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善读39:孔子家语·贤君

文言善读39

孔子家语·贤君

一、故事新读

17、欧阳询揣摩古碑

欧阳询曾经在赶路的途中,见到一块古碑,是晋代书法家索靖写的。他驻马观碑,许久才离开。可是没走多远,他又返回碑前,下了马伫立着,仔细观赏。等到累了,就把皮衣铺在地上,坐下来细心揣摩。又看了许久,他还舍不得离开。于是,他就留宿石碑旁。就这样一连三天,他才恋恋不舍地离去。

原文:

欧阳询尝行,见古碑,晋索靖所书。驻马观之,良久而去。数百步复反,下马伫立,及疲,乃布裘坐观,因宿其旁,三日方去。

【关键信息】

因宿其旁

18、文徵明习字

文徵明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满意,一定三番五次地改写它,不怕麻烦。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

原文:

文徵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关键信息】

三易不厌

19、王冕僧寺夜读

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从此以后就地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安阳的韩性听说,觉得他与众不同,将他收作学生,(王冕)于是学成了博学多能的儒生。

原文: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会稽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遂为通儒。

【关键信息】

恬若不见

20、孙权喻吕蒙读书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您现在担任要职,不可以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多为借口推辞了。孙权说:“我难道要您研究经典成为博士吗?只要您广泛阅读,见识从前的事情罢了,您说事务繁多,哪里比得上我呢?我常常读书,自己觉得有很大的收获。”于是吕蒙开始学习。到等鲁肃经过寻阳时,跟吕蒙一道议论军事,非常惊讶地说:“您现在的才干谋略,不再是当年吴地的阿蒙!”吕蒙说:“读书人离别三日,就应该重新别眼相看。大哥为什么这么迟才改变看法呢!”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辞别。

原文: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便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关键信息】

士别三日

二、名言集锦(求知)

1、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刘向

2、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4、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5、钟不敲不鸣,人不学不灵。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荀子

8、合抱之木,甚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9、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学习注意积累)

1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1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12、读书不思考,等于吃饭而不消化。——波尔克

13、书是窗户——高尔基说:“每一本书,都在我面前打开一扇窗户。”(通过窗户看到世界,通过书籍认识世界)

14、书是钥匙——托尔斯泰说:“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钥匙开启锁子,书籍开启智慧)

15、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6、读一本好书,就像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歌德

17、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莎士比亚

三、经典文章

孔子家语·贤君

子路问于孔子曰:“贤君治国,所先者何?”

  孔子曰:“在于尊贤而贱不肖。”

  子路曰:“由闻晋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矣,其亡何也?”

  孔子曰:“中行氏尊贤而不能用,贱不肖而不能去。贤者知其不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必己贱而雠之。怨雠竝存于国,邻敌构兵于郊,中行氏虽欲无亡,岂可得乎?”

  孔子闲处,喟然而叹曰:“向使铜鞮伯华无死,则天下其有定矣!”

  子路曰:“由愿闻其人也。”

  子曰:“其幼也,敏而好学;其壮也,有勇而不屈;其老也,有道能下人。有此三者,以定天下也,何难乎哉?”子路曰:“幼而好学,壮而有勇,则可也;若夫有道下人,又谁下哉?”

  子曰:“由!不知。吾闻以众攻寡,无不克也;以贵下贱,无不得也。昔者周公居冢宰之尊,制天下之政,而犹下白屋之士,日见百七十人,斯岂以无道也,欲得士之用也,恶有有道而无下天下君子哉?”

  齐景公来适鲁,舍于公馆,使晏婴迎孔子。孔子至,景公问政焉。孔子荅曰:“政在节财。”公悦。又问曰:“秦穆公国小处僻而霸,何也?”孔子曰:“其国虽小,其志大;处虽僻,而其政中。其举也果,其谋也和,法无私而令不愉,首拔五羖,爵之大夫,与语三日而授之以政。此取之,虽王可,其霸少矣。”景公曰:“善哉!”

