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邵文静:在基础教育的森林修行
编者按:
多年来,常德市一中鼓励教职工读教育原著,写教育心得。2020年度常德市一中教职工读书征文活动刚刚结束,老编特意推出部分获奖作品,以飨读者,希望大家希望。
《穿行于基础教育森林》是于漪老师与黄音老师两代教育人关于教育的对话录。全书以问答方式展开,共有十三个章节。笔者梳理了一下,两人的对话主要是从教育的核心——学生、教育的关键——课堂、教育的基础—教师(学校)三个层面阐述对于教育的深刻认识。本文就循这三条线索谈一点自己的阅读感受。
眼中人是心中人
作为老师,我们工作的对象就是学生,于老师与黄老师都认为教育的出发点与终极目标在于“人”,诚如德国教育家雅思贝尔斯所说,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育“以人为本”在今天已是教育界的共识。于漪老师提出学生是“万物之灵”,认为每个学生都具有独立性;师生就本质而言是平等的;闻道有先后,教师应努力发现学生身上闪光的东西,真心实意地欣赏、品评、激励。黄音老师则提出从教者的第一要务是研究学生、研究人。
一个真正的教师必定眼中有学生,心中有学生。“眼中人是心中人”乃为人师者应具备的正确而基本的教育理念。为了做好“培养人”的事业,老师应该尽量走进学生世界,去了解那里的五彩斑斓,如果了解只是浮于表面,往往会造成误判,导致自己的教育徒劳无功甚至适得其反。
刚参加工作时,我一腔热情,与学生又年龄相近,很快就和他们做了朋友。当时我的班上有一位女生,成绩优秀,管理能力也非常突出,组织起集体活动来完全不需要老师操心。我真心的喜欢她、爱惜她,总想着怎么能让她成长得更好,但没想到我的一片付出这位学生并不领情,她甚至很反感地让我不要老“盯”着她。那些优秀的学生往往从小到大受到老师很多的关注,老师的关心,如果方法不当,对他们而言就是负担。不把每一个学生当成独立的个体去尊重去了解的教育无疑是简单粗暴的,哪怕充满温情。教育领域中这种“为你好”的故事真是不胜枚举,需要我们认真反思。
于漪老师提到,“学生的遗传基因、生存条件、成长环境不同,他们的性格、脾气、智力、情感、兴趣、爱好、内在需求就有差异,乃至显著差异。而种种差异构成了学生世界的丰富多彩”。而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居高临下的,以成人的角度而不是与他们平起平坐来观察、思考。
教书多年之后,我对自己的教学渐渐地有了一定的信心,自信自己总能讲出一番学生不曾有的见解。那年高三,我所教的班级准备拟写立志标语,学生微信发给我欣赏,我一见标语中“状元”“蟾宫”“折桂”等字眼,心里立刻有些反感,未曾多想就回复道,“庸俗了一点”,并自我感觉良好地拟写了一条“求真求善求美,初心不忘;成人成才成功,猛志如常”的标语。
其后很多天,我没有看见班上贴出任何立志标语觉得很奇怪,询问学生。那个当初拟写标语的同学很“委婉”地告诉我说,“老师,我觉得你拟的标语很老气”,我内心一阵尴尬。学生的标语激励的是他们自己,我并未真切地了解到他们的需要就自以为是,借由学生的“场地”传达自我的主张,这又哪里是“眼中有学生,心中有学生”呢?
回顾这些年来,多少次我在课堂上侃侃而谈,为自己的“博学”洋洋得意,陶醉于学生仰慕的目光,其实不过是满足自己,利用自己在知识与信息上的优势,把他们的头脑当成自己观点的跑马场。又有多少时刻是真正想着学生需要什么呢?
