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迁安置】长安区大兆街道兆寨村房屋征收工作开始实施(附村史)

【长安村落】大兆街道兆寨村

地处少陵原上,距离街道办事处驻地大兆村约2公里。东邻大兆村,西接西曹村,南连东、西康王井村,北靠中兆村。由大兆寨和小兆寨两个自然村组成,5个村民小组。村域面积1.7平方公里,耕地1826亩。西康高速公路从村西1.5公里处经过,雁引公路从村北边经过。村中主干道有部分已水泥硬化,村民拥有私家车57辆,1998年建村办小学一所,现与中兆村小学合并。2008年建村医疗站一所。

有魏、何、李、赵、孟、王、黄等六大姓氏,以魏姓为主。1982年387户,1375人;至2011年底,有5个村民小组,343户,1440人。

相传唐代已有兆寨村,属少陵原上旧有“九井十八寨”之一。新中国成立初,有东西城门楼和护城河沟的遗迹。村名起源于明代,因明朝初年国家军队转入地方屯田,军寨名称与地方名称相一致,明军寨内预备丁为当地人,且军官世袭,后来变成一般村庄。明末从大兆寨分出小兆寨村,清嘉庆《咸宁县志》记载为大兆寨和小兆寨两村。

新中国成立前,先辈们为温饱而辛勤耕作,节俭度日,因条件的艰苦,对子女的学习随其自然,重男轻女的思想根深蒂固。

改革开放前,村民主要从事小麦、玉米、杂粮、豆类、薯类、少量棉花等农作物的种植,养猪、养鸡是村民的主要家庭副业,但规模都很小。家庭承包责任制后,除从事小麦、玉米等农作物的种植外,有的出外打工,有的搞起规模

比较大的养鸡、养猪家庭副业。传统特色行业是服装生意,1981年起步,最多时从业人员达二三百人,年产值达200余万元。此外还有废旧塑料的回收和加工。现在除了养鸡、养猪还在继续发展外,服装和塑料的回收加工均处于衰落状态。

20世纪70年代前,住房均为土木结构的鞍间房或厦房,围墙均为土墙,80年代逐步变为砖木结构的鞍间房,90年代开始建造砖混平房或楼房。21世纪后基本上都住上砖混结构的平房或楼房。大多建有卫生间,安装太阳能热水器,做饭基本上都用上煤气灶和电气化的设备。

旧社会因村民家中的经济状况差,办不起学校,能上得起学的人极少,只有一人在解放战争期间参加革命,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国燃化部部长;恢复高考后,全村至今已有大学毕业生30多人,重点大学学生5人,博士生1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