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喜欢武术,热爱太极拳的人。
曾经打工求学来追求武术,从2001年起,已经有19个年头了。在我经历过程中所接触过的老师们,有学校的武术教练,更有许多位太极拳前辈。杭州的戴培粟老师就是其中的一位。
说起戴师,不得不提起“杭州19楼武术馆”——一个记录了关于武术的经历和故事的网络平台。从2008年至2015年,我经常去参加那里组织的活动,戴师就是我曾经在武术活动中认识的前辈。他在不动声色之中,就能体现出劲力的发放和控制,对内家拳的理解让拳友们大为赞叹,至今我依然印象深刻。
戴培粟老师练拳近50年,如今退休也好多年了。
戴师师从王卓诚前辈,是八卦掌吴俊山一支的传承人。早年杭州武林名家林立,师爷王卓诚与杨式太极拳名家牛春明、田兆麟都是义结金兰的好兄弟。
当年田兆麟在杭州以教拳为生,二人都来自于京城,且年龄相仿,加之王卓诚在生活方面多方协助他,兄弟二人交好,走得很近,所以互换功夫。戴师的形意拳老师是旧上海增裕染料公司老板林九如先生,他师承傅剑秋前辈。所以戴培粟老师深得八卦掌、太极拳、形意拳等内家拳精要于一身。但戴师为人低调谦虚,从不显露身手,即便是熟人试手,也是点到为止;平常见到人总是笑呵呵的,很热情;除了拳以外,还对花草也情有独钟。
戴师的详细学拳经历和他师父们的一些武林往事,曾经在杭州19楼武术馆平台的《武林旧事》栏目中多次叙述,被很多学拳爱好者所喜爱,现今仍有资料惠存。
2011年3月,我在杭州19楼武术馆参加活动期间,曾与戴师有过两次面缘。因为当时没见过老师的套路表演,而且老师展示的劲力和动作是我从未见过那种形式,所以我一直没去学。说实话,老师还曾经两次通过网络叫我过去学习,但在我心里不认同不练套路的这种形式,当时也只是口头感谢罢了。
直到2014年底的一次经历,我才从新思考对拳的学习,彻底改变了原来的想法。印象深刻地记得,那一次见到了戴师的学生富林,他很热爱拳,练得也非常好;我们比较聊得来,因此和他交流的比较多。给我感觉:富林的掤捋劲虽然没有很大的动作幅度,但却可以轻松地控制住我。
后来,富林去戴师家拜年的时候和老师提起我,老师又发信息给我,希望我去学习。戴师说:“钻智啊,练拳其实要练功;你对太极拳那么喜欢,家庭条件也不好,还要在杭州生活,不容易;练拳架套路是对的,但套路里隐藏的东西很难发觉。”老师的意思很明了,拳是要以功为基础的。
因为自己喜欢武术,喜欢太极拳,却很难学到好的方法,很难学到拳中的门道。在这条学拳的路上我走得挺艰辛,也许是我“跑龙套”多年之后,自己意识到了,加之接触富林的感受,我决定去找老师,决定不能再错过机会。只不过那时候老师已经从孩儿巷搬到萧山闻堰了,得坐两趟地铁后换乘公交,还得步行一段路,每次去的路上需要花费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因为路途较远,也就一周去一两次,但一直都坚持下来了。
后来,我碰到从四川来学习的李长洲大哥,与其学了几招八卦掌;戴老师还在师门聚会上,介绍了郭师叔,叫我去和他学习,因我早些年练过外家拳,郭师叔觉得韧性还不错。但因为忙和其他因素而错失良机。
我没有错过跟戴师学习的机会,感觉非常幸运。在太极拳的这条路上,我走南闯北见到过很多大师,但像戴老师这种教学方法我真是没见过;戴师教拳,与其他老师的方式不一样,教学是独特的。每次到他家学习,就是喝茶……我经常用'匪夷所思'来形容老师的教拳,为什么用这么个词语呢?是因为我有自己的亲身体验。当每次与戴师搭手时,老师都会问:“你做好准备了吗?”我说:“好了。”他就笑一笑,我就倒了……有一种强大的能量从老师那里涌过来,压迫着我,冲击着我,使我不得不出去;疑惑的是感觉老师并没怎么用力,而是在柔和之中有一种无形的劲发放到我身上;结果非常清楚:我被打出去了,或者根被掀起了。因为当时不懂,所以非常的纳闷。但自己的身体是有体会和感受的,很明显地感觉到老师发过来的强大能量,非常的柔,却挡不住;身体能感受到,但脑子里搞不清楚是怎么回事;自己做好了架势明明很稳,但还是被起根了,出去了……
我很难相信:“老师,可以再来一次吗?”得到回答是肯定的。我在心里暗自努力:这一次,一定做好。再一次同样的动作,我稳稳地抓住老师,顶住他。
奇怪了,怎么回事?接下来连续好几次,戴师用同样的动作让我推他、抓他、掐牢他、摁住他……都不行,都不行啊!
