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盼:巨中寻细 以小见大 ——学习心得
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只有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才叫专业。
有幸听了导师周立宇老师的报告《名教师是写出来的——让专业研究和表达成为自觉》,他以著名特级教师黄厚江老师的一段话开头“上好一节校级公开课可以让全校老师记住你,上好一省级公开课可以让全省老师记住你,发表一篇国家级论文可以让全国老师记住你。”不错的,专业的学术研究更容易让人(同行)信服。
如何做到呢?
周老师拿出了自己沉甸甸地论文发表的成果,并抽取了其中几篇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论文做例子为我们学员讲解。
听完后有茅塞顿开之感。
我仔细地回想着周老师所列举的几篇论文,发现他每篇文章的远点也都不是我们不敢靠近的所谓的高大上和极强的理论性,更不是我们想都不敢想的宏大的主题和表达。他所选择的恰恰是我们平时教育教学中最常见的也最容易被忽略的小点。
比如说,他在一篇文章里讨论《核舟记》里的“其船背稍夷”中的船背指船顶还是船底?《小石潭记'》中部编版和苏教版教材中用的“清冽”和“清洌”以及常建诗《题破山寺后禅院》中万籁此“俱”寂和万籁此“都”寂中俱和都的问题。
再如他关注到了教材中几篇文章里的背影和留白之间的关系,所以他就选择了朱自清《背影》中父亲为我买橘子时的背影、吴敬梓《范进中举》中胡屠户庆贺范进中举时的背影以及李森祥《台阶》中父亲的背影,分别从几个不同的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于此,我们不难发现,周老师他是从平时教育教学中最常见的问题着手,在万千千万的问题中精准聚焦选定焦点,然后进行深入又细致的研究,触类旁通,让他发现的问题在自己专业的解读和解释中变成了自己独特的观点,继而成为自己独特的理论。
这是典型的巨中寻细,以小见大。周老师是用心地把自己发现的问题解决了,只不过在解决的过程中让问题变成了自己的独特的观点,用专业的理论和见解让问题变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如此,便真的是在论文了,是在用自己的论文在论文了。
我在想,我们可否也像周老师一样写论文呢?答案是肯定的也是否定的。
肯定的是如周老师自己说的,我周立宇能行你们也能行;否定的是我们现在还不具备周老师一样的发现能力、解读能力、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更没有周老师一样的人脉能力。
但是,我还是更愿意相信周老师说的话的。“要学会做冷板凳”。这分明是在告诫也是在鞭策我们。
回头看我,静下来想,不说我有这样的能力,就是自己怎么也不愿意为了所谓的论文而让自己坐长时间的冷板凳啊,这是意识问题更是态度问题。
不由得,感觉到了阵阵热浪从我的面部传来。
如果真的仔细分析周老师的论文,之后总结。我们和他的差距在哪里?
我觉得我们的教育教学中也有问题,有很多的问题,只不过我们没能像周老师一样能在巨多的问题中聚焦到一个点上。
我们有时也能找到有价值的线索,只不过我们没能像周老师一样深入地去进行研究,真正地钻入到价值中去。
我们平时或许偶尔也有冲动和热情,只不过我们没能像周老师一样始终坚持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时刻不放松自己的专业成长。
我们可能也进行了研究,只不过我们没能像周老师一样始终把这研究和表达当作自己真正地专业追求,用太多太多莫须有或者连自己都说服不了的理由搪塞过去。
只是不多的只不过,也只是只不过而已。但是每一个只不过真的都需要我们坐在冷板凳上矻矻穷年,用十二分的热情去对待不足一分热度的枯燥乏味的事情。
坚持住了,柳暗花明。
走掉队了,半途而废。
门外逛着,自个愧对。
我们擅长用自己的眼睛去以大见小,总希望能从细微处看到事物的本质。可是,希望永远都是希望。
就像鲁迅先生在《故乡》中写的“希望是本无所谓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如果我们不迈开步伐勇敢的向前走,在我们面前的一定会是坎坷荆棘;如果我们迈开大步向前走,在我们面前的将会是康庄大道。
只不过,我们需要付出常人所不能及的甚至自己以前从不敢想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