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绩考核须去“滤镜”
中国组织人事报发布时间:2021年01月07日作者:吕继刚
实现政绩考核高质量,公平公正是前提、还原政绩本真是基础。然而,现实中,少数地方和单位由于政绩观错位,在迎考备考环节动起了“美化成果”心思。平时不做功,年底做虚功,为了让政绩显得漂亮,开“美颜”加“滤镜”,以汇报材料和台账资料的厚度、美观度来掩盖落实的缺失,以求蒙混过关。对于考核部门、参与考核的干部来说,稍有不慎就容易掉入“陷阱”,造成考核结果“失真”,影响考核的公平性、公信力,影响事业发展。
让考核摆脱“滤镜”的干扰,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是关键。在指标设计上,要对应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要求,精准设置关键性、引领性指标,实行分级分类考核,引导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抓重点破难题、补短板锻长板;要体现不同区域特点,突出考核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打好重点任务攻坚战等的实际成效;要根据工作职能特点设立各有侧重、各具特色的考核内容,减少定性指标,增加定量指标,减少凭印象打分的空间,提升考核的客观性。在考核方法上,要充分结合平时考核、专项考核结果,综合印证、全面分析,避免“一锤定音”。同时,把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为评判领导干部推动高质量发展政绩的重要标准。让知情人评知情事,邀请市场主体、服务对象和群众代表等参与考核评价,让干部实绩接受群众检验和评议,用群众的“满意指数”提升实绩考核的穿透力、辨别力,从而让刻意“美颜”者无颜。
打铁必须自身硬。“考得怎样”能否真实反映“干得如何”,还要从提升考评队伍专业化能力入手,注重广纳专业人才,打造一支了解中心工作、与考核任务相匹配、精通考核政策和指标内涵的考评队伍,练就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火眼金睛”,看穿“滤镜”,识破“伪装”。作为考评者,在工作中要秉持评判从严、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坚持实绩在哪里创造、考核往哪里聚焦,用好用活谈心谈话、蹲点调研等方式方法,充分了解掌握基层实情、群众反响、工作实效。坚持既看结果也看过程,全面了解政绩“活情况”,做到用事实说话,凭实效打分,全面提升考核工作的精准度。
此外,还要建立完善监督约束机制,加强监督,鼓励举报,对违反考核工作纪律的人员或单位,严肃查处,做到按制度管人、按流程管事、按标准做事,坚决维护考核的客观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