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说四渡赤水继承并超越了孙子兵法?其精髓与古人智慧不谋而合

1935年1月,红军自离开遵义之后,到5月份,三万中央红军彻底摆脱了四十多万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保存了中央红军的主力,为当时的全军提振了士气。

由于四渡赤水不是常规意义上的大兵团作战,所以人们对于四渡赤水往往停留在知道这么一回事的浅显认知上,不对四渡赤水的更深层次的用兵策略做研究。故而会丢失一大片精彩纷呈的近代用兵奇迹,这里说四渡赤水是用兵奇迹一点也不过分,因为其出兵时机的判断,对敌人心理的把握,还有对整个战场局势发展的预测,都堪称完美。这可能也是为什么毛主席会将四渡赤水看作其一生带兵打仗的得意之作。同样,深度研究四渡赤水对我们无论是了解孙子兵,还是深究现代作战的致胜要素都是有帮助的。

四渡赤水路线图

“先知先胜”,获取情报是夺取胜利的必要前提

孙子兵法讲究“先知先胜”,在战争还未开始前就要弄清楚敌人作战的目标,作战的都断。有了这一条件就可以做到“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根据敌人的行动来调整自己的作战方案了。

在第二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就组建了好几个专职的情报人员以获取敌人的情报信息。1935年云龙就任“剿匪第二路军司令”后,认为红军有西窜的迹象,决心要把红军歼灭在长江南岸以及永宁以西,他将这个电报发给了所辖各部。但这封电报恰好被红军所截获,毛主席提出了“回师东进,再渡赤水的方针”,不仅让敌人的计划落空,还歼灭了几个师,取得了长征以来最大的胜利。

“贵胜避久“,高速机动是四渡赤水始终遵循的作战方针

运动战是毛主席向来坚持的作战方针,尤其是在敌强我弱之际,这种作战思路就显得非常必要。在敌人数量多于我军十三倍况且武器装备优于红军的情况之下,毛主席在川滇黔边的战线上灵活穿插机动,在机动中寻找敌人的致命弱点,创造战机和捕捉战机,最终取得作战的胜利。

“因敌制胜”,随敌变化是战术的精髓

“兵因敌而制胜”是孙子兵法虚实篇的重要内容,虚虚实实当地人摸不清头脑,从而让强敌疲于奔命,最终削弱其战斗实力。而“因敌”指的是战略战术要随着战场情况的不断变化而随时做出调整。遵义会议后,红军预计经土城、赤水等地后在宜宾泸州之间北渡长江,建立川西根据地。但由于 1935 年 1月下旬土城攻坚战中敌情有变,红军损失较大,于是改变决策,轻装西渡赤水河。

三渡赤水之后,蒋介石恼怒万分,制订了“铁桶计划”,要把红军围起来,再施以重兵歼灭。为打破这一计划,我军决定直取贵阳,直接捣毁蒋介石老巢,从而作出四渡赤水的决定。这让蒋介石的计划再次落空。

所以四渡赤水就是孙子兵法的活学活用,其核心思想来自孙子兵法,但在一些细节问题上有着自己独到的创新之处。四渡赤水将古代兵家经典和近现代兵团作战相结合,让古人的智慧至今依旧熠熠生辉,而再次点亮这盏兵家经典的,正是军事奇才毛泽东。

(0)

相关推荐