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读书——“客观意义的好书”与“主观意义的好书”
谈起看书,有没有一本书非常的打动你,打动到骨子里。
说起看书,有客观意义的好书,也有主观意义的好书。
客观意义的好书,无可否认,当很多人都在推崇一些书时,比如《红楼梦》、《儒林外史》、《论语》、《史记》、《战争与和平》、《管锥编》、《骆驼祥子》、《金刚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圣经》、《人性的弱点》、《国富论》、《时间简史》、《鲁宾逊漂流记》等等,无疑他们是好书。
我记着某个调研报告是这样记载的一些人嘴上所述以及实际所做的差异,大意是索尼准备推出Boomboxes音箱时,于是专门组成焦点小组去进行调研这些潜在消费者,讨论这个新产品应该是什么颜色,是黑色还是黄色?可是经过调研后,每个人都认为消费者应该更倾向于黄色。但是当调研结束,索尼人员答应送给被调研者一个 Boomboxes音箱作为回报时,这些人选择了黑色。
我为什么会想起这个调研事件,这件事和书有什么关系呢?
我发现当一些人在推崇一些好书时,极有可能这个人根本就没有读过这本书。
我发现当一些人在推崇一些好书时,极有可能为了所谓的脸面或者别的原因,推崇一些他读了都不喜欢的书,但是因为这些书是客观意义的好书,于是也就随之推崇。
我发现还有一些是对方读了也认为这本书是客观意义的好书,但是却未必会读完,但依然会认可这本书是客观意义的好书。
而实际上,这些嘴上夸赞推崇一本客观意义的好书时,可能私下里是在看别的书,并且甘之如饴。
为什么会这样呢?也许他们只是想要表达一些客观意义的正确的话,而这些“正确的话”无疑会不容易伤到说话者本人,毕竟“正确的话”不容易被反驳。
不过于我而言,我在开始读这些书时,确实认为客观意义的好书,就是应该读的,应该好好读的,哪怕读起来不是太喜欢,也不是太讨厌,甚至是心里喜欢但行动上总是会推迟,依然会让自己读下去。
那时总是不看一些客观意义上离当下太近的书,甚至是读者之类的当代杂志以及当代有名作家的书,只是看一些久远的书或者有些年头的书籍,或者名人书,或者兴趣之类的实用工具书。
这个“应该读”,极大的可能因素,是固有的潜意识的偏执,或者像上边所述一些人的话语影响,我不能说读客观意义的经典书或者好书有什么不好,甚至这个好处随着时间的累计,愈加的值得回味。
我只是想说,“应该读”好书,也许会失去读书的一些乐趣。
我对下面这句话本身还是很认可的,虽然我并未看过古龙的小说,倒是看过许多金庸先生的书。
金庸写的是英雄,即使是韦小宝也堪称个不是英雄的英雄。所以读者看起来心领神会,不必费神。古龙写的是普通人,即使是武功盖世,也有诸多的苦不似金庸那样无病无痛。我们都是普通人,但大多都喜欢自己是小说里的英雄,所以很难接受古龙的小说。古龙的小说更接近人性。或者这正如古龙自己所说的,他写的是人,不是神。读古龙需要思考,需要体会,需要有深刻的社会经验才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处,但是都不愿意拿出来给人看,古龙正是写到的极至。看古龙,才觉得这不仅仅是武侠的范围,还有哲理,还有人生。每看<欢乐英雄〉时,总是让我流泪,原来古大侠也有和我们一样的苦痛。古大侠是个悲剧,我们普通人不是?看古龙小说,觉得是自己和自己的灵魂交流。
好书自然是好书,在读好书之余,也读一些让激发自己思考的好书,并且在心底处认可的书,也许这样的书未必是客观意义的所谓好书,若能激发自己一些心中的某些涟漪,无疑会让一个人会爱上读书这件事,慢慢的喜欢读,而非应该读了。
但是在“应该读”与“喜欢读”之间,在“客观意义的好书”与“主观意义的好书”之间,如何拿捏,如何抉择,确实是一个很大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