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高新控股人事风波戏剧转折:信誉危机隐现 难道公告造假?

华夏时报(chinatimes.net.cn)记者刘敏 西安报道

西安高新控股有限公司(下简称‘西安高新控股’)因变更董事引发的人事风波再现转折,11月5日凌晨,西安高新区管委会发布声明称,经初步核实,高新区财政局违反管委会国有企业管理人员任用的相关规定,擅自变更企业法人代表及董事,经研究决定免去王进杰同志西安高新区财政局局长职务。

此前一天,西安高新区财政局刚刚连发两次声明对西安高新控股“娃娃高管”扎堆选派现象予以回应,在第二次声明中,西安高新区财政局发布称高新区纪工委已介入调查,该局也对三人停职并启动相关法律程序,此时距离三人进入高新控股董事会刚满两月。

《华夏时报》记者注意到,在西安高新区管委会声明中有关“高新区财政局擅自变更企业法人代表及董事”的表述与两个月前高新控股在公开市场发布的公告内容大相径庭:西安高新控股《关于董事长、总经理及董事发生变动的公告》显示,企业“于2018年9月4日召开由全体股东参加的股东会,经代表100%表决权的股东通过,同意选举李甜为董事长(法定代表人),免去阎玲董事长(法定代表人)职务;选举赵雪莹为董事,选举朱玥为董事,免去池芳董 事职务,免去赵晓钰董事职务,免去阎玲董事职务。于 2018 年 9月7日召开2018年第7次临时董事会上,同意任命李甜为公司总经理,免去阎玲公司总经理职务”。

西安高新控股公司成立于2003年10月,注册资本11.3亿元,其中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占出资总额70%,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技投资服务中心占出资额30%,由高新区财政局负责管理。截至2018年6月底,高新控股公司总资产1270亿元,净资产403亿元。如果高新区管委会所称“高新区财政局擅自变更企业法人代表及董事”为实,那就意味着此前高新控股发布公告宣称的召开股东会、临时股东会、代表100%表决权的股东通过等事实为虚构,当初的公告实为造假。对于一家需要长年不断在公开市场发债融资的企业来说,这种对公告披露的自我否定很容易让人事风波转化为信誉危机。

不过对于“擅自变更企业法人代表及董事”的具体形式到底是压根没有召开过股东会,还是召开了股东会却并未讨论法人、高管任免事项或讨论了却没有通过,抑或是所召开股东会及通过事项并未经过西安高新区管委会方面同意故而无效,现有的声明中尚未详述,但这种前后截然矛盾的公开内容已经明确映射出高新控股当前正面临着的混乱。

正是在这种混乱的背景下,才出现了忽而产生平均年龄不到27岁的董事会,引发舆论哗然后又忽而全盘否定的现象。更为令人不解的是,西安高新区管委会的声明中还强调称,高新控股法人、董事长兼总经理李甜目前月工资4351元,董事朱玥目前月工资3600元,董事赵雪莹目前月工资4200元,这三人在任职前后薪资无变化。这即是说:两个月来,三人其实是顶着董事长、董事这样高管的名义,却领着普通员工的薪水。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在于,她们行使和承担着的是高管的权责还是普通员工的功能?假如是后者,是否即意味着西安高新控股其实在两个月来并无人承担尤其是董事长、总经理的权责。

事实上,高新控股“一把手”的更换已经酝酿了一年多。企业在公开市场公布的2017年半年报曾显示:“报告期内,董事长、总经理阎玲同志因个人原因,请求辞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职务。但截至本报告出具日(2017年8月),由于新任董事长、总经理尚待委派,阎玲同志仍行使董事长及总经理职权”。从中可见,高新控股早在2017年上半年就在等待委派新任董事长、总经理,然而等待了一年多之后却迎来如此戏剧性的一波三折,这也让连续几次声明都在反复强调的“ 企业运行正常”显得异常尴尬。

作为西安高新区唯一的基础设施项目投资建设和市政配套服务主体,西安高新控股承担着相当重要的社会功能。尽管公司已于 2012 年退出了政府融资平台名单,银行贷款转为一般公司类贷款,但高新控股的本质依然是西安高新区管委会的投融资主体,正因如此,西安高新区管委会在新近声明中才会专门指出:“西安高新控股有限公司属于高新区政策性公司”。

公开资料显示,高新控股的主要业务板块为:工业地产、物业管理、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建设和担保业务,其中基础设施建设是企业的重点板块。企业的政策性与政府依赖在企业经营数据中表现得非常明显,2015、2016和2017年,高新控股获得的各类财政补贴与项目投资补助及回购款合计分别为40.46、27.75、25.13亿元人民币。2018年预计将给高新控股的各类财政补贴与项目投资补助及回购款总计或达57.22元人民币。

但各项运营数据同时也表明企业正在面临着越来越明显的风险与压力。首先是融资压力,根据该公司披露的信息,目前其有12个主要在建工程,总投资437.87亿元,已经投了295.68亿元,今年计划要投资55.74亿元,同时还有5个项目准备建设,总金额达43.79亿元,这其中自筹资金17.59 亿元,其余均需融资。

其次是生产进度压力,在高新控股目前承担的12个工程中,包括总投资98.12亿元的三星综合保税区及配套服务区项目,该项目于2012年动工原计划2014年完工,但目前还在进行当中;另有总投资72.85亿元的长安通讯产业基地建设,于2014年开工原计划2016年完工,但目前投资额度只有36.71亿元。

高新控股的担保业务也出现飙升,其担保业务的运营主体为西安创新融资担保有限公司,主要对园区内的中小企业进行担保。2017 年企业对外担保共 47 笔、约195亿元人民币; 今年则大幅上升,到2018 年 6 月末,对外担保 59 笔,担保金额共计近290亿元,较上年末增加 超过94亿 万元,增幅达 48.24%。

而另一方面,公司债务负担却呈现越来越重的趋势。目前负债867亿元,但从2018年到2020 年,公司每年到期债务均超过 150 亿,一旦对外担保出现闪失,偿债风险变会骤然加大。面对这种种现实,高新控股的管理经营只有保持平滑稳健才能在规模庞大的资金流动与生产建设中求得平衡,但一场喧闹的人事风波不仅暴露出这家重型企业管理中的巨大裂隙,更在一次次的澄清过程中因漏洞百出而渐渐显现出信誉危机的苗头,未来能否修复尚待观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