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恩县:曾属于河北省管辖,后辖区被分属到了山东省的三个县

今天,我们为您聊的是山东恩县的故事。

宋仁宗画像

古代在河北和山东交界地有个恩州,辖区包括了当时的清河、历亭和武城三个县。恩州在古代被叫做贝州,但是因为公元1047年的一次叛乱而被改名。1047年时,在位的皇帝是宋仁宗赵祯,这年是庆历七年。

这年冬天,在贝州驻扎的基层军官王则(涿州人)利用弥勒教在士兵中鼓动谋反,他的意图是联络本地士兵加上德州、齐州、深州、保州的士兵一块在1048年正月初一一同起事。但是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因为泄密,王则不得不提前动手,他逮捕了刺史并鼓动士兵控制了贝州城。

士兵们打开军械库、私放囚徒,一时间贝州城内乱作一团。

王则宣布国号为安阳,自命东平郡王并任命了自己的官员。朝廷派出了文彦博前去弹压,两个来月后,这次叛乱以王则的失败告终。朝廷将带头的王则等人拘捕后杀害,而其他涉事士兵大都被赦免。

为了显示“皇恩浩荡”,朝廷将贝州改称为恩州,依然领三县。明代作家罗贯中专门就此事创作了《三遂平妖传》一书,对这次起义极尽污蔑之能事。

这次起义确实令人后怕,贝州距离边境很近,如果王则的起义按原计划进行,那起义将波及深州、保州等边境重镇,届时北方的契丹将趁乱南下,对北宋王朝再度进行军事打击。这是威胁国家统治基础的一次起义。还好王则造反的事儿被提前泄露,才没有引发更为严重的后果。

明朝洪武年间,朝廷将恩州降为恩县。但是本地士民却对这个县名非常不满。

民国初年,熊希龄和朱启钤主张对各地县名进行大调整,具体做法是取消重名县,对原来县名进行更改。在此背景下,恩县的士绅提出了改名建议。

契丹人画像

当时有个曾在河北大城等地当县长的退休官员叫孙毓炳,他就提出了改名建议。孙毓炳的意思是,王则造反是他一人罪过,凭啥就得由恩州百姓来承担耻辱。在他看来,这所谓的皇恩浩荡,改贝州为恩州是一种愚弄,带有耻辱性,让本县百姓来背负是不公平的。他的原话是“公民等每念及此,咸为可耻”,他还查考古籍,建议将恩县改为旧县名漳南县,取意漳河之北的含义。

孙毓炳逐级上报,这份文件一直送到了南京国民政府,但是却如石沉大海,根本没人搭理他这茬。改县名的事儿就不了了之。孙毓炳还是人微言轻,毕竟朝中无人。

到了近代,恩县的归属也进行了一次调整。

河北和山东交界地曾是黄河下游,附近有漳河、卫河的老河道,因为河流变迁和历史上的洪涝灾害导致了两地百姓深受其苦,也因为洪水来去导致了一些经济争端。在1949年新中国建立前夕,恩县被划归到了河北省的衡水专区。

1951年时的衡水专区下辖范围包括了今天地域范围全部位于山东的武城、恩县和夏津三个县。到了1952年时,在河北和山东省界调整的背景下,衡水专区辖区范围进行了调整,属于河北的恩县被划归到了山东省德州专区。

1956年2月24日,经国务院批准撤消了恩县。这个存在了千年的古老县份历史走向了终点。原属于恩县县城的城关以及四女寺、吕庄的三个区的26个乡镇划归到了山东省平原县。而西南部的两个区计14个乡归属到了山东省夏津县。原来恩县西部的旧城、滕庄的两个区归属到了山东省武城县。

熊希龄

就这样,恩县被一分为三。

1965年年初,在毛泽东主席“一定要根治海河”口号的号召下,河北和山东两省进行了大规模的海河下游水利建设,这条害河终于变得驯服,困扰河北和山东百姓数百年的旱涝灾害发生频率也逐渐下降。

为了统一政令方便施工,国务院批准对河北和山东的区划进行了调整。原属于山东省平原县的五个公社划归到了武城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