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理】《说手》大家谈:社科博士详解如何有效阅读《说手》?
过去的武术书籍市场有一个悖论,不懂武术的人通过看书学不会武术,而懂武术的人,却买不到适合自己的书籍,但《说手——太极拳静思录》的出现解决了这个悖论问题,不懂武术可以通过这本书由浅入深得理解太极,懂武术的人可以从这本书里找到很多共鸣。坦白的讲,我拿到这本书时,摸起来厚厚的,直观感觉是拼凑的,或是编著的,读起来后才体会到作者的良苦用心,作者兼顾了懂武术的人和不懂武术的人,把太极拳的整个体系呈现出来,有深有浅,有公认的拳谚,也有个人观点,还有历史考据,内容十分详实。面对大量的知识点,身为习武多年的社科博士,我以个人经验谈谈如何有效的阅读这本书。
作者的意图是将第一册作为引子,所有第一册内容多是扫盲内容,说了很多太极拳应有的状态,以及应该遵循的道理。作者的想法是先理论后实践,按普通逻辑写的这本书。但是中国文化的特点和教学方法不是普通逻辑,我举个例子说一下,我师父受过私塾教育,一入学被要求背诵《三字经》,随着年龄增长背《论语》、《中庸》、《大学》,可是随着生活体验的增加,很大的年龄才突然领悟了《三字经》的道理。所以,师父要求我以练为主,以体悟为主,不懂的地方回头查书,不着急背下来书,或者完全读懂书。所以《承道篇》虽然是第一册,但不一定是最先看的书,可以练习一段时间再回头看这本书,因为书里说了很多是练成后的状态,和太极拳的中式逻辑。没有体悟的基础,很难理解这些内容。如果要先看,不妨关注两方面内容:一是练法,二是用法,我节选了一些精华,大家一起交流。
一是练法方面。
本书将练法分层次展开谈,开头是对太极拳练法的认识。本书比较坦诚,也比较真实的点题了一些练法的观点。比如“凡是短期见效、长期有害的训练,都是与中国传统武术强身健体的总体目标相违背的”,“要摆正‘养’和‘练’的关系,‘练’不能过头,不能造成伤害” 这是传统武术基本观点。书中开宗明义的说了“通过训练使身体放松就是改造体能的一部分,在技击中身体能放松,不与对手对抗,就是一种太极拳特别强调的新的体能要求。”
紧接着就谈到对太极拳“松”的理解,松是太极拳的第一原则。先是思想上能“松”,“松”的要求就是“看破”和“放下”。“看破”容易“放下”难,“看破”是思想上的,“放下”是行为上的。只有“放下”了才能变得“柔”,和李小龙说的道理一样,本书也说了这个观点“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太极拳追求最大程度的放松,但是不能变成弱,掤劲就是起着保证不弱的调节作用。”“ 松,犹水向下流,称之为松沉,有时也称骨肉分离,是说练习时感觉骨架子被从头顶向上提起,而全身肌肉则都坠落下来”,这些说法和其他内家拳的观点一致,太极和其他内家拳很多都有助于提高身体的放松程度,也就是间接达到了练习放松的目的。
能够松下来有两方面好处,一是有“松”才有“沉”,太极拳中“沉”是对的,因为它是沉稳中又有灵活可变的能力。另一方面,松的同时,会提高人体的敏感度,一些长期不使用的器官才复活。长期练太极拳的人将会对技法、劲力、平衡等的理解体会更加深刻、精微,从而能达到“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境界。
书里也说了,必先明知、觉、运、动四字之本由,知觉运动得之后,而后方能懂劲。懂劲后才能理解太极拳中“不用力”,“不用力”实际上还包含着不用“多余的力”或“无谓的力”的意思。懂劲就是知道阴阳变化、阴阳转换,也就是不会犯双重;犯双重就是阴阳变化、转化失灵,就是不懂劲。书中在懂劲部分,重点说了掤劲,一听就是良心话,我师父也说掤劲是太极拳的基础,没有掤劲就没有其他劲,掤劲是基础是万劲之源,限于篇幅,我就不多说了。
懂劲后,是对气息有了体会。书中讲中气是气功练习中的一个关键概念,如果能保持中正,中气才能被培养,才能达到太极拳中气功的练习目的。我理解的中气类似不倒翁的底盘,练到一定阶段,气息的转换是在腹部中进行的,全身犹如一个充满气的大气球,而身体的各个部分又如同相互间都有联系、不同大小的气球,多层嵌套,而同时还要有这些气球都浮在水中之感。有些人在练拳时,对气息的认识过于教条,把拳势按呼吸分解,以每一动作配合一呼或一吸,这种机械的练法是一个常见的误区。