戴老师的教学区别于一般的老师教拳,就像我说每次都是喝茶一样。在聊天中教一点儿,往往都是触摸式教学。让我哪块地方实起来,而其他地方全部放松,比如:尾闾附近臀部(骶骨)练的“玉龙勾”、裆部圆撑他叫阴捉、胯的收沉等等,这些枯燥的“小动作”练习,却又看不到,我只能通过触摸老师的身体来体会。因为太细微,加上我又不太懂,说实话,刚开始的时候也不一定摸出来,还是有点儿蒙的味道。
每次老师轻轻柔柔的示范劲,总能合到我身上。老师说:“你等公交或者空闲时候都可以练,从几分钟慢慢到一定时间,往那一站,把这些地方强起来,提起来意念放到那里去”,其实这就是站桩的形式。我回去练习的时候,练着练着就感觉没意思。因为没有外形的招式,练两下,就不坚决了,心里也不明白,就放下了。好几次去老师那里,老师一摸,说:“钻智,最近是不是很忙啊!'“嗯!是有点儿忙。'其实,是自己没怎么用时间去练。因为心里还存疑惑,或者根本就不明白,嘴巴又不好意思说出来,就那么一次次地妥过。老师从来没有批评我,总是笑呵呵的,从疑惑到疑惑……虽然心里觉得这种练习相比学习拳架似乎太没意思了,但能遇到这样一位让你随便试,而且非常信服的老师也是极少的。能明白太极拳的劲,是令人十分向往的。拳论上讲:懂劲是太极功夫入门的必经之路,只有懂劲后方可练出太极功夫,且愈练愈精。太极拳是“体”与“用”的统一体,作为年轻人学习劲力,并非是想与别人比试较技来逞能;作为热爱太极拳的人,而是想一探太极这种内家拳的奥秘,让自己真正明白前辈传拳的重要之处。通过老师的把和喂,我身体好像渐渐的有了点儿东西;但还不够,老师说可以找拳友试试。其实,我很少跟外人推来推去的,因为我知道当下有些乱推的,都是力气加拌人摔跤;通常学拳的又都是老年人,他们不喜欢,加上刚开始没练好也不敢试。当我在拳友面前逐渐能用的时候,发现越放松越好用;我逐渐知道了控制动与不动;实的、刚的地方是什么。当我一次次去体验,生疏的人是不会跟我配合的;牵强的时候也许会有,但我逐渐发现能够掌握和运用了。不敢绝对说谁谁高手都用过、比过,我确实感受到那样的优点。多少次这样的学习。老师一摸:“还差一点”,那么再练,等练了差不多了,换另外重要的地方。经过几块地方的练习,很多地方逐渐的强起来了;刚的地方能刚,但不是硬,而是里面的稳定和强悍;老师一摸说:可以了;或者还不够,就继续练。很奇怪的是我认为基本功要不断练习,而老师却说:“三五个月练好了,就不要了,扔了。”我得到确定的回答:“你练通了,有了,就丢不掉了,睡梦里起来也会有。”我反思自己:很多的基本功,虽然在不断练习,但用不上,就又扔了;又换了新的学习方式或者换老师再练,还可能用不上。我称为总也吃不上“红烧肉”,为什么?因为没用过,等你会用劲了,测试也通了,就可以不要了。这是我之前想不通的地方,估计大家也难明白吧——居然基本功要扔了。等各个部位练通了,再之后,就是找用的方法。比如房子从地基、房梁、房顶等建成后,也是老师说的重要部位胯、裆、肩、腰;然后砌砖、加瓦、粉刷墙面、装修,就是招式。老师示范劲力如何运用,然后喂劲来感受,基本上都是看不到的,而且对与错的差别很细微;很多次老师说:“把力收回来。”但当遇到大力的时候,哪肯定放下啊。
老师经常像“跳舞”一样就发放人,我们去学习的时候总是很奇怪。那么柔,又不是把脚下稳起来,就那么轻松一动步,就能发放对方,或者掀起对方的根。老师说:“不要蹬住地,要活,要将虚实变化放到对方身上。”他曾比喻:框架结构的房屋,是那种大城市里一块砖头都没有的房子,房子奇形怪状,但很稳固;因为那种房屋不是用外墙作为支撑的,而承重的大梁是粗粗的螺纹钢,其它地方是都可以拆掉的;而普通的泥瓦墙则没有钢筋,需要墙体本身叠加来支撑;所以拳也是需要框架结构的,外形可以任意拆解,但唯有“中”不能丢。
