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拌黑木耳,放倒一家子!木耳泡久了有毒?这种致命细菌,藏在三类食物里!

前几日,浙江一家三口吃黑木耳中毒的新闻刷爆了朋友圈。

其中一名7岁的女孩多脏器衰竭,住进了ICU,至今生死未卜,看得药娃心慌慌!

7岁的雯雯,入院时已陷入昏迷状态。在短短几天内,医生就为她进行了4次血浆置换,相当于全身的血液更换了4回。

但即便拼尽全力抢救,雯雯的循环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血液系统的功能逐次出了问题,全身5处脏器出现衰竭。

雯雯的妈妈、弟弟也在急救,但都已脱险。

导致这场悲剧的,竟然是雯雯妈妈泡发了两天两夜,准备做凉菜的黑木耳!

凉拌黑木耳,这么普通的一道菜,咋就突然“有毒”了?干木耳真的不能泡太久吗?

别急!雯雯一家吃的黑木耳里,到底有啥“猫腻”?药娃这就来刨根问底!

黑木耳并不是“毒木耳”

木耳是一种原本生长在树木上的大型真菌,因为长得像耳朵所以叫“木耳”。

在很久以前,咱们老祖宗发现木耳不但能吃,而且很好吃。

只可惜鲜木耳因为含水量太高,不容易保存,所以把它晒干变成干木耳,吃的时候用水泡一下,就又能恢复鲜木耳那种爽滑鲜嫩的口感了。

几千年来,无数人验证过泡发木耳的安全性,黑木耳本身不应有毒,那么凶手是谁呢?

浙江省疾控中心对雯雯的血液进行理化毒理检测,结果呈现米酵菌酸阳性,且存在中毒的剂量效应关系。

所以,雯雯中毒的直接原因是米酵菌酸

米酵菌酸竟“恐怖如斯”

在细菌性食物中毒当中,米酵菌酸是致死率最高的细菌毒素之一,死亡率高达50%以上。

这里不得不提到米酵菌酸的特性——耐高温、难溶于水,也就是烧不死、煮不灭,是不是很可怕呢?

米酵菌酸的潜伏期是24~48小时,发病非常迅速。进入人体后,会对细胞造成大规模的破坏,损害肝、肾、脑等各个脏器。

米酵菌酸中毒患者初期仅有恶心、呕吐、腹泻、头晕、全身无力等症状,随着病情加重,表现为黄疸、腹水、皮下出血、惊厥、抽搐、血尿、血便等肝脑肾实质性多脏器损害症状。

因米酵菌酸造成的食源性中毒,目前医学上没有特效药,只能对症治疗。

如果中毒不严重,还有机会抢救,如果毒素已经到达各脏器,造成的损伤往往就是不可逆的。

然而,浙江省疾控中心和金华市疾控中心分别对雯雯家里剩余的干黑木耳开展了浸泡试验,并没有检测出米酵菌酸。

既然黑木耳自身不会产生毒素,那么雯雯中毒的米酵菌酸又是来自哪里呢?

都是泡发太久惹的祸

说起来,黑木耳并不是第一天被发现“有毒”。

就在一个月前,浙江50多岁的陈先生用泡发3天的黑木耳炒蛋,吃完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差点丧命,在ICU抢救了一个星期,才终于脱离生命危险。

临床医生判断是由于久泡导致黑木耳变质,造成中毒。雯雯妈妈将木耳泡了两天两夜,陈先生把木耳泡了三天三夜……看来“泡发太久”的锅,是甩不掉了……

木耳泡发后,容易滋生细菌、真菌等致病微生物,随着水分含量和温度的升高,木耳里的细菌就会大量繁殖,时间越长,细菌越多。微生物大量繁殖,就会产生一些有毒有害的物质,一部分毒素无法通过烹饪手段去除,从而危害到人们的健康。

经过检测发现,雯雯家泡久的黑木耳受到了椰毒假单胞菌的污染,正是椰毒假单胞菌产生了米酵菌酸。

这种细菌藏在三类食物里

这个椰毒假单胞菌,又是何方妖孽?

它虽然名字里带个“椰”字,但不少食物都是能养育它的“沃土”。

北方比较常见的“臭米面”、潮湿变质的玉米面以及南方多见的新鲜白木耳(银耳),这三种食物很容易滋生椰毒假单胞菌,所以都不适合长期储存。

椰毒假单胞菌最适宜生长的温度为37℃,最适宜产毒的温度为26℃。夏季天气炎热,又长时间处于潮湿环境,为椰毒假单胞菌的滋生和产生毒素提供了有利条件。

网传那些吃了木耳中毒的案例,真相就是木耳泡发久了,空气中或者食材、器具上的霉菌生长繁殖,从而产生椰毒假单胞菌,导致食物中毒。

药娃温馨提醒:

小伙伴们,选择干净的黑木耳,即泡即吃,就不必担心中毒了!

木耳可用凉水(冬季可用温水)泡发。经过3~4小时的浸泡,让木耳恢复到半透明状即可。

木耳泡得太多,一次吃不完的话,最好将木耳再次晒干,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

在热天里,也可以把木耳放在冰箱里泡发,较低的温度可以有效抑制微生物繁殖。

小号文章均为药娃原创或特邀作者独家授权发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