哀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之急者,莫大乎使民富且寿也。”公曰:“为之奈何?”孔子曰:“省力役,薄赋敛,则民富矣;敦礼教,远罪疾,则民寿矣。”公曰:“寡人欲行夫子之言,恐吾国贫矣。”孔子曰:“《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未有子富而父母贫者也。”

子贡为信阳宰,将行,辞于孔子。孔子曰:“勤之慎之,奉天子之时,无夺无伐,无暴无盗。”子贡曰:“赐也,少而事君子,岂以盗为累哉?”孔子曰:“汝未之详也。夫以贤代贤,是谓之夺;以不肖代贤,是谓之伐;缓令急诛,是谓之暴;取善自与,是谓之盗。盗非窃财之谓也。吾闻之,知为吏者,奉法以利民;不知为吏者,枉法以侵民,此怨之所由也。治官莫若平,临财莫如廉。廉、平之守,不可改也。匿人之善,斯谓蔽贤;扬人之恶,斯为小人。内不相训,而外相谤,非亲睦也。言人之善,若己有之;言人之恶,若己受之;故君子无所不慎焉。”

四、美文品读

庄子:齐物原来是齐权

鲍鹏山

庄子文章是诸子中最具文学意味的,司马迁说他“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史记·老子韩非列传》),鲁迅说他:“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但是,庄子文章也是最难懂的。难懂之处,不在语言,而在语言背后的思维。

比如这一段:

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庄子·齐物论》

翻译一下:

天下没有什么比秋毫之末更大,而泰山算是最小;世上没有什么人比夭折的孩子更长寿,而活了八百岁的彭祖却是短命。

看不懂了不是?

为什么看不懂了?因为他的思维和我们不一样。

于是,不少人就很偷懒地用“相对论”来解释——这还是我们的思维,或者说,我们总是想着用我们的思维来读庄子。请看我在网上查到的一则解释:

细微的东西和更渺小的东西相比具有大的属性,人们眼中巍峨的泰山和广阔的宇宙相比就显得很小;年幼夭折的孩子和稍纵即逝的生命相比却是长寿,而彭祖的百岁却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瞬。他认为大小、寿夭、彼此的差别只是相对的,他否认相对而言的大小、寿夭、彼此之中有绝对,有本质的差别。最后,庄子得出了万物之间、万物与人都是没有差别的,用相对主义消融了事物间的差异。

先别批评我引用网上的东西不严肃。之所以在网上查,正是不想因为引用学者们“严肃的”学术著作而得罪人。重要的是:这种解释,为大多数人所抱持和接受。

但问题是,这种解释,不仅极大的误解了庄子,还严重贬低了庄子。

其实,庄子的意思是:任一个体,它的“德”,都是自足的。

原因是:个体之所以成为个体,就是因为它的“德”。德即个体,个体即德。

好吧。我通俗一点说。

我们一般人都能做到这一点:不会拿不同类事物比大小。比如,我们说姚明个子高,不会有人拿电线杆子更高来表示不服。我们说刘翔跨栏快,也不会有人拿他跨栏的速度比不上赛车的舒马赫来表示反对。

因为一类有一类之道。道不同,不相比。

庄子呢,他在此基础上再往前一步:——同类中不同个体也不比。

因为一物有一物之德,德不同,不能比。

“道”是同类事物的共同规律,比如人道,就是所有人共同的道。但是每个个体又有他自己个体的特征,这叫“德”。同类有道,个体有德。万物得道以成其德,德者,得也。

于是,庄子这段话的意思是:秋毫之末之所以为秋毫之末,它必须那么小,如果大起来,就不是秋毫之末了。泰山之所以为泰山,是因为它必须那么大,小下去,就不成其为泰山了。殇子之所以为殇子,必须是短命夭折,活到八十还能叫殇子吗?彭祖之所以被人称道长寿,他必须活到八百岁,否则人们为什么因此记住他?如果他一生下来就夭折,那还叫什么彭祖?叫彭孙吧。

所以,从自身属性的角度说,秋毫之末已经足够大,泰山已经足够小,殇子已经足够长寿,彭祖已经足够短命——秋毫之末不能再大,泰山不能再小,殇子不能再延寿,彭祖不能再短命。它们各自都到了自我的极限——或者说——完美。

所以,这段文字,看起来满眼大小寿夭,其实庄子心里哪有什么大小寿夭。看起来是罗列比较,其实庄子心里何曾有什么分别计较。大小不是比较的大小,寿夭不是比较的寿夭,大乃自大,小为自小,寿者自寿,夭者自夭。如园中花,各按自己的内心开放,不比照园中他花的姿态开放;林中树,各按自我的形体成长,不比照林中他树的模样成长。于是,它们各自有得有德,长成自己,长成万物而不是一物。

这就叫——个体自足。“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秋水》)任一个体,它都是自我满足的。满足的意思就是:满满的,足足的。你当然不能拿我和电线杆子比高,你也不能拿我和姚明比高。拿我和电线杆子比高,你是不把我当人;拿我和姚明比高,你是不把我当我。拿我和电线杆子比高,你无“道”;拿我和姚明比高,你缺“德”。我之为我,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施粉则太白,著朱则太赤——从自足的角度言,人人都是宋玉笔下的东家之子。“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恑憰怪,道通为一!”(《齐物论》)细小的草茎和高大的庭柱,丑陋的癞头和美丽的西施,世上千奇百怪的各种事物,道使他们一体平等!

