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部痤疮(《裴永清医案医话》选录)
面部痤疮
面部痤疮
胡某,男,28岁,家住北京朝阳区水碓子。2013年3月初诊。
自诉面部及下额部多发痘痘,大如黄豆、小如绿豆大小,屡发不止,已有两年之久,欲服中药治疗。
余查之,该患面部之痤疮呈现明显的红、肿、热、痛特点,部分痤疮顶部带有黄色脓点,有的痤疮发的较大而坚硬,呈瘤型。仔细查询,得知患者素日嗜食辛辣,偏于肉食,既往经常发生扁桃体发炎、发烧、咳嗽黄痰。
验其舌苔黄腻,舌尖红。脉弦滑。
【病名诊断】痤疮。
【中医辨证】饮食不节,湿热内盛,上泛于面。
【中医治则】清胃热,祛脾湿,解毒。
【中医处方用药】五味消毒饮合黄连解毒汤加味。
双花30克 蒲公英30克 紫花地丁9克 野菊花9克 天葵子9克 黄连6克 黄芩9克 生栀子6克 黄柏6克 (加)生苡仁30克 连翘9克 生甘草6克
【煎服方法及注意事项】
七剂,水煎服,日服一剂,早晚分温服之。忌食辛辣、甜食、各种饮料、鱼肉类,宜清淡饮食。
【治疗经过和疗效】
该患服用上方加减近四周,配合忌口,其面部痤疮全部消失,其患处皮肤部分留有褐色,但日益变浅,遂停药。
【医话】
面部痤疮大多发生于青壮年,部分患者是由粉刺发展而来。究其原因,十之八九缘于饮食不节,嗜食辛辣或鱼肉海鲜,或嗜食甜食、巧克力等高热量高营养食品所致,少数患者为误用滋补品所致。
从痤疮的局部特点看,多表现为红、肿、热、痛,甚者合并感染而有脓点。
治疗此病,余喜用五味消毒饮合黄连解毒汤合方治之,清解其热毒为主旨。
在治疗期间,嘱患者忌口至关重要。若不忌口,嗜食辛辣和鱼肉海鲜,或滋补品、或甜食,犹如火上浇油,严重影响治疗。
余曾在自己所著《伤寒论临床应用五十论》一书中提出:“治面独取阳明”,所以在治疗面部痤疮时亦无例外,清其胃肠之热是不可挪移之法。
痤疮之人缘于饮食不节,久而造成体内湿热内盛,然而这湿热内盛之邪偏偏发于面部,这是有其原因的。其原因就在于痤疮之人素日饮食不节,病从口入,乱于胃肠,而胃肠乃阳明经所系(《黄帝内经》有言“夫大小肠,皆属于胃,是足阳明也”)。足阳明胃之经脉布敷于面部最广,所以在正常生理状态下,足阳明胃之经脉气血之盛衰,直接主宰着人的面部之枯荣。《素问·上古天真论》明言“女子二七天癸至……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即是明训。因此,当人饮食不节,湿热蕴积于胃肠,久而久之,胃肠湿热之邪就循经上泛于面,而发为痤疮。
余以五味消毒饮与黄连解毒汤合方加味治其痤疮,无外清解胃肠邪热之毒耳,遂收良效,屡用屡验。是以证明中医在辨证治疗中,经络辨证亦不可轻视。
个别痤疮病人虽有胃肠之邪热,然脾湿亦重,表现为经常大便溏而不成形,舌苔腻,此脾湿之兆也,余常于上方中加健脾祛湿之品,如生苡仁、苍术、陈皮等,既可健脾祛湿,又能防苦寒之药伤胃之弊端。
裴永清教授介绍
裴永清
教授 主任医师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研究生导师,著名中医专家。研究生时代从师著名中医大师刘渡舟教授,深得真传。中医功底深厚、扎实,行医40余年,临床治疗范围广泛,疗效可靠,尤其对西医治疗上较棘手的疑难杂病多有独到的经验。 荣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央电视台于2000年邀请做“乙肝的中医治疗”专题全国现场直播,北京电视台曾专题采访和报道,因良好的医术、高尚的医德被赞为“京城名医”。在国家级杂志发表有影响的论文50多篇,著书多部,代表作《伤寒论临床应用50论》影响广泛,被编入《伤寒研究丛书》中,并在日本翻译出版。 临床擅治心脑血管疾病,在肝病的研究和治疗上有突出的贡献,对慢性支气管炎、冠心病、高血压、过敏性鼻炎、哮喘、心肌炎、慢性胃肠病、肝胆疾病、泌尿系疾病、妇女乳腺病、月经病、盆腔炎、附件炎、宫颈炎、更年期综合征、湿疹、痤疮、丹毒、痛风、早中期类风湿以及儿科杂病等疗效突出。
《裴永清医案医话》
内容简介
京城名医、伤寒大家裴永清首次将个人数十年临床实践中治疗之验案,择其临床资料完整,具有代表中医特色、反映中医辨证论治特点,体现中医临床优势而又疗效显著的一些病案,如实记录,汇成此书。书中收录了不少西医药治疗到目前为止仍感棘手的疾病,诸如痛风、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过敏性紫癜、慢性气管炎、结节性肝硬化、顽固性皮肤湿疹……等。
本书是裴老先生毕生临床经验用方和加减用药之心得,以及临床治病感悟,若仔细揣摩,必能对后学者在中医学术和临床技能提高上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