在老师的学生中,恐怕在外面教拳的也就我了。我发现老师的东西是没法教的,老师也曾经说过“太极拳没法学”,而且这样的形式大多都不喜欢,其实不是真的没法学。没有招式,摸一下,用意念,很难理解的,对于一般人是摸不着头脑的,也是没意思的。大家普遍只认拳架套路,外形更美,更到位,做的更有味道,但这些似乎都用不起来;认为快的发劲,更牛,更好;我记得老师曾经多次说过:“不要那样发劲(弹抖)”。
后来我理解到,为何老师那么说?一、没有正确方法,非常容易伤身体;二、练太极拳的拳友年龄普遍偏大,快速与抖动容易耗费更多的体力,而太极拳需要柔和蓄养;三、快虽好,虽威猛,但打击到对方会有阻力,而柔和慢则能穿透对方,意念到,劲就到,对方想发力的一刹那就已经被探测到了,就已经将对方发出去了。当然,每种拳都有自己的特征和优点,但太极拳无疑是最具优点的,这也是我自己练习和会运用后的体会。
老师说:“很多时候要轻轻的,柔柔的,你很轻、很柔的情况下,对方拿不住你;而你又有很强的能量,人家感受不一样啊!用力气谁都会,但太极拳一定是无形无象的,发劲时,意念一想,劲就到了。”我发现老师的教学形式不光是意念,而是用意念来调整身体关键部位的变化。因为外形变化小所以看不到,需要触摸才可以感受。老师所教导的独特的学习形式,都可以一一见证,都可以试验。
同时,我也理解了、明白了扎老所说的:“太极拳要用意念来练,掤劲不是用力气,迈步裆劲要圆润……太极拳不要练空套路(拳架),要用形体来练,一定往内练,练开合……”这两位老师互不认识,但都是杨式太极拳的传承人。很多文章虽然形式不一样,但内涵却是一样的,只是表述文字的差异不同而已。当我能够理解和运用了,懂得了其实都是一个理。
老师说:“你是教拳的,出去难免会有人要摸你,试你,希望你能练出点东西,把前辈留给我们的宝贝多少传下去。”感谢老师对我教导,老师理解我的不容易,为了生活,为了对拳的热爱,那种感觉怎么说呢!太难以用语言表达出来,但却真实知道那其中的滋味。自己多少次迷茫,才认识到,才练到,并能体现。当我逐渐明白了那些看不到的内容的时候,已经在这条路上走得太久了,也许不能对付那些更强的人,又何必去争呢?但我确实感受到了,谢谢老师!我有时候在想:这缘分是怎么坚持下来的?真的非常幸运。拳论的内容,在老师这里能一一感受。但老师说的不是那种通常的形式,是另外的解读,比如:折叠,不是外形动作的折叠,而是对角劲或者上下劲的变化,如左肩合到右胯上,或者合到右肩;又比如:老师说的前进后退,不是我们看到的脚往前走,往后退,而是用背部、臀部劲的变化来前进,用小腹下面那块地方劲的变化来控制后撤,起到核心劲的作用;还有四两拔千斤,是裆下四两………大多我都没听过,也没这么说过,更没体验过,但却是实实在在的体现。老师说:“你现在感受好像跟拳论拳里边说的不一样,等你练明白了就知道了,噢,原来虚领顶劲、松腰敛臀……都做到了”。回想学习的往事,总有太多的感慨。时间太快了,还记得戴师说:“钻智,你这两年不会离开杭州吧!有空你就来,好好学。”每每回想起戴老师那不可思议,却又真实的教学方法,往往用“匪夷所思”、“惊讶不已”等词表述都不为过,不得不佩服得五体投地。同时也明白了拳为何要口传身授、手把手地教;也理解了老师无私的传授和教导。不知不觉五年就过去了,心中感慨万千,感谢恩师教导!
您的留言,
既是鼓励,
又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