人们解释庄子有关生死、是非、成毁、彼此、有无,动辄就说是相对论,其实,庄子一点也不“相对”而论,庄子就是就每一独特事物“自我”立论。他的齐物之论,不是在说世界上万物无别——既称“万”物,岂能无别——他是说世界千差万别之事物,都有相同的存在依据和权利。齐物者,齐权也!齐物之论者,齐权之论也!

(0)

相关推荐

  • 【解读】宋·吕蒙正:寒窑赋

     当代作家 9月19日           寒  窑  赋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蜈蚣百足,行不及蛇:雄鸡两翼,飞不过鸦.马有千里之程,无骑不能自往:人有冲天之志,非运不能自通. 盖闻:人生在世 ...

  • 聊聊一篇有争议的千古奇文

    打开QQ浏览器,查看高清大图 人在书中不孤独,清风明月来相逢 打开QQ浏览器,查看高清大图 <破窑赋>,又名<劝世章>或<寒窑赋>(最后面有全文参考),是北宋宰相吕 ...

  • 松颜读庄子:《人间世》之二

    正文+直译+注释+发散 蕉:从艹从隹(鸟)从灬(火),烧烤是也.泽若蕉,谓水深火热也. 奚为:为奚. 颜回: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 ...

  • 文言善读18:信陵君

    文言善读18 信陵君 一.故事新编 75.孰 邹忌朝服衣冠,问其妻:"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答曰:"汝之美甚,孰(     )及君也."邹忌孰(     )视之, ...

  • 文言善读35:孔子家语·颜回

    文言善读35 孔子家语·颜回 一.故事新读 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 ...

  • 文言善读36:孔子家语·哀公问政

    文言善读36 孔子家语·哀公问政 一.故事新读 5.祖逖闻鸡起舞 当初,范阳人祖逖,年轻时就有大志向,曾与刘琨一起担任司州的主簿,与刘琨同寝,夜半时听到鸡鸣,他踢醒刘琨,说:"这不是令人厌恶 ...

  • 文言善读38:孔子家语·六本

    文言善读38 孔子家语·六本 一.故事新读 13.王荆公旁听文史 王荆公介甫,退居金陵.一天,他头裹一块绢,拄着手杖行走,独自游览山寺,遇见几个人在那里高谈阔论文史,议论纷纷.王安石坐在他们旁边,没人 ...

  • 文言善读40:孔子家语·好生

    文言善读40 孔子家语·好生 一.故事新读 21.墨子怒责耕柱子 墨子对耕柱子发怒,耕柱子说:"难道我就没有胜过旁人的地方吗?"墨子问:"假如我要上太行山去,用一匹良马或 ...

  • 文言善读41:孔子家语·三恕

    文言善读41 孔子家语·三恕 一.故事新读 25.陶母责子退鲊 晋代陶侃年青时,曾经担任监管鱼池官员,他将一些腌鱼送给母亲.母亲封好鱼干交给送来的人,反而写信责备陶侃说:"你当官,把官府的东 ...

  • 文言善读43:孔子家语·执辔

    文言善读43 孔子家语·执辔 一.故事新读 33.杨震论四知 大将军邓骘听说杨震贤明就派人征召他,推举他为秀才,多次升迁,官至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他赴郡途中,路上经过昌邑,他从前举荐的荆州秀才王密担 ...

  • 文言善读44:孔子家语·礼运

    文言善读44 孔子家语·礼运 一.故事新读 37.娄师德与狄仁杰 狄梁公与娄师德一同作相国.狄仁杰一直排斥娄师德,武则天问他说:"朕重用你,你知道原因吗?"狄仁杰回答说:" ...

  • 文言善读45:孔子家语·问玉

    文言善读45 孔子家语·问玉 一.故事新读 41.晋平公炳烛而学 晋平公问师旷说:"我七十岁了,想学习(音乐),恐怕已经晚了."师旷说:"为什么不点燃蜡烛学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