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生活中发生的事写成作文?

五年级的小朋友苏大壮,突然一天来问姜老师:“如何把生活中发生的事写成作文?”姜老师说:“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你要知道‘素材’和‘题材’的关系。

大壮摇摇头:“这和‘素材’和‘题材’有啥关系?  可以先来个例子吗?”

姜老师拿出了一篇例文:

回故乡

大年初四,我来到了故乡,也是父亲的老家。

一路上,爸爸和我讲起了很多小时候的故事。我专心地听着故事,不一会儿,就进了村子。

进了村子之后,父亲指着这幢是某某家,那一幢是某某家......  其中,某某家的房子变大了,原来是矮矮的两层,现在,俨然一座小别墅。而全村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到了山下,我们换了运动鞋,上山了。刚上山,父亲又告诉我对面山上有老虎洞,告诉我自己小时候曾与自己亲弟弟去看过,但是只能看见一些骨头和老虎的尸体。我们继续往前走,便来到了爷爷的墓碑前。我不由得产生了一个问题——爷爷的墓碑里是否还有爷爷的遗体。我把这个想法大声地说出来,再看父母,就是一愣。仿佛心里在说:“我们家儿子怎么会想到这件事呢?”父母也隐瞒不得,便与我说了实情——里边没有遗体,只有骨灰。不听则罢,一听我就是一愣,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要装骨灰呢?就这个时候,母亲告诉了我其中的道理。听了妈妈好多的解释,终于还是云里雾里。

下山后,父母带我去见了村里的叔叔和阿姨们,见到了很多的爸爸妈妈很熟识的朋友,可是我却丝毫不认识。

这次回到老家,我又重新知道了故乡的好多事,也从爸爸妈妈那里学到了很多道理。

大壮愣愣神:“不懂!但感觉像流水账!”

“这就是素材!”姜老说,“素材有直接的内在的素材,也有间接的外在的素材。直接的,指本人目睹或亲身经历过的事实。间接的,指耳闻或从文字资料中积累的事实。这些作者从现实生活中搜集到的、未经整理加工的、感性的、分散的原始材料,并不能都写入文章之中。”

大壮猴急地着问:“那题材是啥?”

姜老师不紧不慢地说:“题材”,就是素材中含有中心思想的片段。“素材”,经过作者的集中、提炼、加工和改造,并写入作品之后,即成为“题材”了。 可见,“题材”都是从“素材”中挖掘出来的。

大壮楞了楞神儿说:“理论太深奥,还是不懂!”

姜老师举例为证:

《回故乡》一文,不能算作文。而是一篇“未经过加工的,感性的、分散的原始材料(即素材)”。而在这样的原始材料(即素材)中,可以挖掘出的含有中心思想的片段(即题材),有如下几个:

题材1:“一路上,爸爸和我讲起了很多小时候的故事。我专心地听着故事,不一会儿,就进了村子。”采用这一题材,将爸爸所讲的故事写详细,写得生动有趣,就可以挖掘出“爸爸的小时候”这一中心主题的文章。

题材2:“进了村子之后,父亲指着这幢是某某家,那一幢是某某家......  其中,某某家的房子变大了,原来是矮矮的两层,现在,俨然一座小别墅。而全村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采用这一题材,将故乡的一点一滴的变化写详细,过程中加入对故乡的赞美,可以挖掘出“故乡大变样儿”或者“爱故乡”这一中心主题的文章。

题材3:“到了山下,我们换了运动鞋,上山了。刚上山,父亲又告诉我对面山上有老虎洞,告诉我自己小时候曾与自己亲弟弟去看过,但是只能看见一些骨头和老虎的尸体......”这一题材,还是属于“爸爸的小时候”这一中心主题,所以与题材1重合,可以结合一起为文。

题材4:“我们继续往前走,便来到了爷爷的墓碑前。我不由得产生了一个问题——爷爷的墓碑里是否还有爷爷的遗体。我把这个想法大声地说出来,再看父母,就是一愣。仿佛心里在说:“我们家儿子怎么会想到这件事呢?”父母也蛮不得,便与我说了实情——里边没有遗体,只有骨灰。不听则罢,一听我就是一愣,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要装骨灰呢?就这个时候,母亲告诉了我其中的道理。听了妈妈好多的解释,终于还是云里雾里。”

采用这一题材,将爸爸妈妈讲与我的道理详细写,就可以挖掘出“这个世界,我充满了好奇”这一中心主题。从而引发“对人生,对生死”这一哲学命题的思考。

大壮“哇!”的一声,“我知道了,难怪您刚才说‘素材’这个词的时候,一定要强调是‘从现实生活中搜集到的、未经整理加工的、感性的、分散的原始材料’,原来,它们之中可以从中选择各个角度的题材,而每一个角度,都是有一个中心主题的。把这个主题写透彻,专一地沿着这个主题展开,就是一篇中心主题明确的文章啊!而且,一个素材中,可以有多个题材,可以展开出多篇不同主题的文章!”

