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学习:应当特别注意的一方汉印
初学篆刻,被告知:印宗秦汉!巴慰祖说:“印章之祖秦汉,如寻山之有昆仑,问水之有星宿海也。”后来又经无数次强调,把秦汉印的范围再次缩小,把眼光集中到汉印里,毕竟,自明清以来,无数的篆刻名家都从汉印里走了出来,汉印已经成为学篆刻最应当深入研习的必学功课。但汉印万万千千,林林总总,似乎又无从下手,总不能都像吴让之一样:“十五岁乃见汉人作,悉心摹仿十年。”虽说邓石如说:“有好都能累此生”(最早该是出自《楞严经》),但人生苦短,每个人又有几个10年?吴昌硕说:摹拟汉印者,宜先从平实一路入手,庶无流弊矣。“(俊卿之印边款)只讲了入手处,平实一路的汉印仍然很多,于是总觉的学汉印应当还有更准确的入手点,就象我以前说过的,说不定因为某一方印,突然开窍了。于是心里存了这个念头,心心念念地想着这个开窍点。
(陈巨来先生的《安持人物琐忆》)
某一天随手翻看陈巨来先生的《安持人物琐忆》,书中记载陈巨来先生自己师从赵叔孺师学印的经历,有这样一段话:
先生即谕曰:刻印章法第一,要篆得好,刀法在其次也,汉印中有“太医丞印”一方,“太”“医”两字笔画悬 殊,一少一多,要排列得适当,看上去要匀称顺眼,多者不觉其多,少者不觉其少,此即所谓章法也。余闻之后,得此启发,窍门乃得进了……
在赵叔孺大师眼中,“太医丞印”是极重要的一方汉印,在陈巨来先生眼中,这方印是他学习篆刻的“开窍点”。
前不久,网上流传一份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篆刻专业的招生考题,其中有一道题,也跟这一方印有关:
(考题中的相关点)
用毛笔墨写这方印在拷贝纸的指定方框内,这显然是要检验考生对这一方印的熟知程度啊,汉印千千万,何以这一方印就这样重要呢?先看它的真面目:
(太医丞印)
这方印在我们所选的前100方汉印作业里排在第27方,陡然遇到这样一方印,初学者的难点在“医”字处,这个字太复杂了,对于刀功尚不精细的新手来说,有点难,于是,我们有个建议,把医字挑出来,把印面的这个角当成一方小印来完成,心理压力减小,会觉得,原来并不那么难啊,如图:
(医字的临摹剖析)
完美还原这方印,临摹出来不是重点,重点是这方印的章法领会,至少赵叔孺大师是这么认为的。
“太”“医”两字笔画悬殊,一少一多,要排列得适当,看上去要匀称顺眼,多者不觉其多,少者不觉其少。
“太”(古文里“大”通“太”)字简单,“医”字繁复,这是一眼就可以看出来的特点,但真正注视这方印,我们不会觉得这方印不平衡,这仍是一方体态端正,左右上下稳定平衡的汉印,原因是:虽然“太”字很简单,“医”字很复杂,但印面四字,还是各占相同地位,并没有让哪个字跳出来占大量面积。加上界线与字的界点,四个字占地基本还是等同的,“丞”字“医”字对角极不明显地稍稍多占一线罢了。如图:
(印面四字各字占的地位)
既然地位均等,字形差别又这么大,如何达成平衡,让人看着“顺眼”呢?
1、加粗了“太”字。既然“太”笔画太少,为了达到均衡, 最重要的就是让它看上去不那么轻,于是汉代匠人把它加粗了,略微粗于“丞”、“印”二字;
2、减细了“医”字。“医”字太过复杂,如果按照“丞”或者“印”的笔画粗细来处理,医字必然要扩大占地,印面的均衡势必打破,于是汉代匠人把它减细了。
这一加粗、一减细保证了印面四字的占地均等,其实这跟汉印的一般章法原则“任疏任密”是相符的。“太”字不因为疏就减少占地,医字不因太密就增加占地,因此印面仍是均衡的。
但这方印远没这么简单,还有更多的东西需要学习。至少(因为每个人还会有不同的认知)还应当意识到的还有:
1、三疏一密的布局:这在前面的文章中讲过,当文字天然有字形配置时,可以选择这种章法:
(三疏一密的章法布局)
2、对角呼应的章法元素:“太”字与“印”字占地略小一线(不明显),“丞”字与“医”字略大一线,使印面不是完全的死板式的对等,而是通过这个细微的调整让印面产生章法变化。这一线的变化,使丞字跟医字是“见面”的,而“太”字跟“印”字是分离的,印面是对角呼应的。如图:
(对角呼应的章法布局)
3、疏处更疏。既然疏密字形是天然的,太字明显很疏了,医字明显很密了,但如果仅保留缪篆字形原貌,那印面效果是什么样呢?对,它大致就是这样的效果:
(太字不做处理的印面)
这样的话,疏密当然还有,但是不明显,对比不明显,视觉冲击力就不够强大,审美效果就差,而汉代匠人没这样做,他们做了处理:把“大”字的左右两个垂笔缩短了,在左右各形成了一个留红处,如图所示:
(太字做了处理的印面)
“太”字因此更显得疏了,当然也因此,就“显”得“医”字更密了。由此视觉冲击效果加强。(这跟后来的另一种表达方式是相通的,就是“疏可走马,密不容针”,其原理还是强调视觉对比。)其实,这个“太”字,还有方形的字形,很多现代印人也提到这一点,但如果改成方形的“太”,一方面必然影响留红,一方面印面的动态感也会下降,印面就变得板滞了。汉人在白文印里,“太”字大多以圆笔出现,而在朱文印里,“太”字的方形字形出现的比较多,这是因为白文线条的视觉效果是外放的,而朱文线条的视觉效果是内收的。我们以前说过:方笔是静态的,圆笔是动态的。古人们早就意识到这一点,并且自觉将之应用于创作了。因些这里的太用圆笔,是大量正常处理的一个例子而已。
至此,这方印的重点说了一些,结合上面一段,有个知识点需要再强调一下:一方印之中,方圆结合是很重要的,纯方就会显得板滞,纯圆就会显得柔弱。方圆结合,刚柔并济,阴阳调合是中国朴素审美的重要理论。(吴昌硕大师在为其弟子徐新周《耦花盦印存》序中说,“夫刻印本不难,而难于字体之纯一,配置之疏密,朱白之分布,方圆之互异。”这一段话,以前详细分解过,这里不再多说了)。
“太医丞印”,一方印里有如此多的学习重点,难道还不值得我们将它的样子默默地记在心中吗?还不足以由他打开篆刻学习的任督二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