两位老师都认为教育以人为本的动力就来源于对学生的“爱”,但我想,这种爱当是真爱,是充满智慧的理智的爱,而不是以温情为名义,虽曰爱之,其实害之。
咬定青山不放松
要完成好“培养人”的工作,关键在于经营好教学主阵地,在本书中,于漪老师重点从语文核心素养的角度谈了自己对于教学的理解。于老师认为要构建起有效的教学,“点燃旺盛的求知欲”是前提。
今天我们特别地强调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文化的理解与传承这四大语文核心素养,而这四个核心素养中,“建构”“运用”“发展”“提升”“鉴赏“创造”“理解”“传承”都需要学生发挥主体作用,都需要学生主动参与,如果学生对语文学习没有强烈的兴趣,没有热爱,没有主动参与的意识,核心素养的提升也就无从谈起。
身处教学一线,近些年来我越来越能感受到语文教学所面对的巨大压力:学生被繁重的学业蹂躏得疲惫不堪,对各科学习都失去了兴趣;而在升学压力面前功利地选择数理化刷题而放弃语文学习似乎也属“人之常情”。如何让自己的课堂对学生充满吸引力,如何去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如何通过有价值地语文学习真正帮助学生成人成才成功是我永远需要去关注的主题。
于老师认为语文的核心素养中“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是基础,但应交织在思维、审美、文化中进行。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难解难分,应该在语言运用中训练思维,在思维提升中增强语言文字建构与运用的能力。新一轮的高考改革展开后,语文试卷中传达出的信息对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思维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过去流行的背“模板”、找“套路”、攫取“只言片语”来获得语文分数的方法越来越行不通。学生只有从语文能力上真正得到了提升才能具备应对新高考的能力,而这种发展与提升,留待高三复习无疑是一个笑话也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完成的。
万事万物的运行自有其规律,偷工减料、走捷径不是教学的正道,从基础教育开始,加强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刻不容缓。在很多语文课上,我们都忽视了基础的训练与巩固,总是想着如何挖掘得深入一点,联系得广阔一点,这本来也没有问题。但高楼应该建立在稳固的基础上,我们在“术”上下了太多的功夫,一味求新,反而丢失了基础,使得学生的语文学习变成了“空中楼阁”。一离开老师的帮扶,学生居然就失去了解读文本的能力,根本不能处理实际的语文问题。多年学习语文却未能高效高质量地运用自己的母语,真是让人伤心又忧心!
咬定青山不可放松。面对严峻的语文学习现状,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培养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夯实语文学习基础,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语文教学内容。大巧若拙,处理好这些基本又意义重大的教学内容,需要一个语文老师有足够的定力,不急功近利,需要一个语文老师有足够的耐心,苦苦修行。
东风花柳逐时新
要有优质的教育,必须有优秀的教师。优秀的教师需要培养,需要不断成长。在书中于漪老师谈到很多帮助年轻老师成长的事迹,非常令人感动。那种在业务上的引领帮扶,在生活上的真心关怀,体现出的不仅仅是一个校长、一个前辈教师的责任意识与善良品性,更是一个精神高尚者的“仁”者情怀。其实,在我们每个人成长的路上也曾有无数像于漪老师一样的引路人,每个人的成长都是站在前辈的肩膀上。
“集众人之长,形成教育方方面面共识,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发展优势,弥补不足,共同提高”,教师应该在学习共同体中促进彼此的成长与发展。向有经验的前辈教师学习,向富有个性的同行学习,向充满朝气的年轻人学习,你都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师之所存,道之所存也”。
2019年的夏天,我校一名年轻教师有机会参加国家青年教师教学比赛,我主动提出参与研究。在准备研究的过程中,我对原有的教材文本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有了很多新的发现。阅读了大量的理论研究材料,在理论上得到了快速成长。在观摩比赛的过程中,我有机会见识到了更广阔天地里那么多优秀老师的优秀课堂,对课堂教学有了更深广的认识。在陪同参赛的过程中,我也深深地感受到了成长为一名优秀老师的不容易,认识到自己的差距,明白了未来还当付出怎样的艰苦努力。
我们有幸生活在这个时代,科技的进步、互联网的发展,使得我们的天地前所未有的广阔。只要我们愿意,我们随时都能向无数的前辈名师学习,这是时代给予我们的最大机遇。
于漪老师说,要“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不管是做教师,还是作为一个人,学习成长都是一辈子的事情。电影《夺冠》中郎平对朱婷说,“你不需要成为我,你只需要成为你自己”。我想,教师的意义,人生的意义最终也就是通过不断地学习成长,认识自己,并最终成为真正的自己。“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我愿一直走在修行的路上。
关注书韵闲话
无
分享悠悠书韵
文史|教育|时事|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