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丽的悲情

因为要看“缅怀张君秋先生逝世十周年”(5月19日,湖广会馆)演出,抓紧时间寻访先生的几处故居。不想,所到之处,不是早些年间已被拆除,便是新近夷为了平地。随即,查寻附近几处京剧名伶故居,也是拆多留少,不免叹之惜之,愤然于胸而不得舒展。

张君秋先生(1920-1997),字工隐,原名“滕家鸿”,北京生人。13岁拜王瑶卿弟子李凌枫为师,工青衣。而后机缘巧合,被尚小云收为义子,传授艺业。17岁时,他随马连良到上海演出,得以师从梅兰芳。这般机

遇,加之个人天赋及努力,以及向程砚秋、荀慧生的求教,令其唱腔方面兼具梅、尚、程、荀等四大名派的优点,进而另辟蹊径,不仅享名“四小名旦”(其余三位分别是宋德珠、李世芳、毛世来),还成就了今天京剧旦行的“张派”艺术风格,代表剧目有《望江亭》、《赵氏孤儿》等。

先生于1948年随马连良赴香港演出,1951年返京。回到北京后,他住在宣武区“棉花上四条”7号(曾改13号)。我去时,“棉花上六条”以南、裘家街以东早已矗立现代楼宇。至于先生后来在兵马司后街(今后兵马街6号)院落是新近才被迁除的。有资料描述该寓所为坐北朝南的三进院落,前院南方五门,东西厢房各两

间;中院北房五间,东房三间,西房两间;后院北房五间,为先生居室,另有东房三间,西房两间。住在附近山西街的荀慧生先生送给张家送了不少果树苗木。像《望江亭》、《状元媒》、《赵氏孤儿》等剧目,均是先生在这个院子居住时创演的。

旧址的一片瓦砾废墟间,看到一丛石榴树依旧应着时令吐绿开花。可惜,昨日向张家后人问起旧时宅院,喈叹之余,说旧宅种有黑枣树,却没住过石榴。

想必,那丛石榴树是后院邻居的“遗存”了。

据说先生早年间还在汾州营、北大吉巷居住。不过,张家后人说只记得在“香炉营”“红土店”住过。

“追思演唱会”是场面上的事,五年十年一遇,故居犹在的话却可让喜欢“张派”艺术的京剧票友,亦或普通戏迷有个缅怀的去处,更为街巷的文化谈资。

可惜的是,不仅张君秋先生的故居再也找寻不到,似萧长华先生的故居(西草厂街88号)马富禄先生的故居

(棉花八条1号)、金少山先生的故居(棉花下七条7号)等等,亦被拆除,或正在拆除,亦或在拆迁范围内。

由于早年间的地位偏见,徽、汉、昆、京、梆的演员来京多住于南城,即使唱红了,在京定居也多于前门西南地区购置宅园,二百余年沿袭,祖孙师徒传承,或者姻亲蒂结,形成了北京特殊的“文化区域”。似大外廊营胡同1号,是谭鑫培成名后购置的宅院,自清光绪年间而来,由谭鑫培传谭小培、谭富英、谭元寿。直至“文革”,谭家才由此宅搬出。现在,这座宅子的庭院已经被居民们搭建的小棚小屋遮盖了原貌,只是民国初年建造的那座二屋青砖小座还在,如不及时保护,怕是也被被列入“危改项目”吧?

联想这些名伶昔日舞台上的风采,再看看那些故居的现状,以及保护工作的迟缓滞后,又怎么不让人心疼心痛呢?

**PIC1:张君秋家人及张派传人合影

**PIC2:张学津(张君秋先生长子,工老生)

**PIC3:张新(京剧名家张宝华之女,张君秋先生之子张学江的妻子,全国十大名票)

  最后修改于 2007-05-21 21:18   阅读(374)评论(0)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