气足了,再谈神和意。书中讲在高层次的境界里,感知不只是形体上的接触与感觉,而且还包括神意气等内在的东西。因此眼睛的观察、以神带动技术动作以及对于对手神意上的引导,也是训练的一部分。值得一提的是,书中关于周身六球的说法解答了我多年的疑问——“上丹田藏神,相连两个眼球,中丹田藏气,连两个肾,下丹田藏精,连两个睾丸”这样的说法使精气神就非常容易理解了。
二是用法方面。
对于用法,作者的逻辑是由“不用力”的理念入手,分“接触点”、时机、阴阳转换等几个具体问题展开说明。
书里说,太极拳中所说的“不用力”,是指不用一般外家拳武术的用力方式,即第一是指不用多余的力;第二是指不直接用力对抗;第三是指在某一动作中使用比人们日常概念中所需的力小很多的力;第四是指特殊的用力方法,即所谓劲的应用。效率越高,对体能的依赖越低。
“接触点”是一个习拳时常用的口语。在推手或者技击中,参与的双方之间可能会有多点接触,而说“接触点”时,一般是专指在接触中对手对你产生威胁最大的点,或是指对手进攻的最主要的地方,有时也称“麻烦点”。只有能忘掉接触点,做到“无为”,才能在这点上做到“无过不及,随曲就伸,舍己从人”。
书中讲到了很多对时机的理解。我觉得武术和中医一样,都是时间的艺术,对时机的把握非常关键。我师父说过“打出不打入”,和这本书“于彼劲将发未发之际,我劲已接入彼劲,恰好不先不后,如皮燃火,如泉涌出”等说法一致。“单就技术而言,实战中所谓落空往往只是一瞬间的事,可能只是使对手的脚跟下微微一晃、造成平衡不稳,但这应该已经够了,这也要遵循太极拳追求最高效率的基本规律,刚刚够就好”书中这些说法很实在,也不夸张,是很客观的描述。
再就是阴阳转换问题。书中讲到“后发”即是要先被动地迎敌,从“舍己从人”中达到“知彼”,再以“因敌变化”的方式化被动为主动。舍己是为了能知敌,“从人”是为了最终能“从己”我阳敌阴成一太极,同时在这个接触点上,顺势不断主动地给对手制造一些小麻烦,积少成多,呈现出进攻之势。这种主动的进取中,不可太过,要存有“含欠”之意,即阳中有一点阴。当对方进攻时,对手试图破坏你的平衡,因此你需要通过阴阳转换去解决问题,从而获得新的平衡。同时,你还要去破坏对手的平衡。我个人理解,太极和象棋、打麻将都是一个道理,都是攻守并重,甚至和巴西柔术也是一样的。太极推手和巴西柔术锁技一个关键点都是不要让对手形成合力。
书中“不拿别人当拐杖,也不给别人当拐杖”这句话我非常有感触,我刚接触太极拳时与一个高手推手,他对我说:“你推吧”,我就傻傻的推,一推就暴露了我的意图,结果可想而知。其实“推手”这个词就是误导,“推手”改为“摸手”更为妥当,双方手一接触和战争爆发前的情况是类似的,对手的信息最重要,谁先摸清对方的真正意图,谁就赢了。书里也讲“遇虚莫进,中实必发”,我就是犯了“遇虚也进”的错误。
书中还讲了丢和顶是太极常见的错误。推手时,遇到对手用大力前推我胸部,如果只是想以柔化引其进,则必然成为“弱”,导致被人追着打的被动局面;如果只是想顶住对抗,则必然变化不灵,以致化不开,也离不开;这些都是常见错误。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在胸部以柔化去引诱的同时,以其他点如手臂、腹部或脚腿等前进,形成阴阳相济之势。
结语
对于书中的内容,我有一点不太认同,那就是过分强调太极拳与其他拳种的区别,我觉得很多形意拳、八卦掌的高手也遵循着太极的道理,条条大路通罗马,终极状态都差不多。而且,我认为练习太极拳之前最好练习过外家拳,有一定的有形的、属阴的外家拳种经历,对于练习无形的、属阳的太极拳是有一定帮助的,只有紧绷过,才能体会放松,只有用力过,才能体会不用力,很多事情拥有过,才理解放下的意义,就像年轻时样样都拿得起的李叔同,才有了后来事事都放得下的弘一法师。
勿使前辈之遗珍失于我手
勿使国术之精神止于我身
侪辈共担此责
诚邀您加入武谈
从今天开始
让改变成为可能
武谈
微信号:bkjwut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