授,作品的特点是醇厚渊雅,以遒劲胜。

黄易当时的名声达到跟丁敬并称的地步,后世所称的“丁黄”中的黄,就是指黄易,黄易小时候学过法律,给人当了好长时间的幕僚,到19岁的时候,开始跟随丁敬学习篆刻,因为那个时候,丁敬已到晚年,于是,丁敬非常喜欢黄易,甚至认为将来能继承自己的,就是黄易。他在金石学上的成就也很高,这从他交往的朋友就可以看到。

他有一句名言:“小心落墨,大胆奏刀”,可谓深得篆刻三昧,用来指导篆刻后学,十分到位,写稿子要认真细致,刻的时候大胆下刀,指导意义深远。来看他的作品:

(茶熟香温且自看)

(姚立德字次功号小坡之图书)

朱文印不说了,看这方白文印,虽是碎刀切成,但却是汉印铸印的风格,线条立体感强,文字大都简结稳重,有一部分用“皮刀”刀法(韩登安说的制皮工匠用的马蹄形刀),刻成上尖下宽,此点灵活运用,当然增加豪放气势,但这并不是浙派通有的特点。

总之,黄易的印,江南气息浓重,不复丁敬、蒋仁的磅礴气势,取而代之的是柔和和纯熟。但到黄易为止,浙派印风完全形成。

奚冈,原来叫钢,字铁生,听听这名字,结实得紧。也跟丁敬一样,被推举当官,他不去,不过他是被举的孝廉,而丁敬是博学鸿词。篆刻也学丁敬,风格冲和拙质、淡雅疏逸。这位大神画画得极好,我大致就觉得他的印有点画的意思。

他对汉印的理解很深,他主张反对后人学习汉印的“腐媚”,而崇尚“朴媚”,虽只一字之差,天壤之别。

奚冈比黄易小,所以,没有机会拜丁敬为师,但学丁敬的篆刻却大得真传,作品大都拙中见雅,凝中见逸,可谓精妙。他还好喝酒,被人称为“酒狂”,也是个性情直爽的人,晚年也不幸,旬日内连丧三子一女,失火毁家,后又母逝,从此郁郁而终,只活了五十八岁。看看他的作品:

(平地家居仙)

(龙尾山房)

我超级喜欢这方龙尾山房,笔势之婉转,结体之舒展,线条之剥蚀,气质是稚拙,真是没得说,不愧是学画的。

值得一提的是,这位大神还对书法对篆刻的影响有点贡献,这估计与同时代的邓石如是一起觉醒的。

接下来的是西泠后四家。

后四家有点吃吴让之的亏,当时承接邓石如衣钵的吴让之称雄徽派印坛,浙派的风头有点被压制,但好坏也是后四家,值得说一说,因此,简单说一说。

陈豫钟,字浚仪,号秋堂,这位大神是金石世家,文字学造诣很高,精于鉴别,家里有钱,于是收藏就比较多,这样的家庭比较适合玩篆刻和金石青铜之类的,当然也因此,他的篆刻作品就走工稳典雅的路子,金石与书卷气息齐飞,工稳携典雅风格共生。搞金石的,严谨是正常的,印风当然走工稳的路子。

这位大神因为是走细腻的路子的,因此,边款也刻得很工整。韩天衡说他的印章边款有“隋唐人遗风”。我们看他的边款,就像是在看碑拓,有韵味,有意思。还是看作品:

(文章有神文有道)

(“濲水审定”及边款)

上面的白文印是从汉玉印里来的,又夹了浙派的刀法。下面的边款,简直就是晋人的字帖。

再说陈鸿寿,字子恭,号曼生,虽然并称二陈,但他跟陈豫钟不能比,他只是当过小县官的人,因此不可能有金石学上丰富的积累和收藏,但难得的是陈鸿寿天资极高,他最服气的人是黄易,因此,篆刻多学黄易,没钱玩收藏,这位大神就四处游玩,于是看了好多的摩崖、石刻、碑版,他也是个多才多艺的人,除了玩书画篆刻外,他还与宜兴名匠杨彭年合作制作过紫砂壶,叫“曼生壶”,甚至还创立了十八种新样式,为世人珍爱。

因为不受金石的约束,陈鸿寿的篆刻挥洒自如得多,因此作品苍茫浑厚,豪迈英爽。但因为过于强调学习黄易等前人,浙派在陈鸿寿这里开始走向程式化。看看他的作品:

(我生之初岁在癸丑)

(绕屋梅花三十树)

这位大神的作品里好多次提到梅花,估计非常喜欢梅花。看上面的这方白文印,真是率性而刻,自家风格明显。

能率性而作,却又不作狂怪状,有人称:文人篆刻600年,仅此一人,这评价真高,其实,做到这种境界,当真不易。

接下来说赵之琛,这是个篆刻史上,特别是浙派篆刻史上最有争议的一个人。

赵之琛,字次闲,号宝月山人,也是一辈子不曾做官,喜欢佛学,布衣而终。他的篆刻学陈豫钟,作品的风格是章法纯整,结字洗练,刀法挺秀。他是西泠八家里作品最多的一位,当然活的岁数也比较大,他七十二岁去世,据说七十一岁仍在刻印。

当然,这样大的刻印量,也是因为他名声太大,导致求印的人太多,这同时也出现一个问题,就是求印的人太多,而他创作来不及时,即以程式化操作,急就而成,这样的印作,当然不是他成熟的作品。

前面说他有争议即由此起,赞他的人,说他多有创建,是浙派集大成者,踩他的人,说浙派在他手里彻底走向程式化,特别是晚年的作品流于习气,每一笔都着意表现斧凿之痕,锯齿燕尾,千篇一律,浙派在他手里结壳,再不能发展。看作品:

(雷溪旧庐)

(镜花水月之庐)

看一方朱文印,就明白他是把浙派印风发展到极致的大神,那切刀,那碎刀,那汉隶的方正之意,那汉印的平整印风,真真到了极致。白文印更是无论章法、字法、篆法、刀法皆有创造。

我们先不论他对浙派的贡献大小,也不去臧否他的好坏,且让他的作品吸引和教育我们吧。这样的大师,我们可能一辈子都赶不上了,还有理由说他不好吗?

西泠八家最后一家,是钱松。

钱松,原名松如,字叔盖,他虽是浙派西泠八家中人,但他是最没有门户之见的人,他曾转益多师,比如,他就曾在邓石如那里汲取养分,于是,他的作品一扫赵之琛的锯牙燕尾之习,甚至他的个性化作品已改变了浙派方折笔的固有程式,以圆取势,以雄强古拙出之。

因此,我们现在评价钱松,都说他是西泠八家里富有开创性的印家,赵之琛惊叹他是“此丁黄后一人,前明文、何诸家不及也。”丁敬、黄易之后就数他了,明代的文彭和何震都不如他,这评价,高得紧。我们还是看作品:

(山水方滋)

(富春胡震伯恐甫印信)

小朱文印不说了,这已经不是局限于浙派的风格了,笔划圆转得像元朱文了。后面这一方白文印,九字界格,笔意舒展又含蓄生动,刀法厚重沉雄,金石味重,立体感强,仔细看看,仿佛就是吴昌硕的作品啊。

钱松死得太早,否则,浙派的影响还会更大吧,我们只能这样想,因为四十三岁,钱松就去世了,这实在是篆刻界的损失。

西泠八家不是全部的浙派,但已足以代表浙派。关于他们,先说这些,回头再拆细了作品来说。

(【老李刻堂】之57)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