姜老师哈哈一笑道:“孺子可教也!”

当然了,选择其中一个主题展开的过程,需要加入很多相应的手法,如想象、夸张、对比等等。我们称此过程为‘生发’(这一词语源于鲁迅,以后我会详细讲‘生发’这一问题)。

大壮拍手叫绝,说道:“我终于知道,我的作文为啥会流水账了,因为我写得都是‘素材’。刚才例文的《回故乡》,也是一篇地地道道的‘素材’,而不是沿着一个中心主题的题材展开的作文,所以才感觉像流水账!

姜老师点头说罢之间,拱手送上一篇例文:

故乡大变样儿

冯X韬

大年初四,我来到了故乡,也是父亲的老家。

一晃已经离开故乡多年。年少的我,并不是特别清晰地记得故乡的模样,除了破破烂烂高矮不齐的房屋,以及凸凹不平的马路。而这一次,屹立在我眼前的故乡,如一位初长成的女子,有了大变样儿。

河水变了样儿。这是村中唯一的一条贯穿村子始终的长河。它像少女的腰带,一水护田,曲曲折折,开着玩笑一般地,绕过了这家,绕过了那家,不计报酬地滋润着这里的每一方土地。鱼儿自由自在地游着,这是它们最快乐的乐园。不难看出,这河水,已经和曾经的脏乱浑浊做出最彻底的告别。哇!短短几年,怎么治理得这么清澈了呀?看来这几年倡导的“五水共治”,还是在农村实施的好得多呀。

沿着河水的蜿蜒的轨迹,便是一整排错落有致的房屋。房子都是新的,每家每户,都像一座独立的空中花园,整齐而不乏美感,错落而不乏有致。这样的房子,这样的河水缠绕,这样的山边花园,它们有机地组合,不是一幅山水画,那又是什么呢?这样的美,真的是远离尘世喧嚣的一种美啊,这样的美,整齐,绿色,环保,温馨而有生命力。而那些大城市的水泥森林,是远远无法与之媲美的了。

村子里,我见到了多年未见到的阿婆,还有邻居的叔叔阿姨们。他们极为热情,一定要往我的口袋里塞好吃的,说我长大了懂事了。不再像小时候那样调皮,被妈妈打屁股,我听了哈哈大笑,为当时的不懂事感到深深的羞愧。岁月虽然在他们的脸上留下了痕迹,但从他们的灿烂的笑中,从他们悠闲地在这个村子的散步中,从阿婆安详地坐在老人椅上晒太阳的惬意中,从慵懒的大黄狗在地上打滚儿中,我读到了,幸福的真正含义。

这一次回故乡,变化真是太大了。我爱我的故乡,一个幸福的小村庄。

大壮看完,大声叫喊,这不是一篇关于写“故乡”的作文吗?我们上个单元的作文题目就是“二十年后回故乡”,这篇恰好和我们要写的不谋而合啊。看来作文真是取材于生活啊。

姜老师说:“是的,素材作为文学创作备忘录,它是孕育艺术珍品的胚胎。素材积累的越丰富,我们就越能够在更广大的范围中,把握生活的深刻本质和它的生动表现,也就越有利于进行艺术的集中、提炼,获得深刻、充实的题材。杰出的作家总是十分注意积累丰富的生活素材。他们常常在生活中观察、体验、研究种种生活情景,人物、细节、事件,作为构成未来作品的题材的原始材料。”

“所以,要想有好的题材,前提是要多留心生活中的素材!”大壮又说道,“终于知道,为什么姜老师经常让我们分享一周趣事了,原来,这个过程就是在积累素材啊!”姜老师点点头说:“抛开生活,闭门造车,便会出现假、大、空或套、抄、仿的现象。所以我们要细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日积月累之后,写作便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教学经验分享,专供写作干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