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白石的多疑成就了王雪涛

1936年的某一天,72岁的齐白石在他的跨车胡同三合院里反躬自省,认为自己的一大毛病是生性多疑,于是就刻下一颗闲章,曰:“吾狐也”(见图1)。呵。

图1.齐白石印:“吾狐也” 北京画院藏

一般来说,多疑是很糟糕的,伤人,然而,齐白石的多疑却成就了一位了不起的学生,这是咋回事呢?

说的是王雪涛蒙冤事件。

王雪涛是齐白石的学生,学齐白石最像(参图2)。

图2.王雪涛《荷花图》 1928年作 藏处未详

齐白石题跋:“作画只能授其法,未闻有授其手者,今雪涛此幅似白石手作,余何时授也?白石记。”夸赞王雪涛学自己学得像,对学生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可是,忽然有一天,齐白石老师在自家大门上贴出了六个大字:“王雪涛莫进来!”

咋啦?

原来,那时齐白石的画儿已然卖价飙升,市面上就有人造了许多假冒之作来牟利,其中有些假画水平相当高,非一般人所能为。究竟是谁造了高水平的假?齐白石思来想去,最后悍然断定就是那个能“似白石手作”的王雪涛,这么一断定,就又恼又恨,恼怒之下、痛恨之余他就宣告不许王雪涛进门了,意思就是断绝师生关系啦。

齐白石老师这一举动真的很冲动,想象一下他手书“王雪涛莫进来”的样子,一定像头受伤的狮子。

事实是怎样的?当然是王雪涛蒙冤,齐白石多疑。

至于是怎样澄清事实的,无人记载,不知。

王雪涛蒙冤事件大约发生在上世纪30年代初。

蒙冤之事对年轻的王雪涛冲击很大,沸沸扬扬的“丑闻”令他受伤极重却又百口莫辩,最终,除了声明自己无辜之外,他给老师发了一句狠话:“画儿上见!”从此,王雪涛断然摆脱了齐白石大写意对自己的“笼罩”,刻苦钻研逐渐形成了自己隽雅烂漫的小写意画风。

图3.王雪涛《荷花鸳鸯》 王雪涛纪念馆藏

图4.王雪涛《幽情婉转》 荣宝斋2017年拍品

王雪涛的画儿,辨识度很高,将自己与齐白石老师完全区隔开了(参图5、图6)。

图5.齐白石《荷花鸳鸯》 1924年作 荣宝斋藏

图6.齐白石《红梅喜鹊》 1930年代作 中国美术馆藏

若不是齐白石的多疑狠狠地伤了王雪涛一把,也许,王雪涛就会其乐融融地继续甚至一直在老师的画风里转不出去(像齐白石的某些学生一样),只好悲哀地用自己的泯然众人来印证老师的名言了——“似我者死”。

所以说,齐白石的多疑成就了一位了不起的学生。

齐白石知道王雪涛蒙冤后,很难为情,便治了“老雪”一印,亲自送到蒙冤人家里表示道歉。这个举动颇有长者风度,挽回了师生关系,但,却无法改变王雪涛摆脱齐白石画风的决心,到了1934年,齐白石在王雪涛的画册上题了“蓝已青矣”四个字,这说明他已经看到王雪涛与自己的“红花墨叶”渐行渐远了。

1936年的那一天,齐白石反躬自省刻下“吾狐也”的时候,倘若想起过王雪涛蒙冤事件,心里是悔还是喜呢?都有才对,悔自己多疑,喜学生自立,是吧?

齐白石,奇人也,成就学生的方法,当然得奇。呵。

(本文著作权归头条号《中国画说》,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必究法律责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