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中的理论体系和思维方式
2017-07-16 07:34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具有独特的思维方式,以特的思维方式认识宇宙天地,得出自己的认识结果,形成独特的理论体系。
以象数的思维方法,以象数的思维阐述方式,形成了阴阳五行的理论体系,用于认识世界、解释世界,和适应这个世界。
解读古代经典,必须理解这种思维方法和思维形式。阴阳理论、五行理论、八卦理论,既是思维理论也是应用体系,其中既包括了正向思维也包含了反向思维,推论的体系中体现了思维的方法。五行有相生相克原理,其相生反映了正向作用,相克反映了反向的作用,有生必有克,“生”的功能正常“克”的功能才会合度。五运六气中有胜复原理,相“胜”属于正向的压制,相“复”属于反向纠偏,有胜必有复,胜的程度大则其复的幅度猛,胜的程度轻则其复的幅度弱。老子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损有余就是补不足,补不足就是损有余,补不足的程度相应的就是损不足的程度,所观察的角度不同而已。
1.思维的方向性
(1)正向思维
由此及彼的思维模式,相当于类比推理,类比是把同类事物的部分相同特征进行比较,以此事物之是非来证明类似的彼事物之是非,以此事物的特性来推导类似的彼事物的特性,这是一种平行性的思维。
道是运行的,从常道可以推论出非常道,从非常道中可以观察常道,常道的时空延伸就是非常道,非常道的横断面就是常道。
(2)逆向思维
反正相成的思维模式,强调对立矛盾,更注意独立事物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原理。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从事物现象和原理的相反角度认识问题,从正反两个方面看问题,观察事物的反面更能说明问题。
“俗人昭昭,我独若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从相反的角度观察和思考问题,不随大流,不跟风尚。
(3)发散思维与归纳思维
举一反三,见微而知著。既要看到事物的正面,也必须看到事物的反面;既要看到静止的状态,也要看动态的趋势;这就是全面的观察和思考问题。
2.关联性思维
宇宙天地是一体的、运动的、互相关联的,所以在认识问题的时候必须全面、全体、全方位,坚持“抱一”和“守一”原则,坚持太极思维。
3.逻辑性思维
(1)肯定性
“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性质相同的事实,会导致相同的结果。
当一种正确的原则确立之后,符合此原则就是正确,背离此原则就是错误。
(2)否定性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柔软是生命的本质,春木乃生发之性;僵硬是向死之途,重坠乃秋金之性。故应该守柔软之性,而不应该取强硬之态。
4.模糊思维
象的思维和阴阳术数,表面看来似乎模糊,但在其体系内部实为清晰。
《道德经》中,“无物”为惚恍,“道”亦惚恍,这就是所谓的模糊思维,“无状之状,无物之象”乃是特定的状和象,采用特定的状和象认识特定的宇宙发展阶段就是清楚的认识。
(参见《老子天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