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新课程的几个转变
伴随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推进现代化的新阶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成为促动教育发展的核心动力。2003年3月底,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15个学科的《课程标准》,使我国蓬勃开展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一具有中国特色、充满活力的改革方案,为在我国高中实施素质教育,从根本上改变应试教育的局面做出了全面的部署。
新的高中课程与以往的课程相比较,所发生的变化突出表现在几个方面。
一是课程功能发生了转变 针对以往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要将学习过程变为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的过程。打破了传统的基于精英主义思想和升学价值取向过于狭窄的课程定位,而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一根本性转变,对于实现课程的培养目标,在基础教育领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等具有重要意义。
二要课程结构发生了转变 在对各门具体课程之间的比重进行调整的基础上,建立了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组成的课程结构,能更好地反映现代科学综合化的趋势,有利于整体规划课程内容,井特别重视不同课程领域对学生发展的独特价值;这种转变折射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和新时期的培养目标,重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保证高中学生全面、均衡、富有个性的发展。
三是课程内容发生了转变 课程内容更加关注学生的生活以及与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不再单纯以学科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不再刻意追求学科体系的严密性、完整性、逻辑性,而是从高中学生发展的需要出发,结合社会和学科发展的实际,精选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知识,课程内容既要体现其时代性,又要反映其基础性,同时还强调选择性,以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要。课程内容的这一变化,将会有效地改变学生学习生活和现实世界相脱节的状况,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是课程设置发生了转变 高中课程由必修和选修两部分组成,尤其是将研究性学习活动作为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这对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经济、科技和生活中的问题,通过自主探究、亲身实践的过程分析和解决问题,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有重要的促动作用。
从上述的这些变化来看,《方案》所改革的不单纯是课程,而是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进行的一次全方位教育改革。其中最重要的是教育观念的转变,高中课程改革方案确立了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的政治制度和教育制度虽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应试教育对我们的影响是深远的,虽然不是排斥全面发展,但却形成了把分数升学率看作是衡量教育成败的最重要的标准,把能否升学看成是第一重要的局面。《方案》为从根本上扭转应试教育的局面,对涉及课程的各个方面都进行了精心设计,并建立发展性评价制度,既要求学生全面发展,又强调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空间,比较好地阐释了新世纪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育观。所以《方案》最核心的转变是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