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爆世界大战的导火索,源自数百年前东罗马帝国的灭亡!

萨拉热窝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直接导火索。塞尔维亚的民族主义者,在奥匈帝国治下的波黑首府萨拉热窝,刺杀了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而幕后则是沙皇俄国竭力支持的泛斯拉夫民族主义,引爆了巴尔干地区这个世人皆知的“火药桶”。

巴尔干问题的起源,要追溯到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攻陷君士坦丁堡,灭亡东罗马帝国,并陆续征服巴尔干信仰基督教的斯拉夫诸民族,对他们的奴役持续了数百年。

十九世纪后,巴尔干各民族纷纷试图脱离奥斯曼帝国独立,摆脱民族和宗教的双重压迫。1821年的希腊独立战争,打响了反抗土耳其人统治的第一枪,在英、法、俄三大欧洲列强的集体支持下,希腊人民历时八年苦战,取得民族独立,也让巴尔干其他民族深受鼓舞和响应,加速了奥斯曼帝国的崩溃瓦解。

1830年,希腊最终取得独立。

从东罗马帝国灭亡起,信奉东正教的沙皇俄国就自命为东罗马帝国的继承人,自称“第三罗马”。历代沙皇的夙愿,都是为基督教世界收复被土耳其人改称为“伊斯坦布尔”的君堡,建立斯拉夫人的新罗马帝国。然而,面对俄国的扩张野心,英国和法国不惜联手,在克里米亚战争(1853年-1855年)中大败俄国,一度斩断了北极熊伸向巴尔干半岛的利爪。

因此,迫于英法压力,一时无法赤膊上阵的沙俄,遂改为采取代理人策略,在巴尔干地区掀起泛斯达夫主义浪潮,历时数十年之功,塞尔维亚、保加利亚、罗马尼亚、黑山、阿尔巴尼亚等一个个巴尔干民族国家纷纷取得独立,俄国人也被巴尔干民族视为救星。

普奥战争和普法战争后,当普鲁士实现了北德意志各邦国的统一,打造了一个新兴的强大的德意志帝国,从此被排除于德意志的奥地利(奥匈)帝国,也丧失了足以争霸欧洲的一流列强的地位,更由于自身内部矛盾重重,对于对外殖民扩张,并无太大欲望和动力。

历史上曾经是“天主教保护者”“欧洲之盾”的哈布斯堡家族的奥地利(奥匈)帝国,对那些信奉东正教的斯拉夫民族的独立运动,非但不曾伸出援手,反而因为畏惧沙俄的强大,和英国人一样扮演着竭力拖俄国人后腿的角色,因此也站在了斯拉夫民族主义的对立面。

同时,法国基于对德国复仇的强力欲望,迅速和俄国拉近关系,结成反德联盟,导致了“铁血首相”俾斯麦苦心孤诣建立的德奥俄三皇同盟的破裂的破产。

1878年《柏林条约》,奥匈帝国和俄国达成妥协,在认可俄国策动的巴尔干各国独立的同时,将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即波黑)两地划为自己的“托管地区”,实质上是两大帝国的缓冲地带。而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一直期望将波黑、黑山、阿尔巴尼亚都合并,实现建立“大塞尔维亚”的梦想,更进一步将奥匈帝国直辖的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地区也吞并,建立一个“全体南斯拉夫人的统一国家”。

然而,克罗地亚人和斯洛文尼亚人都是和奥地利人信仰相同的天主教民族。这两个地区,自中世纪以来就是哈布斯堡家族的传统属地,当地民族对哈布斯堡家族的支持度,甚至高于匈牙利的马扎儿人和波西米亚的捷克人,对奥匈帝国来说,等同于其绝不可分割的核心领土。

1908年,奥匈帝国宣布将统治了三十年的波黑地区正式并入帝国版图,也激起了塞尔维亚人的举国公愤,俄国一度要支持塞尔维亚开战,但因此之前日俄战争(1905年)的失败,元气未复,在德国人的最后通牒下被迫让步。

从此,德国人支持的奥匈,俄国人支持的塞尔维亚,没有了缓冲区而直接接壤的两国,令巴尔干地区成为一触即发的大号火药桶。

1913年的巴尔干战争,在俄国支持下,巴尔干各国(希腊、塞尔维亚、黑山、保加利亚)打垮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瓜分了所剩的绝大部分欧洲领土。然而,为了防止塞尔维亚趁机势力大增,在奥匈帝国的坚持下,土耳其人割让的阿尔巴尼亚地区独立为新国家,而不是和塞尔维亚合并。这更雪上加霜地加剧了塞尔维亚对奥匈帝国的刻骨仇恨。

因此,当1914年6月28日,奥匈皇储斐迪南大公视察萨拉热窝这个新进病入帝国版图的波黑首府时,被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视为形同开战的公然挑衅,由一名青年学生普林西普执行了对皇储夫妇的暗杀。当奥匈帝国发出最后通牒,欲藉此案件迫使塞尔维亚屈服时,被背后有传统友好国家沙皇俄国,以及俄国人的盟友法国人这两大列强支持的塞尔维亚人断然拒绝。

奥匈和塞尔维亚开战后,俄法两国发动战争总动员,之后德国和英国相继参战,以同盟国(德国、奥匈、奥斯曼土耳其、保加利亚)和协约国(英国、法国、俄国、意大利、塞尔维亚、罗马尼亚)为两大阵营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

同盟国联军在东线战场一度大获全胜,俄国割让从白俄罗斯到乌克兰的大片土地,塞尔维亚和罗马尼亚都被打成了流亡政府。奥匈帝国也达到了历史最大版图。

然而随着美国参加协约国,德国国内爆发革命,一战最终以同盟国的失败告终后,奥匈帝国土崩瓦解,塞尔维亚人趁机将他们梦寐以求的波黑、黑山、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地区尽数吞并,建立了梦想中的南斯拉夫王国。

萨拉热窝事件的暗杀者普林西普也被南斯拉夫政府视为其“为争取民族独立和自由而献身”的民族英雄。刺杀事件发生的大桥被更名为“普林西普桥”。

然而,“南斯拉夫”这个民族不同、宗教信仰各异的新生国度,正如已经成为废墟的奥匈帝国一样,是背离民族国家原则的人为捏合产物,持续的七十余年里内部矛盾重重,最终在冷战结束后,彻底分离。

波黑独立后,也重新将“普林西普桥”更名为奥匈帝国统治时期“斐迪南桥”,并拆毁了纪念普林西普的相关建筑物。与之一同变成历史的,还有持续数百年的泛斯拉夫主义梦想,唏嘘一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